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方言属于一种文化,在普通话盛行的今天,方言还要加强,教学方言对于研究本民族的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藏文就是一种地方文化,现在许多孩子都在日常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对于研究汉语言,学习汉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现在有许多的藏族人都对于本民族的语言不能够熟悉,这是一种舍弃民族地方文化的现象,对于研究藏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小学生是学习藏文最好的年龄,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语言心态和语言行为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地理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文中试图从语言心态和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并揭示江西语言生活发展的某些共性,据此预测普通话与方言消长的基本趋势:普通话与方言长期共存,普通话将取代方言成为语言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广西壮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古称"邕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南宁的主导方言在历史上几经变化,从清末之前平话,到清末的粤商西进带来的粤语,再1997年推广普通话。方言学家把南宁的语言分布状况称之为"方言岛"。市区的方言是粤语,即南宁白话,郊区包围着市区的这一圈讲的是平话,再外面是广西主要少数民族壮族的语言——壮语。本文就南宁的"方言岛"里形成的"南宁普通话"里的词汇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从三方面举例:将粤语的大部分词汇根据语音对应规律转换成普通话发音,然后拼接到普通话中;把粤语固有词汇直接用普通话读出来;平话和壮话的词汇。  相似文献   

4.
黄欣 《现代交际》2012,(4):54-56
时下南昌是一个典型的双语社会,大多市民都具备南昌话和普通话双语能力。随着普通话和南昌话长期、广泛和深入的接触,引发了两种语言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普通话和南昌话的系统结构在接触中发生着"同构"和"互协"。本文通过对南昌人普通话中语气词"是"的使用调查来诠释普通话和方言的这一"互协"模式:方言在受到强势普通话影响趋于同构的同时,努力保全自己固有的语言格局,影响着并渗入到普通话中。  相似文献   

5.
张芳 《职业》2012,(11):138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言。它的科学定义表述是: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笔者从事普通话教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对廊坊安次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进行了词形、词义两方面的比较。与普通话词汇相比,在词形方面,安次方言词汇存在有音无字现象,音节数量和构词语素与普通话词汇相比均有不同。在词义方面,安次方言存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完全不同三种情况;存在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差异。  相似文献   

7.
汉语是人们公认的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而被它复杂的书写体系难倒的,可不仅仅是外国人。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90%的国人不识字,全国上下,人们使用着几百种方言,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程度,中国政府在50年代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语言文字改革,明确提出:中国标准的语言是普通话,汉字也应当简化。那么,什么是普通话?它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创造它的目的是什么?拼音是怎样发展出来的?有朝一日,中国会摒弃自己传统的象形文字——汉字吗?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承载人类文明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各种语言虽有强势与弱势之分,但却没有贵贱之别。现今社会极力推广普通話,忽略了方言与普通话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在交流中普通話实用方便,但若为此而致方言逐渐灭绝,却未免有些得不偿失。粵語在这股推广普通话的浪潮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本文将从粵語的俚语与谚语出发,以粤方言为例探讨方言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近年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本文就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东北方言类节目的社会价值、对东北方言类节目应采取的态度等问题做简单讨论,揭示影视节目中的"东北方言热"现象正是伴随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而衍生,并肯定了东北方言节目对方言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中.造成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语音角度切入,从同音词、多音字、轻重音、停顿、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等方面阐述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杨芬 《现代交际》2014,(10):65-66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本文首先对"语言习得"的定义做出了解释,然后分别针对汉语方言对普通话和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就山东方言而言,莒南方言属于山东东区方言的东潍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对莒南方言的实地调查,在与普通话句法相比较的基础上,描写与普通话不同的莒南方言比较句,揭示莒南方言比较句的句法特色,丰富莒南方言比较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利敏 《职业时空》2009,5(9):148-150
廊坊方言属于典型的北方话,但一些地区在语音方面与普通话相比还有较大差异。从语音方面可以找出廊坊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差异,并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14.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每个阶段都会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科德称之为“特异方言”或“过渡方言”,这种语言既有别于目的语。又有别于母语,但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在这种不稳定的特异方言系统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经常出现语法、语音、词汇,语用等方面系统的、有规律的错误,这种现象被称为偏误。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中介语系统中,词语偏误所占比重很大,且几乎随着学习的开始就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中外书摘》2009,(12):80-80
广州方言又称为“粤方言”、“粤语”、“白话”和“广府语”,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汉语语音特点和古汉语词语较多的一种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今日的广州方言还保留着不少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相似文献   

16.
张舒 《现代交际》2014,(12):56-56
推广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根据国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确定的。有些适应社会发展等需要的方言会不断增强其功能与活力,成为强势方言,而有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方言会成为弱势方言,但很难消亡。  相似文献   

17.
冯佳妮 《现代交际》2014,(3):81-81,80
每个地区都有专属于当地的方言,在现代社会,在全民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方言的存在环境越来越窄,而方言所包含的地域特有文化也变得岌岌可危。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其传播效果和覆盖广度相当可观,而以方言电视节目为载体来传承本土的方言文化是当前媒体传播的又一形式。本文意义在阐述方言节目的兴起与发展的同时思考方言文化的传承,并对方言节目现状进行一个分析,探讨在普通话大环境下,方言节目如何继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张敏 《职业时空》2009,5(11):97-98
推行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现代化、信息化要求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令人堪忧的现状着手,探讨了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国强 《社会学》2007,(1):14-17
语言是社会资本的一个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结构。上海新市民的出现,给上海文化结构带来了变动的契机。普通话以其表达的准确全面、全民性、普及性受到了新市民的广泛推崇,上海话作为“身份象征”依然在起着重要作用,方言是新市民永远不会忘怀的自己心灵的归宿。新市民与上海市民之间的语言文化正日益处于交织与融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普通话的高度普及,迁入地方言是否仍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争议。文章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数据,探讨了当地方言能力和流动儿童的学业适应、心理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迁入地方言能力的强弱对其学业适应没有影响,但会显著影响其心理适应,尤其是自我认知层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此外,中介检验显示,方言能力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部分是通过影响流动儿童的人际适应和学校归属感来实现的。以上研究发现证明了迁入地方言能力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不同方面存在差异性影响,并解释了其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