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十分中意的一部,它直接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社会政治观点,即陀氏的根基主义思想。本文对《群魔》中三位"脱离"俄罗斯"土壤"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客观、深刻的剖析,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根基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在他的1929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提出来的。196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经过修改,更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再版,其就陀氏创作问题而创造的诸如"复调"、"对话"、"未完成性"等学术术语为后世理论家广泛使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研究俄罗斯文学作品,人物姓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作品中的人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人物姓名的来源及含义,分析人名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内在关系;力图通过对人物姓名的词源研究,体会文学修辞艺术的感染力,对经典之作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被公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因为它集中了陀氏一生"全部最珍贵的思想",同时这部作品耗尽了作家最后的精力才华,使他匆匆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但这部作品却影响深远,因为后世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作家一身经历坎坷,儿时又在基督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因此,陀氏充满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爱与同情。作者也曾经对上帝产生过怀疑,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认为,人类应当忍受精神上的斗争和精神复兴的痛苦。因此矛盾的陀氏在其创作一直秉承着有关罪恶救赎与精神复兴的思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认为人类应该宗教中找到自身的救赎,《卡拉马佐夫兄弟》无疑将这一创作思想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从陀氏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入手,讨论了小说中女性形象代表的女性意识与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文学史上,关于罪与罚、救赎与心灵的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此方面主题小说的创作,却有着自己不同的观念。他崇尚用道德、宗教等方式的感召,而达到心灵忏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多岁时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穷人》,这是他的处女作,学工程出身的他对从事写作毫无自信,他怯生生地把稿子投给《祖国纪事》的格利罗维奇和涅克拉索夫。凌晨时,正在睡觉的他突然听到一阵剧烈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格利罗维奇和涅克拉索夫。他们读完了《穷人》,激动得不能自已,扑过来紧紧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抱住,两人几乎哭出声来。涅克拉索夫是俄国当时的大诗人,性格孤僻谨慎、很少交际,但此时他却无法掩盖自己最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罪恶与救赎一直是基督教传统神学里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陀恩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著作《罪与罚》中,也充分体现出这一主题。小说为我们详尽地讲述了一个青年大学生如何犯罪.去杀死一个老太婆,到投案自首以及获得救赎的全过程。这部小说也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冲突。19世纪的俄罗斯,正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站在读者接受的角度,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进行了有关创作手法与思想精神两方面的思考.首先,通过总结作品中的主要事件及其相对应的时间,并结合作者所处的19世纪的自然科学观,对其叙述节奏进行分析.其次,通过联系作者自身的信仰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走向精神复活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批评.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不仅是从心理的角度对人类的一次巨大的突破,更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开花结果。基于这一学说,许多以往的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有了科学依据,而此后的一些文学家则有意识的运用这一学说,在塑造人物时,深入到人物心灵之中,挖掘其中的激情。本文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出发,论述了精神分析学说与茨威格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分析文学的关系;弗洛伊德"本我"理论与堂吉诃德矛盾的悲喜剧命运的关联;潜意识理论与现代派戏剧的兴起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此来表达本文的主题:精神分析与文学的关系,乃是这种科学促使人们意识到、并去自觉地探索心灵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64年的《地下室手记》被认为是其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品更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随后问世的一组伟大的长篇小说的一篇富予哲理性的引言"。从彼得堡空间、地下室空间和水晶宫空间所蕴含的隐喻意义可以发现作者对人的生存空间的思考。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理性主义的追求不断削弱着人的自我意识,但人的自我意识终究不会消亡殆尽,甚至在一定的空间中会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12.
"爸爸,我可以从你的卡上刷99美元吗!我要买一本书……""买什么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买它干什么?咱们家不是有吗?""是吗?在哪个文件夹里?""在什么文件夹里啊?不是在书架上摆着吗?""哎呀!那不是纸的吗?""纸的怎么啦?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读的就是纸的。"  相似文献   

13.
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语言文化学是俄罗斯语言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它把语言和文化研究相结合,为神话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提供了新的视角。神话是人类原始思维的载体,是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源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神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神话书写是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试从语言文化学视角对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乌利茨卡娅的神话书写及其在语篇建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阐释,以期透过文本表层考察作家神话书写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4.
9月3日“国际论坛”上的《中国发展要让人“安心”》一文,讲的是国内让人不安心的事情,其实在国外也有让中国人难以安心的类似事情。恰好前一天,也是9月2日,我看了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播放的在俄中国人种有毒蔬菜的新闻。这不能不让人在叹息之余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5.
《母亲》是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成功代表作,它是当代俄罗斯的传统文学的发展与继承,小说中也极力强调了人与人平等自由的权利。本文通过小说中母亲的转变详细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白银时代",是处于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之间的阶段,这是一个同样重要的文学时期。这个文学时期与俄罗斯以往的文学时期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将通过对"白银时代"的文学特色的研究,来对俄罗斯文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李晓南 《现代妇女》2014,(3):141-142
普希金是俄罗斯诗史中的太阳,在俄罗斯文学中享有盛名。徐志摩则是中国诗歌文学中的浪漫才子。两名巨匠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经历了各自的辛酸。文学创作特色有同有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词都优美至极,在诗歌中寄托情感都是他们的作品特色。但在作品描写手法和精神意愿的表达上各领风骚。两位泰斗的文学作品对于后人的文史研究有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童瞳 《公关世界》2008,(2):34-35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享受天下人的供奉。弥勒佛热情随和,笑脸常开,所以来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他生性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无法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却成天板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前来供拜的人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世界图景的实质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以自身的感知体验为基础,以具有民族文化性的语言为中介,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认知再现。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学的精华,作为民族文学的一部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以及情感态度。在俄罗斯诗歌中,橡树的形象多是巨大的,充满生命力。俄罗斯的橡树无论是独株还是丛林,都具有雄伟的气息,显示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李铮  范敏 《现代交际》2010,(5):69-69
普希金的翻译观在俄罗斯文学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翻译实践与翻译评论为俄罗斯19世纪的文学翻译提供了范例,同时也从宏观上将对翻译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