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陪都书法论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局部发展至全面,从此,进入了中华民族“运用全力抗战”的抗日战争时期,时势危及着南京政权。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迁都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迁驻重庆。以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至1938年1月间,中国发生了是否对日宣战的讨论与争论。一开始,蒋介石打算宣战,随后赞同不宜宣战主张,乃发表应战谈话。日军发出最后通牒前后,蒋介石又计划宣战,汪精卫集团强烈反对,抗战阵营一些人士及英美法等国也反对,国民政府乃将应战发展为抗战。此后,中国各界再次讨论,认为不宜宣战,蒋介石也赞同,自卫抗战的基本立场进一步确立。综合来看,讨论是出于宣战到底宜不宜的角度,一些人士和中国共产党主张绝交宣战,蒋介石、王宠惠等人也一度主张宣战,何应钦、程潜、徐永昌等人以及另一些人士认为不宜宣战,抗战阵营最终达成共识,"抗战"作为具有深刻含义的词汇载入史册。与汪精卫集团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抗战还是投降的斗争,汪精卫企图夺取行政院长职位,不但反对绝交宣战,甚至主张"和"。1月18日发表的《国民政府声明书》将这场讨论与争论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抗战陪都历史资源?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北平、天津、上海先后沦陷,南京危急,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于1937年11月20日决定移驻重庆,12月1日开始在重庆办公1940年9月6,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政府于1946年4月30日发市《还都令》,定于5月5日还都南京。  相似文献   

4.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速战速决”,大举入侵,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接着,国民党释放了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时体制主要指政治体制和军事体制.国民党战时体制对抗日战争影响极大.它的嬗变与国民党的抗日态度、战略方针的变化以及中国政局的走向密切相关.国民党战时体制的嬗变经历了建立、调整和扩大三个阶段.本文拟将其嬗变的过程和利弊作一初步探讨.一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称之为“第一期抗日作战”.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怒潮的推动以及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在这个阶段中,国民党的抗日态度是比较积极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动员抗战的谈话,表示了反对日本扩大侵略的强硬态度.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明了国民政府对日抗战的立场.8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建立战时体制.与此同时,国民党确定的对日战略方针是:“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的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也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争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俟机转移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具体口号是“以空间换时间.”为了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为了实现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国民党迅速建立了战时体制.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利用武力征服中国。然而在事变之初,日本政府却宣扬“不扩大”方针,表示希望事变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得以就地解决,一直到8月底,日本才撕下这层“不扩大”的伪装,公开宣布以武力解决中日争端,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侵略战争一开始,日军统帅部就制订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在较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艰难历程。从 1 93 1年“九·一八”事变 ,到 1 93 7年卢沟桥抗战前夜 ,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 ,即局部抗战阶段 ,它在长达 1 4年的抗日战争中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是整个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史学界长期以来受八年抗战传统观点的影响 ,对局部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以及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应有的地位 ,缺乏深入和全面研究。本文从局部抗战形成的原因以及局部抗战的伟大意义入手 ,把局部抗战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来研究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前的一小时,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临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胜利对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广播演说”。他说: “我相信今后地无分东西,人无论肤色,凡是人类都会一天一天加速的密切配合,不啻成为家人手足。……基督宝训上所说的‘待人如己’与‘要爱敌人’两句话,实在令我发生无限的感想。” “我们中国同胞须知‘不念旧恶’及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中国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使自身的利益服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最高的民族利益。只有这样,各个阶级和各政治派别才有自己的前途。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人士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关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的动因,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一再标榜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这显然是蓄意施放的烟幕;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蓝辛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阻止日本独霸中国,因而指责日本出兵山东是另有野心,此说亦未能全面说明日本对德宣战的动因。日本对德宣战的真正动因在于:出兵山东,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政策发展的必然步骤;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为内外交困的日本统治集团提供了一个摆脱困境、扩大侵华的良机。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七·七”事变后,华北战场形势危急,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日本在轻取平津之后,华北敌军由五个半师团猛增至十二个半师团,共30万人,并沿主要交通线长驱直入,妄图速战速决。 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共中央于7月8日发表《抗战宣言》,9日,红军通电请缨开赴华北抗日。15日,中共中央发出《国共合作宣言》。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方针,以极大力量去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会议还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立即向日军的侧后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邹宇雷一、支持中国抗战,对日实行绥靖“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日美谈判这段时间,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继续卖战争物资给日本,大发...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火炮击驻扎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打破了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远东均势结构,严重危及了美国的在华利益。但是,美国并未采取行动去制止侵略,而是实行了以绥靖日本为主的所谓“中立”政策。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美国就明白无误地表示了自己的“中立”立场。7月12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中日之间的武装冲突,对和平与世界进步事业将是一个沉重打击。”①这种把侵略与被侵略混为一谈、相提并论的提法,实则是为日本开脱罪责。7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又发表一项关于国际政策基本…  相似文献   

14.
杨天石 《学术探索》2005,4(3):94-104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决定拒和、应战,发表了措辞激烈、坚定的抗战宣言。为了保卫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同时从战略上牵制日军对华北地区的攻势,蒋介石决定组织精锐部队进行淞沪抗战。淞沪之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3个月。其后的南京保卫战实际上是淞沪之战的尾声。淞沪之战虽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略战术失当、对国际力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失败,但淞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国军队、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短期内速胜的美梦。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决定调整战略战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抗战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日本政府借故扩大战争,投入了百万大军,开始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自此之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八年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民族生存的可歌可泣的伟大战争。1、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和起因。1937年7月7日深夜,驻丰台日军中国驻屯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于距卢沟桥西北一千米的龙王庙附近进行夜间演习,并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进行搜索,还开枪数响,向我示威。我驻卢沟桥部队37师110旅认为,午夜日军入城搜索,势必惊扰城中居…  相似文献   

16.
战后初期中国的对日政策与战犯审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 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 ,国民政府从长远的对日关系考虑 ,制定了“以德报怨”的对日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 ,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公开审判。国民政府在战时和战后对日本违反国际法所犯罪行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在审判前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并在审判过程中加以完善 ,审判是严肃、公正的。由于实行“以德报怨”、“宽大迅速”的审判方针 ,仅有极少数日本战犯受到处罚。国民政府的宽大政策带来了两方面的结果 :一是战后大多数日本国民感激中国 ,对中日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审判过于宽泛 ,使大批日本战犯逃脱了正义的惩罚  相似文献   

17.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偷袭了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随即美、英等国很快对日宣战,中国政府也在12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由于世界局势的急剧变化,中国政府建议成立反轴心国军事同盟。中、美、苏、英、荷等国进行多方面的磋商后,美国派布里特少将和马格鲁德准将,英国派驻印军总司令韦维尔元帅及其驻华武官邓尼思少将于1941年12月23自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同日通过了《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26日中、英双方还正式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二十六国在美国华盛顿又签署了对法西斯轴心国共同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遵照“计划”,“协定”与“宣言”的基本精神,中国国民党政府于1942年3月正式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历时四年,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掀起了举国抗战的高潮。在这种形势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行第二次合作,由我党大力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一条片面抗战的路线。它仍旧坚持一党专政,既不给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以民主权利,也不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战,不利于抗战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各民主党确实行全面抗战,积极主张民主抗战,设立一个包括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在内的民意机关。国  相似文献   

19.
彭邦炯同志写完《甲骨文农业资料选集考辨》一长文,交我先读,并要我写一序言,我因而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记得那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事了。那时我正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7年的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北京的卢沟桥,发动了侵略战争。8月13日敌机轰炸上海,8月14日炸杭州,8月15日炸南京,8月19日我们就随机关迁到长沙。在长沙住了半年,因为南京快要失守,又从长  相似文献   

20.
东方明珠——香港“在我国人心目中,是一个国耻的创伤”。十九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平等条约使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如今根据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联合公报》,经历了一个半世纪沧桑变化的香港这段耻辱的历史终将在1997年6月30日划上句号而掀开新的一页。 不过,在香港主权归属问题上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此表现出了一定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意识。本着“把事情的本来面目还给了历史”这一宗旨,本文欲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香港问题上所持立场之前因后果试作一简析,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国民政府时期,迫于中国人民反英斗争,英国政府曾于1927年交回汉、浔租界地,1929年交回镇江租界地,1930年交回厦门和威海卫租界地,可是惟独不肯放弃香港这块王冠殖民地。为此,就香港主权归属问题,中英两国政府间发生正面交锋,国民政府当局屡向英方交涉要求收归,但未遂愿。至抗战爆发后,随着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对此要求更为迫切且态度益趋强硬。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