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体现出纯译介性研究、中国女性主义文论建设、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结束了中国父权制美学关于审美价值的专制独白,对既存的审美批评标准进行了富有深度的女性主义反思。虽然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还存在历史观照和文化剖析等方面的某些片面和缺失,但毋庸置疑,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已经对中国的女性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文学理论旅行到中国,掀起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也引起中国学者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在自己的文化政治背景中接受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并展开具体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3.
宋沈黎 《南方论刊》2008,15(4):94-95
本文引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研究以及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为早期女性主义者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切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对一干人物形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透视、探讨和重新阐释,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揭示其超越时代和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从而展现了作者曹雪芹卓越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走过近三十载的历程.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开放三个时段.从性别的视野研究文学,重视女性文学文本,关注、重视女作家,关注、重视女作家独特的性别创作体验、性别创作特质,建构女性文学研究学科,以及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过渡到"性别诗学",可谓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索的重点与取得的业绩.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又有其严重的不足.这首先表现在部分学者在对西方理论嫁接上的生吞活剥.其次,中国古代本土思想文化资源的缺失.再次,研究对象的偏嗜与评判标准的绝对化、单一化.放眼未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许多条路可走,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本土化以及将相对封闭、狭窄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拓宽为相对开放、广阔的性别诗学,或者称为"性别批评",将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近年成为一种显学.它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下诞生的.它是对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解构.生态女性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其迅速全球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到中国后,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在21世纪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果.国内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在21世纪更具开放性和对话性.国内学者以极为开阔的视野把这种新生理论与多种文论、多种学科和多种文化结合起来,使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焕发出特有的活力.但是国内研究还存在理论界定不清晰、极端主义倾向以及与国情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本土化及其维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 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误区与盲点,使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受到质疑,主要表现为:将本土女性的特殊生存经验误读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前身,将本土理论提炼简化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单向传播,将女性生存的丰富内蕴缩减为单一的女性/男性对峙结构。要使女性主义实现真正的本土化,至少须在三方面努力:在参照系的定位上,从制造镜像转向观照自身;在中西女性主义的差异理解上,从价值判断回到学理判断;在资源的确定上,从碎片拼贴转向内外整合。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地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女性主义和空间为批评视角,并借鉴地理学和空间哲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女性书写和男性创作进行解读,反思女性在空间中的处境与经历,批判和颠覆父权制思想,重新建构女性的身份和生存空间。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在中国刚刚起步,其实践成果比较单一和薄弱。但是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既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扩充和发展,它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与空间再思提供一种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双重解构:论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茂林 《江汉论坛》2007,9(5):119-122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策略是: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其文学实践是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质疑和解构西方思想中文化-自然和男人-女人的二元对立,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所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理论实质的分析,批评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为实现政治目的对翻译的利用。女性主义者认为翻译和女性的境遇一致,而将翻译和女性主义联系起来,采用增补、劫持以及添加前言和脚注的翻译策略以及发明女性语言文字的方式反抗男性话语,妄图彰显和提高女性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忠实对等。其对语言的文字改革,也将使语言陷入混乱。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为实现政治目的而越位的翻译表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西方学者和国内学界都在关注"中国经验",可是对于"中国经验"的性质和内涵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完全照搬西方概念来分析"中国经验"的研究方法必然导致对"中国经验"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发展中的"中国经验"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此文拟讨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可能采用的对策。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经由不同路径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产生了深刻而持续的影响,尤其是极大鼓舞了以身体写作为代表的女性书写,同时也激发了在文学批评中广泛使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开始陆续做出反思,并期待这些反思能够激发女性主义的中国学术话语,从而增强知识生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 2 0世纪 70、80年代分别传入台湾和大陆 ,很快就在海峡两岸掀起了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热潮。海峡两岸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既在不同的社会风雨和文学环境中孕育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又在同一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文化书写中流灌着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女性的生命波动。而且 ,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来自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海峡两岸的女性主义者首先都接受了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 ,沿着“女性主义阅读”和“女性中心批评”这两条路径开展文学研究。但是 ,由于两岸的社会和文化语境的不同 ,她们在接受和运…  相似文献   

13.
肖巍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0(4):25-3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传统教育观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性别屏蔽"现象、性别刻板印象、课堂上女性话语权的丧失、教师身份中的性别歧视、主客观对立的认识论误区、教育政策中的性别偏见等。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女性主义教育观对教育改革进行的思考,尽管也有许多争议,但这些思考本身不失为女性主义教育观挑战传统教育观和进行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卫泽 《晋阳学刊》2006,(1):113-116
英美批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指导意义有如下数端:第一,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女性写作的意义首先在于性别的觉醒。第二,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姊妹情谊”(sisterhood)论的启发,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群体意识也在觉醒。第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视角启示着中国女性写作早日摆脱精英圈套。第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反抗男权的彻底性,应当为中国女性彰显自省自强精神之圭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形成的关键,自然也成为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探讨女性问题的理论前提。然而其中大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再生产理论存在误解,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遇到困境而停滞不前,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对于推动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成红舞 《兰州学刊》2007,(5):129-133
中国男性学者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身份是一个令人困惑已久的问题,他们以什么样的身份介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话语立场和价值取向.该文将男性学者与女性学者的关系特征主要分为两种:引导型和同路人型.每一中类型下又分为几个次类型,将每种类型分刨缕析之后,得出中国男性学者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三种身份.  相似文献   

17.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也是西方性别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其个人际遇、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语境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和当代性别理论的观照下,结合里奇的一些诗歌文本,分析该思想的蕴涵与缺陷.一方面,里奇挑战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质询现存权力结构下性别身份二元对立架构,提倡“女性认同”,思想具有难以掩饰的激进主义锋芒;另一方面,她设想的“女性认同”以及提出的“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等概念,极力将女性/女同性恋理想化,而将男性/异性主义他者化,落入了女性主义经验论的偏见与悖论之困境,也偏离了当代性别理论注重性别身份复杂性的主旨,实乃乌托邦理想.在当下中国学界对性别身份问题仍然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里奇的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理论和方法上选取的女性主义视角。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在于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后殖民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使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本概念的争论和确立是国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项基础工作。由于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实践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女性文学相关概念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由强调"差异"到注重"社会性别"、"身分",理解越来越趋于学理性。这些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骏涛 《东南学术》2003,(1):150-166
当代中国 (大陆 )女性批评家之形成一个群体 ,并在文坛上 (主要是在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在 2 0世纪 80— 90代之后。三代批评家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第一代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或说美学—历史批评 ,特别注重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实际 ,并以自身的生命体验 ,加入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建构 ;第二代女性意识凸显 ,倡导并运用女性主义批评 ,以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对女性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 ,将女性文学批评推向多学科研究的境界 ;第三代从文学向文化领域延伸 ,大多以双性视角或超性别视角关照女性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并显露出某些新的批评思路和批评策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 ,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已经从“浮出历史地表”而到渐趋成熟壮大。女界人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 ,这是近百年中国妇女运动史上未曾有过的。但从总体上说 ,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尚来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建构 ,如何将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建立中国女性文学自己的批评标准或坐标系 ,并调整女性主义批评的思维和策略 ,开拓出一条自己的批评研究之路 ,这尚需三代女批评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