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政风务实,惩贪奖廉,吏治清明,为以于成龙为代表的众多清官廉吏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条件。研究于成龙的一生,对于了解清初吏治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认识造就清官廉吏的有利环境及其社会影响,以为后世之鉴戒,当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09,(26):53-5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罢《南京历史上的清官》,掩卷沉思.感悟良多。纵观南京历史长河.无论是“刚严守法、仁厚爱民”的包拯、“为官模范、何如刚峰”的海瑞,还是“心念黎民、功在国家”的林则徐,莫不是为人称道的清官廉吏。他们或恪尽职守、公而忘私,或清廉自守、洁身自好,或不计名利、安贫乐道,或谦恭待人、好学敏求,事迹流芳于世,代代相传,令人心生景仰。  相似文献   

3.
翻看《南京历史上的清官》一书,历史的印迹再次重现:有“刚严守法、仁厚爱民”的包拯,有“为官模范、何如刚峰”的海瑞,有“心念黎民、功在国家”的林则徐.有“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134位任职南京和南京籍的清官、好官、廉吏、直臣、能臣,用他们的高风亮节、公正廉明,共同诠释了“清、慎、明、勤、能”的为官、为人高贵品质.他们的显赫政绩、清廉操守为我辈所缅怀、所敬仰。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10,(7):39-39
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涌现出一批批政绩卓著、深受爱戴的清官。《南京历史上的清官》一书汇集了134位任职南京和南京籍的清官、廉吏、能臣的勤廉故事,集中展现了他们“清、慎、明、勤、能”的精神,以及共有的清正廉明、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5.
“一代廉吏于成龙”这部电视剧看后令人感动。在感慨之余偶成一联曰:“勤政爱民于成龙难找,贪赃枉法赵知县好寻。”真是当个清官不容易,要有为党、为国、为民的思想,舍家、舍财、舍身的精神;不想官、不求名、不图利的品格。于是赋诗一首:  相似文献   

6.
刘亮 《社区》2011,(35):41-41
贿赂之行古已有之。然而,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贿赂之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回望古时的一些清官廉吏,他们的品行和做法依然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论述古代清官的重民思想和务实作风。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对干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起到借鉴作用。共分四部分:一、重民思想及言行:民为贵、民惟邦本和农为急务的重民思想,是古代优秀传统思想中的精华。清官廉吏继承这种优秀传统,怀着爱民忧民意识,采取安民养民措施,解除黎民疾苦,改善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8.
廉洁清政是关系到社会兴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也是社会对其官僚队伍的基本要求。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在中国古代.明君贤相、清官廉吏不乏其人。仅以封建盛世来说,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一开元盛世”、明代的“洪武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既有皇帝的清明勤政,又有辅臣  相似文献   

9.
雷州文化概念应由其地域全在热带范围内,分布连片,有一致发展过程、共同的文化特质和风格,一致的发展水平和稳定的文化中心等整合而成,应定名为雷州文化。与此相应,形成"雷州民系",加入岭南四大民系之列。雷州文化具有热带农业、海洋、清官廉吏、独特风俗、流寓和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华,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经典思想文化的主导和权威首推孔,孟。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全面、正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孟子的政治思想乃是其整个思想的基础和立足点。其中充满了人道精神、民主因素以及一些有益的理论原则和政治实践经验。这些精神财富曾经造就了无数志士仁人和清官廉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可资借鉴。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政治思想,对建设我国社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两代,曾涌现出许多彪炳青史的清官廉吏,他们律己爱民,铁面无私,深受百姓拥戴和推崇。流传下来的许多"拒礼"诗就是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真实写照。明代吴讷刚直公正、廉洁自持,曾任监察御史。一次他奉朝廷之命巡视贵州,考察完吏治返京途中,地方土司派人追至夔州以黄金百两相送,央求他回去后在皇帝面前多多美言。吴讷拒不受礼,在礼盒上写诗道:"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  相似文献   

12.
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族)长辈为教育晚辈如何为人处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一家(族)的"行为之纲",有引领、影响家风(门风)的形成,以及陶冶家庭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和行为作风的功能。其中有关勤俭、淡泊、廉洁等内容,具有廉政教育的性质与作用,为古代清官廉吏的早期成长打下了"廉洁自律"的思想烙印和道德底色。早期"淡泊""节欲""明志"等家训教育有利于子孙步入仕途后志存高远、廉洁自律。自幼接受家训中"勤俭""节俭"等家教有助于晚辈日后为官自觉抵御贪污受贿。很早即感受家训反腐警钟的震撼有助于子孙日后为官克己奉公。研究、挖掘古代家训的廉政教育功能对当今中国的党风廉政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简论古典小说中的清官形象黄立新古典小说中的清官形象,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写真人真事,或基本上写真人真事的。中国古典小说大致萌芽于汉魏时期。在早期小说中,已有清官的简单的记述。如《太平广记》“廉俭类”引前人所写《陆绩》云:吴陆绩为郁林郡守,罢秩,...  相似文献   

14.
张伯行在清康熙时是名震一时的廉吏 ,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作为一个地方官他发挥了儒家治国思想的积极方面 ,以躬行实践为己任。他从“民本”基点出发 ,忠于职守 ,精心筹划 ,治理水患 ,赈饥济贫 ,兴利除弊的业绩为人们所传诵 ;他一芥不取 ,一尘不染 ,自甘清苦 ,勤政利民的高风亮节赢得了百姓的崇敬和拥戴。他正直不阿、不畏权贵与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尽管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但他能从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 ,忠实地实施以养民为先 ,教化为本的传统儒家思想 ,为官清廉 ,反贪除弊 ,这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 ,保护人民的权益 ,发展社会经济文化 ,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在《玎玎珰珰盆儿鬼》这部戏里,包待制在自我介绍时的"法正天心顺,伦清世俗淳。笔题忠孝子,剑斩不平人"道出了一位清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清官的心声。元杂剧包公戏所表现的清官文化主要是借塑造包公这个清官形象反映出来的。包公这个清官形象从产生到发展,直到元代成熟定型的一系列过程,以及元杂剧包公戏作家显露出的清官思想,这些都呈现阶段性特点而且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元杂剧包公戏中的清官形象,是剧作家们清官思想的体现,是借古喻今,彰显社会现实的利器。其表现出的清官文化更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意义,值得我们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16.
长期的元杂剧研究将元代视为没有清官的时代,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这种刻板印象遮蔽了元代清官本来的面目。历史上,元代不仅有清官,而且数量众多。元代多民族融合,出现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清官,这是元代清官的一大特色。元代诗文中存在大量清官的书写,以诗存史,诗史互证,保存了许多底层清官的勤政为民事迹,表达了对清官的尊敬之情。这些诗文丰富了元诗的清官书写,成为元诗宝贵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清官戏是古典文学范畴里的一个部分,也是高等学校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课题。所以,我们要科学的予以历史地评价,还它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中国文学在它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发展到元代、明代、清代阶段,在古典文学的范畴里出现了不少清官戏,从此谁也不怀疑在当时出现了不少清官这个事实。清官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清廉,为百姓办好事。官而清与官而贪相比之下总是清官比贪官好。而那种认为软刀和硬刀或一丘之貉的看法未免有些欠妥。看过《生死牌》或《三女抢板》的人,大概都记得那个挺身出来制止和反对地方大豪强大恶霸挽救了两家人性命的巡抚海瑞。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垮台以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得到了贯彻。“清官”与清官戏这一禁区终于被冲破了,不仅得到毛主席、周总理赞扬的清官戏《十五贯》重上舞台,而且文艺界与史学界对“清官”与清官戏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清官”一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如《梁书》卷20《刘季连传》(《南史》卷13同)说他“早历清官”。他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早历清官”也是在刘宋时期。这里所说的“清官”与本文讨论的“清官”含义不同,那时的“清官”,是指被名门望族,特别是北方来的名门望族所垄断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清要”、“清贵”的官职,如  相似文献   

19.
包公是中国清官文化的符号。清官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的封建时代,无权无势的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清官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封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和阶级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朝康熙年间,山西出了一位以廉能而闻名的清官,他就是被康熙皇帝誉为“一代廉吏”的于成龙。他一生廉洁奉公,年老愈廉的品质折射出其人性伟大的光辉。 1678年,年过六旬的于成龙因政绩卓著被提升为福建按察使,专管福建司法事务,不久,又被提升为专管地方财务、人事的布政使。福建自宋代以来,便是市舶重地,当官发财很容易。于成龙先后任两司长官,已是封疆大吏,却仍不改初衷,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外国贡舶进献的物品一律退回,进呈的样香也是闻一闻即还。贡使不由惊叹地说:“我侪实未见此清官也。”有的满汉朝臣大使来福建,在他的署衙里散步,“曲房阿阁,无不历览”,几案间只有蜘蛛网、老鼠的痕迹,只有一个竹笥存放朝服,两只锅用来做饭,文卷书册数十束,此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