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1038-1227)上承吐蕃、唐代归义军、回鹘,实际控制"河西走廊"达200余年,客观上把汉、唐之后贺兰山一带的"丝绸之路"引向了繁荣,并把"河西走廊"沿线的文化遗存打上了独有的印记。本文拟从宗教学、语文学、文学等方面论及存世西夏文献与河西走廊遗存文献、文物以及民间信仰之间的关联,从而彰显西夏文献对丝绸之路古代文明建构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其加以保护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1985年提出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这个走廊中古道纵横、四通八达,从古到今,既是民族迁徙、通商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战争频发、大军鏖战的重要战场,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变换更迭,形成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民间信仰三大宗教文化类型,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之一,发挥着连接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最重要流通商品之一,而这些作为纺织品的丝绸,大多数最终被制成了各种服饰用品,因此丝绸的流通必然地促成了服饰的交融。本文从服饰这一人类日常生活必须用品,以及服饰装扮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关于丝绸之路服饰交融的现有研究状况,论证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的主要路径,并特别论述了研究中应贯穿的几个基本观点,即交融的多方性和多样性,以及交融的细节性与全局性共存、物质性和社会性共存、上层化与平民化共存、艺术性和技术性共存。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既是历史命题,又有现实意义,作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现存文化霸权的有力抵制,也是对当代不同文明冲突的有效调和,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判。而重建"精神丝绸之路"是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有效路径,原因在于它既可充分利用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还可借助今天"一路一带"战略平台的兴建,同时它又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5.
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上丝绸之路”肇始于雷州半岛等地古越人文化和南越、西汉的外贸方各,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雷州文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雷州文化又未能真正继承“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涉鲸波、开拓进取之精神,局限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未能走向以海为商的发展道路,以致民性保守,“惰向外志向,乏进取毅力”。在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世界的当今,真正继承和发扬“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应是发展雷州文化的应有之义、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甘肃陇西方言中“个”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量词。普通话中量词"个"的泛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个"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个"在方言中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有功能。本文基于目前"个"在普通话中的研究现状,对"个"字在陇西方言中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个"在陇西方言中同普通话中的用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个"在陇西方言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用法,即充当指示代词标记以及结构助词功能。  相似文献   

7.
陇西李氏的地望,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文化经济资源.它的显赫地位的确立,实以唐朝为关键.本文从李唐地望的系属,唐皇先祖的世系及李氏陇西地望的提升等方面,论述了唐朝皇族与陇西地望的关系以及研究和保护姓氏文化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作为中国漫长海陆边境线的延伸,包括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南方(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古往今来对外交往的孔道,实质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海陆国际大通道,绵延万里,延续千年,承载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也积淀了交通文化的变迁。从交通文化三分之器物、制度、理念的有形载体部分——交通器物文化的角度,梳理“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线路、节点)、运输工具、运输方式等变迁,总结在“大历史”视域下、丰富的自然实验场景中,丝绸之路器物文化的变与不变,分析背后的原因和规律,陈列丝绸之路演化积淀的线路和节点,形成大集合,有利于在“一带一路”国际通道面临现实困境时把握本质,遵循规律,从大集合中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从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通道实现更好推进与建设。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丝绸之路艺术以特殊的言说方式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民心相通理念,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丝绸之路艺术不仅仅是丝绸之路各门艺术的简单相加和组合,也不仅仅是沿线国家艺术现象与成果的静态呈现和归纳,更重要的是人类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融汇、相互影响所生成的新的艺术样态和存在形态,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重要现象。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的纵深拓展,有可能形成新型交叉学科——丝绸之路艺术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创意的视角,提出古城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体系;用创意开发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提炼文化核心价值,优化旅游服务体系;用创意创造旅游商品,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亚美尼亚埃奇米阿津教堂中现存一幅13世纪的挂毯,呈现的是耶稣受难的主题。耶稣受难图本是基督教艺术中极其普遍的题材,但这幅画像却有特殊之处,图中的耶稣及罗马士兵的形象酷似蒙古人。通过解读图像,发现基督教信仰体系之外的东方异族人出现在一个传统的宗教艺术图像中,其背后包含着13世纪亚美尼亚与蒙古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也表明古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复杂的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12.
“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专题,重点以“草原文化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研究”“蒙古与北方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旨在开展综合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既有宏观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微观个案研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提要]百年以来的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经历了从“丝绸之路”研究范式到“一带一路”研究范式的重要转换。文章详尽回顾了百年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的历史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于“一带一路”佛教交流史研究的方法、思路和重点,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14.
面对申报世界遗产的严峻形势,在“丝绸之路”整体申报的大环境下,综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遗产的状况。在世界遗产“文化线路”的架构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和拓宽“申遗”思路的模式,希望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先后经历了两次高峰。20世纪40年代,中国在抗战中失去沿海后,获取国际支援的主要通道滇缅、中印公路走向大体上沿古代中缅、中印间的交通线,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古代西南地区的交通,出现了一批与古代西南地区对外交通的相关研究论著。自改革开放以来,“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在学术界被重新提起,并成为近三十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相关的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6.
面对申报世界遗产的严峻形势,在"丝绸之路"整体申报的大环境下,综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遗产的状况。在世界遗产"文化线路"的架构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和拓宽"申遗"思路的模式,希望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以便凸显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意义,以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为基础,采用综合考察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各地主要文化因素及其交流聚合现象与突出特点的总结,进而解析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研究认为:中国在丝绸等方面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以及对西方世界诸如小麦加工技术等发明创造的需求,从而构成了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政治因素虽不可否认,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丝绸之路的发现和文化内涵的解析,尤其对丝绸路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先行之举。丝绸之路的跨国性、历时性及文化多样性,彰显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应,坚持世界史观与全局性、比较论证的观点,是推进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当前丝绸之路研究热潮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地理位置独特、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丝绸之路黄金段和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区。河西走廊地区历来为多民族聚居区,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作为华夏文明重要载体之一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发掘文物价值、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