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防风氏神话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组织全国性的民间文学普查工作。这次普查成绩斐然,其中之一是在浙江省民间发现丰富的关于防风氏的口承资料。 北京出版的《民间文学》杂志1990年第1期发表浙江防风氏神话九则。《民间文学》编者为此写了题为《珍贵的发现》的按语,称浙江民间防风神话口承资料的发现,是中国近年来继中原的神话、云南岩画、纳西族祭天古歌之后,神话学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2.
论太古神话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使人惊奇的现象:几个最古老的、保存得比较完好而没有遭到古代学者篡改的神话,差不多都是悲剧性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戚、鲧禹治水,都是这样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虽说不上是悲剧性的,但只是个别。悲剧性神话占了如此大的比重,足以说明悲剧精神是我国太古神话的重要特征。夸父逐日等四个悲剧神话都保存在《山海经》中:《夸父逐日》在《海外北经》;《精卫填海》在《北次山经》;《刑天舞戚》在《海外西经》,《鲧禹治水》在《海内经》。鲁  相似文献   

3.
《商颂》中有关禹的事迹见于《长发》和《殷武》两篇.《长发》叙述了禹的创世神话,而《殷武》篇有关禹的描述则与大小《雅》显现出的周人历史观中的禹相近,由此可以推断殷周之际的文化传承关系,对《商颂》诸篇作年的判断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巴蜀神话始源初探贾雯鹤一、试析“禹要涂山氏”的文化蕴涵《尚书·皋陶漠》载禹曾云:“予创若时,娶于山。”此外,《楚辞·天问》、《吕览·音初》、《世本·帝系》等篇都曾记载“禹娶涂山氏”的神话传说。然而,涂山的地望却成了千古聚讼的问题。晋人常璩《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5.
从《补天》、《奔月》到《理水》,神话传说题材的历史小说几乎贯穿了鲁迅《故事新编》的整个创作过程,它不仅从源头上叙述了神话英雄女娲创造人类及其自身的消亡,叙述了英雄形象在夷羿和禹身上的复活及其被世俗化的过程,而且从神话传说中揭示出否定与轮回的历史深层结构,并从观念和形式上建构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和夏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海经》历来被看作是我国古典时代的一部奇书 ,多数学者把它作为神话来研究 ,而本文则先对《山海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书的性质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判断 ,并将《山海经》与《禹贡》、《天问》、《穆天子传》等著作进行比较研究 ,然后从《山海经》中寻觅有关夏史资料 ,对其中叙述的关于夏族始祖、鲧禹父子关系、鲧禹治水、鲧的下落、禹后裔的又一支系、启的传说以及夏桀之亡等资料一一加以辨析 ,从而证实 ,以神话传说形式表现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鲧禹启家族的崛起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一般认为,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是在氏族公社内部自然形成的。本文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异议。作者从考察鲧以“产翁制”习俗对抗“图腾感生”神话之争、禹与涂山氏就子女归属权及姓氏即世系权之争、启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等重大历史现象入手,引证《楚辞·天问》、《史记》等古代典籍,对父系家族在崛起过程中与母系氏族的抗争进行深入剖析,证明鲧禹启之间贯穿着一条父权制崛起的发展脉络。由于鲧禹启三代的持续努力,确立了男性生育权、父系姓氏即世系权、父子世袭权,才完成了夏民族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严可均(全汉文》卷三十二列“大鸡护禹”,介绍说:“禹,史失其姓。”下收《麦平于王元不宜立嗣卜篇,录自《汉书·景十三王传》。查《汉书》载该文时云:“初,武帝复以亲亲故,立敬肃王小子担为平平王,是为顷王,十一年竟。子梁三元同,二十五年竟。大鸡护禹奏:……奏可,国除。”严可均录大鸿护禹秦文之后又加案语:“《诸侯王表》:元幕于元民二年。是时大鸿护禹,《百官表》失载。”这是对“禹,史失其姓”的进一步解释。然而,王先谦《汉书补注》于《景十三王传》“大鸿护禹”下云:“钱大听口王禹也。”但并未提供根据。考钱大听…  相似文献   

9.
孙悟空与夏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描写神猴孙悟空的出世,从石头里进出了生命,似属奇闻。究其实,不过是上古的灵石崇拜的“蛮性的遗留”。在远古,我们的祖先是相信人的生命自石中进出并与石始终密切关联的。“禹生于石”(《淮南子·脩务训》)或“禹产于(石昆)石”(《艺文类聚》引《随巢子》),均是其证。直到春秋时代,还有“石言于晋”(《左传》昭公八年)的异事。在上古发生漫天盖地的洪水于猖狂吞噬人们和禽兽草木的生命时,“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这就使整个人类的生命得到拯救。息石是一种“生长不息的石头”(袁珂《古神话选释》第293页),这种灵石本身就具备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由鲧禹故事演变引出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37年,顾颔刚、童书业两位先生合写的《鲸禹的传说》发表以后,鲸禹作为史前人王的真实性受到了彻底怀疑甚至否定。但就其对构成此说的主要论据--《山海经·海内经》中的"稣俊生禹"和《天问》中的"伯禹腹鲧"两条材料--的释解而言,不仅结论武断,而且方法有误。一些学者于此不惟不察,相率引以为典据,且拿教条化的线性进化论做"履",削中国历史文化之"足"以适应之,硬道中国的史前史系统。由此,不仅被颀先生逐出历史界的鲧禹在所谓对历史的"新认识"中又回到历史中来,为不同的学科扮演起不同的历史角色,而且连其他一些神话人物如盘古、女朗、伏羲等,甚至寓言人物愚公、夸父等,也被纳入历史系统中定位为某一阶段的象征。这一结果,恐怕为顾先生所始料未及。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学术浅薄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即将终结之际,对此加以全面深彻的反省并思改弦更张之法,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鲧、禹治水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虽然看不清这个神话的细节,但从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中仍然可以了解其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2.
田宝祥 《江淮论坛》2023,(6):168-174
在上古神话谱系下,“女娲造人”意指生命的孕育与文化的延续,“夸父追日”意指超越自我极限、打破命运束缚。水神共工将天上之水引向人间,开启了天人关系的建构;巨人朴父在天地初开之际治理洪水,确保了天人关系的稳固。“河神巨灵”的神话故事显示了开辟河道对于先民生存发展的必要性,《楚辞》以“神遇”河伯的方式展现了天人关系之和合共生。从“授禹《河图》”到“大禹治水”、从神话叙事到历史叙事,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从角力、对抗到和解、共存的演变过程。通过上古神话谱系,可知黄河既是实存的生态系统,又是情理合一的文化生命。黄河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勾勒出国人的生活图景,显示出先民的生存智慧。借助上古神话谱系探析黄河文化的源出与演变,有助于把握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本质与真谛。  相似文献   

13.
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巨人。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收入《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楚辞与中国神话》,《关于中国神话》、《读<中国的水神>》(收入《茅盾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是探讨神话学理论的专著,是“企图在神话领域内作一次大胆的探险”,“实在是开荒的性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序》)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迄今还没有人给予认真的总结和评述。本文力求系统全面地在评述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方面作一些探索和考察。  相似文献   

14.
《天问》:“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愎应从一本作腹,“腹鲧”犹言腹于鲧(《天问》颇具此种寓被动式于主动式之句法,如“惊[于]女采薇”“何卒官[于]汤”)。《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归藏·启筮》:“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卷23、《路史·可后纪》注引作:“鮌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鲧有腹禹、生禹之故事实无疑。然另一传说,禹系其母吞物破腹而生。如《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女嬉……剖胁而产高密(禹)。”《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注引《帝王世纪》:“修己……臆圯胸折,而生[禹]于石纽。”《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高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柝(拆)胸而出。”《竹书》沈约注:“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近世学者或谓曲折反映原始产科手术。此与启母化石、石破而生启之传说基本同型,记载虽晚而其事甚古,盖母系氏族社会之观念也。而《天问》《归藏》却谓伯鲧腹禹,父权已有抬头之势;自修己破肚生禹至伯鲧剖腹出禹,其间殆有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递嬗衍变之蛛丝马迹可寻(鲧禹似已实行“对偶婚”)。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语言艺术,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土壤。它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对中国神话的概况、神话的产生、神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问题作简略的论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可惜在流传过程中已大量失散了,现在从一些古籍著作中仍记述了不少神话材料。我国的古籍中保存神话材料最多的有《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列子》、《穆天子传》、《国语》、《左传》、《论衡》、《述异记》、《三五历记》、《风俗通义》等著作。《山  相似文献   

16.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在《尚书》、《山海经》、《论语》、《淮南子》、《墨子》、《史记》等古籍中,禹的形象已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各种文献的有关记载更是连篇累牍。其中年代较早内容较为完备的当推《史记·夏本纪》。根据这些古籍的记载,在尧的时代,中国北方曾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于是尧用鲧治水,久未成功,即杀鲧并任用鲧之子禹治水。禹劳苦焦思,居外十三年而不敢入。他纠正了过去以塞为主的治水方法,改以疏导为主,实行“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的措施,使洪水大治、九州开启、山川奠定,卑湿之地均可种植水稻,“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  相似文献   

17.
李丽 《学术论坛》2012,35(9):70-74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十七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史无前例地承载着太多的重负。作为缔造共和国"神话"重要文本的"十七年文学",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找到这种神话叙事与别的神话叙事,比如《圣经》故事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又能反过来证明共和国叙事的神话本质。"十七年"短篇小说这一最迅捷、灵活地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与《圣经》,特别是《新约》故事在叙述模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神话研究的拓荒之作——读《袁珂神话论集》陆文璧1996年6月初,四川大学出版社收到袁珂先生的两本学术著作《袁珂神话论集》与《袁珂神话杂论》,两书收有袁珂先生几十年以来关于神话研究的论文及杂论,共约48万字。鉴于目前实际情况,学术著作出版的确十分困...  相似文献   

19.
《尚书·甘誓》记伐有扈氏事。谁伐有扈氏,经文未明言。《史记·夏本纪》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说,“有扈,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以为伐有扈氏者是夏启。《墨子·明鬼下》引用《甘誓》全文,而篇名作《禹誓》,以为伐有扈氏于甘者是禹。我们认为前说符合历史实际,《甘誓》所记伐有扈氏者不是禹。禹容或有伐有扈氏事,但是这次不是他。自《甘誓》本文看来,作誓者口气严厉,态度决绝,誓与有扈氏作殊死战,显然只有杀益夺权,用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因而遭到有扈氏激烈反对的启才能如此。  相似文献   

20.
介绍英国人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的文章,据我所知,此篇大约还是首见。作者将它寄给我,以其论述简明扼要,特推荐给《社会科学研究》发表。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1924年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中曾论及,以为“材料太芜杂,议论太隔膜”,“实在不能叫我们满意”。1925年鲁迅先生在给梁绳纬、傅筑夫信(见《鲁迅书信集》上卷)中说:“沈君评一外人之作,谓不当杂入现今杂说,而仆则以为此实一个问题,不能遽加论定,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故自唐以讫现在之神话恐亦尚可结集,……”信中“沈君”即茅盾先生,“外人之作”即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看得出来,两位先生对中国神话的见解,早年曾有过些分歧,鲁迅先生看得似乎更开阔些。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是在《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基础上,以神仙人物为纲,又加入了好些印度神话人物编写起来的。作者取材虽难免有后起、庞杂之弊,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流”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因而对《山海经》等书,竟视若无睹,未曾道及;然而他的视野开阔,毕竟看见了中国神话有如此浩瀚汪洋的“流”,广采博搜,发为著述,介绍给外国的读者,使彼西方人士,也略知中国神话的丰美,他对中国神话研究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埋没、值得称道的。现在我国有些学者,却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只去研究《山海经》等几部书,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流”,不承认后世的许多书籍中也有中国神话,又是一偏。要知须得“源”、“流”兼顾,才能认识中国神话之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