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基于2021年9月西安市全域手机信令数据,构建职住要素数据库,通过计算通勤距离、自足性指数、职住比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等指标,分析西安市职住空间的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平均通勤距离为4.46km,74.5%的居民可以达到这个水平。整体上通勤状况较好,1 km内通勤比例仅为0.4%,短距离通勤现状亟待改善;不同研究单元居民跨区域择业比例差异明显,空间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递减的趋势;新城区、碑林区、空港新城、雁塔区等区域以就业功能为主导,莲湖区、灞桥区、长安区等区域以居住功能为主导。从整体上分析表明,西安市各单元职住空间错位程度不明显。根据这些现象提出相应的建议,为西安市职住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喻琼 《经营管理者》2012,(15):24-25
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系数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论证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最后提出了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更好的保护耕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万州区甘宁镇现有耕地面积32431亩,承包农户15593户,49087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41元,同比增幅15.1%。截至2009年底,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12550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8.7%;流转的耕地单户规模集约经营10亩及以上的面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3,(9):27-27
201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到38.1%,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63.4%,而国土资源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根据新华社2011年2月消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然而其中的3000万亩耕地(目前耕地面积保  相似文献   

6.
刘华军  杨骞 《管理科学》2014,27(5):133-144
运用DDF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对中国分省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采用Theil指数测算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并按照多种空间尺度进行区域分解;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最小二乘法对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之前,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地区内而非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计量模型回归估计结果表明,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和科技创新水平对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等结构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国家土地督察公告(2008年)》数字解读——耕地面积减少1.25亿亩根据国土部的统计,过去11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这一数字超过了产粮大省河南的全部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超过1亿亩的省份只有4个,第一位的黑龙江省1.7亿亩,其他3个是山东、内蒙古和河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09,(23):27-27
耕地面积减少1.25亿亩 根据国土部的统计.过去11年间,中围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这一数字超过了产粮大省河南的全部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超过1亿亩的省份只有4个.第一位的黑龙江省1.7亿亩,其他3个是山东、内蒙古和河南.但这一个省份的耕地面积都没有达到1.2亿亩。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1997-2008年的统计数据,首先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视角,运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能源效率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能源效率存在着空间依赖性,近邻效应显著;我国能源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区则主要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且扩散效应在逐步增强,极化效应在逐步减弱,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兴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18万人口有15万是农民,人均占有的耕地等农业生产资源严重不足。加上退耕还林、移民迁建、城镇建设、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县耕地面积由1998年的22万亩减少到2003年的19.22万亩。人均耕地仅1亩。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十分有限。2003年,全县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7.1%下降到20.6%。改革开放以来。兴山紧紧依托丰富的小水电和矿产资源。实施电矿产业结合,企业强强联合。  相似文献   

11.
"三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解放初期,我国总耕地面积235866万亩,人口为54167万人,人均占有耕地达4.35亩之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人口增至111191万人,耕地却下降到219831万亩,人均占耕地仅1.9亩,人均减少耕地达2.4亩以上,目前全国被利用的耕地19亿亩左右,在人口已超过1 3亿的情况下,人均耕地尚不足1.4亩.在粗放型经营的西北地区,至少有4亿亩种植的是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目前,全国粮食生产土地不足15亿亩,与1957年相比,净减50450万亩.由此可见,节约土地,利用高科技成果拓宽增产空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三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解放初期,我国总耕地面积235866万亩,人口为54167万人,人均占有耕地达4.35亩之多;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人口增至111191万人,耕地却下降到219831万亩,人均占耕地仅1.9亩,人均减少耕地达2.4亩以上,目前全国被利用的耕地19亿亩左右,在人口已超过1 3亿的情况下,人均耕地尚不足1.4亩.在粗放型经营的西北地区,至少有4亿亩种植的是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目前,全国粮食生产土地不足15亿亩,与1957年相比,净减50450万亩.由此可见,节约土地,利用高科技成果拓宽增产空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正> 耕地资源紧缺并且逐年减少的现实,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制约因素。从1951年到1986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1亿亩,扣除开荒造田3.77亿亩,净减少耕地2.34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807万亩。现在,全国已有9个省、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建国后,我国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法国,两个英国,三个半日本。  相似文献   

14.
2010年9月以来,世界小麦和玉米价格指数上涨了57%,水稻上涨45%,糖上涨55%。联合国粮食价格问题特使奥利弗·德·舒尔特带领团队调查后,发现耕地面积减少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化,大量开发商在原来的农田上开发住宅,让全球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5.
数据     
《领导文萃》2007,(12):11-11
去年全国共有耕地18.27亿亩 2006年,全国耕地12177.59万公顷(18.27亿亩),与2005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25%,耕地净减少30.7万公顷(4060.2万亩)。  相似文献   

16.
一、发展中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是: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1957年至1995年近4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累计损失28亿亩,相当于目前辽宁、四川、河北三省耕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每年减少700万亩。近几年情况更为严重,1990年以来,各类“圈地”占有耕地猛增,1992年仅兴办开发区就占有耕地2200多万亩.与此同时,土地抛荒也日益严重。2、人口大幅度增长。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伴随我国道路工程与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户耕地面积在随之不断地的减少。那么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本的中国,如何切实、合理、有效地保护耕地就成为了国家与农民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合理正确的保护我国农户耕地以及如何充分调动其保护的积极性,为以后我国农户耕地的保护提供了一些相应解救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禹秉臻 《决策探索》2007,(22):24-25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节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上街区是郑州市的工业卫星城,辖区面积64.7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均土地面积是全国人土面积的百分之六;耕地205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3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三,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因为非农业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大约占耕地减少面积的40%左右(其他的减少原因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十分重视耕地的保护,直到1998年实施的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确立了我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期间我国对于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试以约翰·W·金登的"三源流"理论为视角,从问题、政策、政治三个源流回顾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制定的过程,分析耕地保护政策是如何被决策者关注并进入政府议程,进而成为备选方案并得以被实施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绿色产业现代化、绿色生活现代化、绿色生态现代化、绿色经济现代化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省份2000—2021年的绿色现代化水平,并运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和各区域绿色现代化的总体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步减小,并且呈现正向集聚的空间特征;全国及各区域的绿色现代化水平都不存在σ收敛,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提出打造一体化绿色治理示范区、实施绿色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案、探索区域绿色合作新模式的政策建议,为提升绿色现代化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