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马寺小史     
白马寺座落在青海省东部平安县城湟水北岸的山崖。寺观虽小,却素享盛名。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金刚崖者,因山崖有金刚佛的雕像而得名。至于后来为何改称白马寺,则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最近笔者在学习中看到一些有关白马寺的藏文史料,不妨写出来,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洛阳白马寺是东汉由西域引进佛教后建立的第一所佛寺,到了唐代,已经破烂衰败。武则天时期,白马寺得以重修,在政治生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这里的佛事活动一直在继续,不但体现中外文化交流,而且对国内其他地区产生影响。白马寺没能作为单一宗派的祖庭而得到本宗的张扬和保护,它是综合性的佛教道场,显示出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势。  相似文献   

3.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寺,位于13朝古都河南省洛阳城东12公里处。它北依邙山,南临洛水,东靠汉、魏时期的洛阳故城旧址。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华第一古刹,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相似文献   

4.
祁喆 《金陵瞭望》2009,(7):14-15
“对中国佛教文化最有影响的城市只有3个,南京、洛阳和西安。著名佛教文化研究专家杨采泉先生肯定地说。说起这个话题,杨永泉先生虹时打开了话匣子:“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于洛阳,洛阳最盛时有寺庙1367所。西安同洛阳一样.历史上的佛教文化都曾盛极一时。但随着政治中心地位的失落,以及战祸的频起,两座城市的佛教地位及文化影响力办随之消减。只有南京,因为地处南北文化的文汇处,加上南京特有的包容性,使佛教文化在这块土地上薪尽火传、永不熄灭。”  相似文献   

5.
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平稳发展,在新世纪呈急剧上升趋势。,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成果:一是,对白马藏族傩舞性质的界定;二是,展开细致全面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类型、表演形态、地域差异;三是,对白马藏族傩舞文化渊源的挖掘,分析它所蕴含的原始崇拜、巫术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族源信息、文化功能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傩文化现象的横向比较,缺乏白马藏族傩舞保护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研究方法亟需突破,田野调查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6.
四川白马藏族偏居西南边陲之地,其发展受闭塞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面临饱腹需求与生命安全的双重挑战。自南宋理宗起,白马藏族开始实施土司管理制度,历任白马土司推行了一系列安民富民、兴学化夷的政策,促使白马藏族逐渐与中原文化相连接,四川白马藏人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7.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是该民族创造并传承的口头文学作品,包括传奇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官民故事等;这些故事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白马藏族社会生活以及白马民众理想愿望,在艺术上具有形象塑造区域化、纪实与幻想兼容化、情节结构程式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语言运用本族化等特点,堪称中国文学和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块奇珍。  相似文献   

8.
韦开寅 《金陵瞭望》2010,(28):59-59
11月23日.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市政协主席缪合林、市委副书记陈绍泽一行200多位在宁委员及原省政协部分老领导和省政协理论研究会组成人员应邀来到溧水,县委书记项雪龙、县长姜明、在县政协主席尹昭伦等领导的陪同下.先后视察了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南京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南京长安汽车集团等企业.察看了县城南新区体育公园及江苏白马高效农业科技园、南京白马如意文化艺术中心等溧水工业经济、  相似文献   

9.
曹植的《白马篇》是历来为人称颂的作品,但其创作年代,至今学界未有统一看法;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认为此诗为太和年间所作,并作了简单的解释;笔者认为这一看法较为准确。本文围绕赵先生按语,对《白马篇》创作年代的解释再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0.
“白马非马”刍议——辩证法与形式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马非马”刍议——辩证法与形式逻辑蔡尚枪不学物理,不能解决苹果熟了为什么往地上掉的问题;不学逻辑,也不能解决白马是不是马的问题。一“白马是马”的命题,意为“白马的属性包含马的属性”,或“白马包括于马”。虽然白马包含的属性“等同于”马的属性,但由于还...  相似文献   

11.
评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以《离坚白》思想成家,而以“白马非马”论断成名。《公孙龙子·迹府》篇说:“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由此,“白马非马”命题成为先秦时期探讨公孙龙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战的中心。历史的结论是:“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墨经·大取》);“有牛马非马也(即‘白马非马’——引者注)。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荀  相似文献   

12.
平武白马藏族乡是白马藏人较为集中的聚居区之一,厄哩寨是白马十八寨中迄今惟一保持“跳曹盖”仪式的村寨。“跳曹盖”作为白马藏人驱邪逐疫传统仪式之舞蹈,在当代白马社区正在经历着变迁。本文通过细致的田野考察,对四川省平武县厄哩寨白马藏人“跳曹盖”舞蹈仪式过程、组织制度以及意义蜕变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告。  相似文献   

13.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流传通道的三种形式,表现着在汉语介质下的"他者描述"之变动不居,由此而凝练出它最主要的特征,即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这种特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总的意图在于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对本族的历史加以重新的审视、包装与修饰,努力在为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灌注时代的气息。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中原始的社会理想意识等所共同组成的人生未来意识,主导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以及将来白马藏族的故事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白马藏人在婚礼、祭祀等仪式中传唱着一种叫做"勒"或者"鲁"的古歌。这种古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白马藏人口头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古歌的主要特征、演述场域、传承方式、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这种在白马藏人社会生活中广泛流传的古歌是白马藏人文化的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白马藏族傩舞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依然在题材内容、宗教仪式、表演形式、装饰造型、文化含义等方面保留着其原生态的面貌.其中傩舞装饰图形作为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视觉载体,具有鲜明的设计构成规律,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马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并流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形式,是展现白马藏族人民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视觉艺术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累积下来的传统造型艺术宝库.白马藏族傩舞装饰图形的设计构成形式及其文化寓意,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其民族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曹植《白马篇》是作者“自况”,但实际上它的原型却当是少年英雄曹丕。曹丕有《白马篇》那样非凡的箭术和武艺,他的英雄事迹还传扬四方。当然,曹丕与曹植不和,二人因争夺继承权而水火不容,但这是后来的事,兄弟二人早年关系亲密,《白马篇》成于早年。  相似文献   

17.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主要包括池哥昼、甘昼和麻昼三大类,其服饰最富特色的是生活化和滑稽性结合统一的池哥昼、甘昼傩舞戏服饰。相比而言,麻昼服饰在艺术性和丰富性方面则更胜一筹,显示着白马藏族傩舞戏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体来看,艺术化和程式化是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发展变化的两极,在白马藏族娱神和娱人的傩舞戏表演中,服饰穿着则遵守着其独有的规则。  相似文献   

18.
“白马”藏族族源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马”藏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平武县白马、木座,南坪县草地、勿角、马家以及甘肃省文县的铁楼、石鸡坝等乡。约九千四百余人,其中白马乡是最大的聚居区。近年来随着民族研究的不断深化,许多学者对生活在白水江、白马河流域的白马藏族族源和族属提出质疑而产生“氐源”说,至今悬而未决。笔者对此问题的讨论也很感兴趣,曾于一九八四年五月间前去甘肃武都的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博峪乡的岔路大队等地作了实地调查。根据自已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分析,“白马”藏族并非氐族,而是藏族的一个支系。这仅仅是一管之见,旨在求教于热爱民族事业的同志。下面我们从“白马”藏族的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天,毛驴和白马结伴到山区去。 在平川大道上,白马奋起四蹄,扬起尾巴,不一会儿就把毛驴甩到了后边。白马转过头来看了看毛驴,见它摇着两只大耳朵,不紧不慢地走着,非常着急,便朝毛驴大叫起来:  相似文献   

20.
那年的大年初三,我记得很清楚,在我三姐家聚会,二哥说,生,你知道吗?九,你九哥去白马寺出家当和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