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尼尔·笛福被公认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国内学者长久以来多关注荒岛求生的励志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对小说《摩尔·弗兰德斯》较少涉及。部分研究多聚焦小说的伦理困境或摩尔的道德重构和身份重塑,鲜有论及小说凸显的道德经济观。事实上,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严重道德危机,生成经济和道德层面复杂和多变的伦理关系,诱发摩尔经济犯罪和伦理失范。有鉴于此,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着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犯罪者的优越道德观,并希望通过降低阶级等级来恢复道德经济,以此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摩尔·弗兰德斯》中的摩尔是一个恶的化身。作者笛福以冷峻的笔墨,对她的拜金主义的婚姻观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对她的偷盗行径和贪婪动机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对她的残缺不全的人生做出了极具象征意味的诠释,与此同时,也对她赖以生存的社会进行了应有的谴责。但他并未混淆社会与摩尔的界限,既无意借摩尔的堕落来抨击社会的黑暗,也无意用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笛福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原因不仅是他善于讲述曲折离奇的故事,也不仅局限于其小说蕴含着的巨大的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想,而且在于他小说强烈的世俗性。纵观笛福小说,其题材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情节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事,文本语言接近普通人的讲话习惯和理解能力,这种易懂的世俗文风,满足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各个阶层读者的精神需求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作品,一向以冒险经历和斗争精神闻名于世,但其彰显出的殖民主义烙印,同样广受学界关注。以批判性的视角,从历史成因、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对笛福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烙印进行全新的体系构建和理论探究,以期促进对笛福作品实现全面、客观、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介绍丹尼尔·笛福以保险互助为代表的社会福利思想。为预防贫困,化解生活风险,笛福建议在海员、妇女等特殊群体以及普通劳动者中推行互助会和年金局计划。他对互助会和年金局的概念、原理、运作机制及功能等进行了详尽说明。文章认为笛福的保险互助思想具有问题预见性、理念先进性与计划可行性三大特点,但也存在保险性质不明、缺乏稳定性、理想化色彩浓厚等缺点。结合工业革命前夕的社会特点,文章认为这种以追求人类福祉为己任的保险互助思想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6.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英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笛福,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伟大作家,由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影响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体现了明显的经济个人主义特征,其笔下的人物大都家庭关系简单,视金钱为最大的追求,重视契约和账目,追求个人生活的独立。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对笛福笔下鲁滨逊不断变化的身份、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小岛的象征意义以及小说中描写的强奸、屠杀和暴力等情节的分析来重新解构《鲁滨逊漂流记》,并得出如下结论:《鲁滨逊漂流记》和许多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能够被列入帝国文本,在对它的解读中,我们能够发现其中所折射出的殖民历史和殖民思想,同时现实世界也要求我们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经典文本进行彻底的后殖民重构。  相似文献   

9.
学界较为忽略的笛福的《摩尔·佛兰德斯》和《罗克姗娜》两部小说有一种对早期文本垦殖叙事的转移。理性的经济人被置于商业都市、社群关系之中重审。其笔下经典的女英雄在男权道德压抑和自身物质欲求推力的夹缝间钻营求生,最终在人之为人的非理性因素和经济理性价值观的拉锯中走向不甚虔敬的忏悔;这种社群视角重审下的女性身体经济学及其启蒙意义又是理解笛福后期都市小说时所不能忽视的向度。  相似文献   

10.
摩尔是笛福笔下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也是批评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因其多舛的婚姻和沦为小偷的不幸经历而被一些批评家冠之以"荡妇"形象。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摩尔这个女性形象,摩尔是一个具有反抗意识,敢于追求自己幸福和男女平等的女性形象。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她的反抗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令人欣慰的是,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是负面的,他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中国能够对英国殖民者打开国门,促进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且希望英国统治者扩充军队以保护海外商人的商业利益。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不是真正的中国,笛福只是把中国看作一个欲望化的他者,意图将中国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以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他在 1 71 9年写的《鲁滨孙飘流记》( Robinson Crusoe)是世界文学名著中最流行的小说之一 ,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荒岛上的鲁滨孙”已成为一般人熟悉的典故。这是一部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巨著 ,今天我们重新解读之更不乏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父权文化传统的反叛者还是继承者?——论笛福的妇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小说之父笛福也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有识之士。但笛福的妇女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权意识 ,他塑造的妇女形象是否可归属于反传统范畴 ,对此批评家们莫衷一是。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笛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 ,阐明笛福作为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赋予女性在作品中中心地位之人 ,真诚地关心妇女、同情妇女。但身为启蒙时期的男性 ,他无法完全摆脱父权社会的传统意识 ,其解放妇女、教育妇女的目的是让她们更称职地服务于男性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是当代美围著名的华裔作家。1989年她发表处女作《喜福会》后即享誉美国文坛。母女矛盾的产生和最终冰释是小说《喜福会》的重要情节,凸显了撞击与交流的中美方文化,交织与融合的梦幻和现实。  相似文献   

15.
鲁滨逊式的英国人优越感来自两方面,一是他们不断进取的技艺带来突飞猛进的器物进步所造就的船坚炮利之国力,二是其自恃合理的现代思想之尖锐力度。鲁滨逊手捧《圣经》、肩挎长枪的“拓疆者”形象,似乎是霍布斯的“利维坦”的象征。他之所以能够完成历史性的“创世”,在于强行以现代“技艺-技术”征服原住民的同时,用基督教世界观取代其文化,实现将整个世界“大一统”到西方文明阴影下的隐秘运作。在鲁滨逊们的眼里,西方的历史即世界的历史。然而,西方造就的“利维坦”真是全人类的福音吗?  相似文献   

16.
小说作者从不同的视角 ,凸现了在美国社会中接受强势文化 (美国文化 )的华裔青年与仍固守弱势文化(中国文化 )的老一辈人之间的矛盾。小说描述了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华裔的种种心态和经历。作品的成功 ,是与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及对人性、人的感情和欲望的传神把握 ,且具有浓郁的抒情笔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华人小说《喜福会》的思想文化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裔作家李黎指出:“海外华人文学不该是流放文学,而是拓荒者的文学.是伸向空间的枝叶授给大地的消息,是来自遥远的域外的书柬,是检视这一个迁徙动荡时代的见证与史歌。”处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调整观念.拓宽视野.以开放的目光瞩目海外华人文学这支涵盖领域广阔.文风各异,前景远大的强劲力量。笔者以为,不论原作是中文还是先用非中文而后译成中文的评作,只要是以反映华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何不将其纳入华人文学的“大同世界”呢?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深受西方读者欢迎.其中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手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喜福会、风、天鹅等意象上.分析这些意象蕴含的象征含义,可以揭示出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象征意象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深刻的意蕴,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高校研究的升温,《喜福会》已成为爱好者的必读之作。许多学者从文化?族裔身份等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了剖析。同时《喜福会》中简单而明了的意象,如麻将?天鹅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对象,文章将着重于《喜福会》中几个看似无足轻重的意象如棋子?花园?鹅毛?玉坠来透视它们与母女主题以及中美婚姻文化观之间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20.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有很多关于水的意象的描写。在此主要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水的意象,其蕴含的寓意,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哲理,并从中理解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