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当下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大规模使用,使人们的交往场所由真实的物质场所扩大到整个网络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可供人们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虚拟社区,并从事不同的日常活动和网络行为。网络游戏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网络娱乐方式和网民聚集的最为广泛的场所之一。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众多的网民中当代大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别是虚拟网络消费存在较强的从众心理。本文就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虚拟消费从众心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阵地,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交呈现圈子化特征,社会情绪处于纠结状态,社交心理上技术依赖取代了情感依赖,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的链条。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下,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文化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网络舆情的频发场所,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群体聚集性、急速扩散性、受众易感性、政治伴随性的特点,传统传播范式受到挑战,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高校工作带来了考验。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在实践中探索,构建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同辈群体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对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具有二重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展开,全面分析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影响,积极发挥同辈群体的"正能量",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高校网络诚信教育的深入与细化。  相似文献   

5.
崔春晓 《现代妇女》2014,(5):82-82,94
本文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网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7.
大学生是在网络社会崛起中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在他们身上烙印着网络亚文化的消遣性、叛逆性、非主流性和不确定性等文化特征。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群体特征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造成了大学生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文化消费与文化创造、精神彼岸与肉体此岸等方面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8.
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成长辅导措施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对于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经常旷课的学生要重点关注;网络贷款出现的初期,学校和老师可更早的发现网络贷款的危害性,及时向学生传达预防网络贷款的有效措施。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对校园贷进行规范划整改。  相似文献   

9.
王劝  方小明 《公关世界》2023,(14):31-33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对社会热点问题敏感、新生事物接受速度快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思想活跃、探索能力强、乐于表达个人观点,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对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网络舆情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用好网络育人的平台,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本人分析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面临的困境、探寻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提出了加强当前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新措施对提高学生就业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丽 《职业》2015,(6):145-146
综合布线课程是学校楼宇专业比较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但现实教学中存在着实训场地受限、实训设备有限、授课时间不够、实训经费不足、学生操作时有潜在的危险等问题。本文针对中职学校综合布线课程实训的特点及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的相应功能,设计一套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目的是解决中职学校综合布线实验操作问题,因此需要了解该课程在中职学校开设的情况,并进行分析,了解需求,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虚拟实验室系统,更好地服务教学。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在中国的网络发展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从1987年中国发出第一份电子邮件,到2008年中国网民数达2.21亿人,普及率超过16%,中国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人口大国”。而大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比例最高、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统计,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为了准确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基本情况,以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好地推进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在上海大学生中进行了调研。以期对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教育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21世纪标榜的是网络迅猛发展及科技日新月异,以网络为有效载体的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催生了巨大的舆论探讨,推动着社会民主化进程。而网络舆论是柄双刃剑,既存的负面效应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特别是其对大学生成长培养的负面效应一度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主要针对多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教育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做好多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导致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然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大学生群体为例,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网络领域的秩序也同样混乱不堪,网络道德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正视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及引导机制方面作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会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群体。然而,网络交往具有双面性,它在方便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网络道德问题。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越来越关注,因此对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即便是在更为开放和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同性恋取向的大学生也背负着沉重的污名,在社交需求与身份掩饰中左右为难。在上海S大学城中,大学生同性恋者以虚拟群体——QQ群作为主要活动平台,构建起了自身的社交网络。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呈现了大学生同性恋QQ群的类型,日常组织管理及其开展的线上、线下活动,群主及管理员之核心管理层的构成及内部关系等内容。高校同性恋QQ群作为戈夫曼所说的后院,其存在对于背负着污名的大学生同性恋者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其虚拟性、背光性及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仍令其潜藏危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使用的普及,探讨利用网络技术深化党建工作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探索大学生党员网络影响力建设将为基层党建工作积累新的经验。大学生党员在网络政治、网络道德、网络文化及网络交际方面的影响力对引导大学生积极正面地对待网络热点、网络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亚文化也在网民中逐步形成。大学生是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力军,也是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创造者和享用者。网络亚文化既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又使大学生获得了虚拟世界的独特心理体验,同时也弱化了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对校园文化功能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深入研究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提出弱化这些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对于有效降低非主流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