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宏亮 《现代交际》2010,(6):189-189,188
商务日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商务日语会话、商务谈判和沟通能力,为学生从事商务工作打下基础。目前的商务日语教学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范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贸术语,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外贸流程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示,提高解决实际外贸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苏跃 《现代交际》2012,(8):170+169
综合日语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日语专业初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日语专业的入门课、基础课.而日语的基础教学就是为日语初学者引路和打基础的工作.基础阶段日语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是否顺利入门日语,更关系着学生的将来.因此,如何培养日语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引导他们入门,是综合日语基础教学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近五年的工作经验,试从引导培养日语学习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开展日语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刘静 《现代交际》2014,(12):168-168
近年来,有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商务日语专业。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学习能力、师资、教材等问题,多数院校沿用了普通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编排形式和教学方法。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本文意从目前我校日语听说课程课改的具体实践出发,在课程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力求探讨适合高职日语教育良性发展的日语听说教学方法,为商务日语专业听说课程的设计及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石艳春 《现代交际》2014,(12):202-203
基础日语是高校日语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中的重要课程,其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高年级专业学习的好与坏。基础日语的教学,一方面要为高年级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其教学改革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本文从教材、课时和课堂三方面提出了基础日语教学改革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与只懂计算机的专业相比,既懂专业又懂日语的毕业生能迅速就业。因此,为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有必要在大学的某些理科类专业中开设日语零起点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日语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商务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红君 《职业时空》2010,6(6):84-85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以语言、文学为中心的传统日语人才已不符合经济社会的需求,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成了当今日语教育界的主要任务。通过对商务日语人才基本能力的分析,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探讨了商务日语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苏跃 《现代交际》2012,(10):184+183
高职院校的商务日语专业是以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商务日语课程不应只是简单地针对学生的日语水平、能力的提高,其知识的讲授应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而且它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训练,为此,实训课教学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商务日语专业面临的实训教学现状和问题出发,在分析了决定商务日语实训体系的关键因素后,对商务日语教学实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思考,并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指委与国标对日语人才培养方向做了新的规划。根据这新的日语人才培养方向,日本概况在日语专业教学中的定位可以用"六个以"概括,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定位;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导向;以建立丰富日本国情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区域、国别研究能力的人才为核心;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为重点。为了实现这一定位,日本概况课程必须重新架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苏静 《职业》2007,(18)
计算机课程是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内容更新快,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连。技工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培养具有从事计算机应  相似文献   

10.
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考试模式是在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进行集中考核,多以闭卷考试模式进行。这种考试模式固然有他的可取之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不够及时和灵活。为了适应我校"应用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在积极的进行新型考试模式的探索。尤其是对于日语专业中的基础日语课程,由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基础性,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对目前的基础日语考试内容、方法和模式进行响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胡冰 《职业》2011,(8):54-55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中、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同学必修的一门计算机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计算机基本应用的水平,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徐泽 《现代交际》2014,(8):225-225
随着日资企业在我国投资规模及数量的不断扩大,我国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日资企业用人需求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契合度显得尤其重要。日语人才就业比例中,日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但在日语专业培养模块中,诸多高校仍然将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等类专业课程作为教学重点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鑫 《现代妇女》2013,(12):210-210
学习一门外语是从感兴趣开始的,教授一门外语理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础日语作为一门零起点基础课,要求老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课程中适当的运用日语歌曲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本文从日语歌曲在基础日语课程中的教学作用出发,分析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介绍了歌曲在基础日语课堂中的使用方法及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崔美玉 《现代交际》2014,(8):203-203
通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本科建设日趋成熟。我院日语专业克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因素,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制定了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笔者结合近几年我校日语专业课程改革,分析我院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探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途径,使我院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王超 《现代妇女》2013,(10):95-95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学院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文章就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指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从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的实际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选好适用教材,注重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可视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张鹏 《职业》2013,(36):77-77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图和读图的能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实际生产中出现了很多绘图软件和加工应用软件,使得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适时地进行课程改革,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真正贴近企业,适应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苏静 《职业》2007,(24):38
计算机课程是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内容更新快,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连.技工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培养具有从事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8.
王军 《公关世界》2024,(5):139-141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体系是当下建筑学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新工科建设的角度,基于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入手,结合建筑学核心基础能力的特点,引入精细化培养理念,从课程教学目标、知识基本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探索基于专业基础知识分解传递的核心能力的精细化培养方法,并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期建立一套适应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彭军林  杨小华 《职业时空》2013,(6):29-30,35
为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作为高职文秘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体会,探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文本解读、教学手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日语专业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促进高校各项课程的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培育相关的日语人才,为中日交流、了解日本提供纽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所需要的相关人才也越来越多。要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就必须培养出更多的日语人才,这就需要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但就目前来看,高校日语专业的建设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这就需要推动相关的日语教学改革。本文中,笔者便主要对高校日语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日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