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督教文化与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作用的“圆型”复合体,它虽直接承传于传统文化,但西方浪漫文学、特别是重感情和幻想的精神生活的基督教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却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而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多呈现的是不同质的互补,相同精神的吸收和充实后的文化变异现象。现代中国浪漫文学观正是基督教文化与道家文化、禅宗文化互补、变异的产物。本文试图从人生哲学的选择和审美情趣的表现等方面来探讨基督教文化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蕾 《求是学刊》2006,33(4):110-114
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起,“忏悔”日益成为西方自传的一个重要主题。《忏悔录》以“忏悔”构建全篇,体现了强烈的基督教观念。奥古斯丁对自己内心的详尽的体察标志着西方人自我认识的发展;对个人隐秘行为和隐秘思想的揭示,使追求自我的真相,展露自己生活的私密成为西方忏悔意识较强的自传的重要内涵。在自传形式上,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蕴含了西方的历史自传和哲学自传的萌芽,对后世宗教自传和世俗自传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5,(5):132-136
“文化霸权”概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差异。西方语境中,它侧重知识领域中的权力结构状况,而中国语境中的“文化霸权”则较多地表现为对西方文化与现代性的抵制,体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杜娟  盛晓兰 《社科纵横》2007,22(3):168-169
本文拟就古希腊传统和基督教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着重论述两者对西方文学尤其是对英美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理性人本意识的反拨。但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特别是20世纪 50年代后,西方文学明显表现出对新的“理性”与“上帝”的追求,显示了对更高意义上传统人本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蒋承勇 《浙江学刊》2000,(2):128-131
20世纪的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理性人本意识的反拨。但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文学明显表现出对新的“理性”与“上帝”的追求,显示了对更高意义上传统人本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8.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必须借助文字为工具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并传之久远,因而当我们研究文学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文字对文学的影响。尤其是当我们在比较中西文学的差异时,自然会联想到彼此使用的文字不同,进而发出疑问:拼音文字对于西方文学,汉字对于中国文学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葛雷·齐彦芬指出:“文字的特点及其使用不仅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而且直接影响着其文化的结构及其发展。”①西方以“模仿”为核心的再现文学理论体系与拼音文字的关系,中国以“言志”为核心的表现文学理论体系与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的关系,都是极其密切的。可以说,文字是制约和影响文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体裁、文学的创作方法、文学观念乃至文学理论形态等各个方面。文字与文学的发展文学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进化来的。古埃及  相似文献   

9.
儒家和基督教之所以将人性评判作为建立自己思想价值体系的起点,其目的不在于判断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创立的学说是以弘扬人性之善还是惩处人性之恶来达到其终极目标,即“扬善”或“抑恶”。儒家伦理法与基督教教会法不仅对传统中国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和西方的法律与社会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葛雷、齐彦芬在《西方文化概论》一书中以浪漫笔调写道:“文学是哲学、宗教、思想、文化的最美丽的花朵。”并断言:“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如果以此为据,那么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等)就是世界文学的“后续部队”,这显然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无论从中西方文学史的纵向对比,还是某一时期中西文学创作成就的横向对比,都难以得出“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的结论,仅就小说《红楼梦》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成就而言,就敢于同西方任何一部文学名著相媲美。国际红  相似文献   

11.
李峰 《社会》2015,35(2):137-165
本文基于经典的“世代分析”框架和系统信任研究的“文化论”路径,试图回答:与其前辈相比,出生并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生代在对基督教信任方面有无差异?若有,近代以来影响国人对基督教态度的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在其间是否仍具中介影响?以此会突显民众对基督教怎样的态度变化?文章通过对长三角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与前辈相比,新生代对基督教的信任度更高;科学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世代与基督教信任间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且影响较弱。由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新生代在实现包容性国民精神转型方面的向好态势。  相似文献   

12.
杨锐 《唐都学刊》2007,23(5):66-68
古典哲学乃基督教赖以生根发芽之精神沃土。从思想渊源来讲,脱胎于犹太教的基督教的兴起和古典哲学的发展趋向息息相关,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斯多葛学派,古典哲学的内向化发展为基督教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13.
基督信仰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的问题 ,是基督宗教进入中国以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传教方式、中国文化对基督宗教的反应、非基督运动与本土化运动等三个层面可以看出 ,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矛盾冲突 ,源于不同思想理念的混淆 ,没有分清基督宗教的超越信仰的价值维度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维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及相关研究将有可能重塑宗教社会学的边界。由于过分强调对排他性宗教的研究,宗教社会学一度被称为“基督宗教社会学”。然而,非排他性宗教主导的中国社会却对此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微观层面上,非排他性宗教的普遍存在对植根于西方社会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改宗”和“委身”——构成了挑战。在组织层面上,它挑战着“教派-教会”理论,提醒我们要对非科层化的宗教组织给予关注。在市场层面上,社会学家可以考察非排他性宗教何以在中国宗教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以前,汤加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持续了几百年。然而19世纪以后,在西方基督教的强势入侵下,其本土宗教分崩离析。基督教在汤加生根发芽,奠定了其作为汤加主要宗教的基础,反映了西方国家对汤加的殖民统治。时至今日,汤加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仍深受影响,基督教已成为当今汤加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王越群 《唐都学刊》2003,19(2):12-15
基督教 (景教 )在中国唐代的传播历经顿挫 ,这种初传的顺利与惨遭禁绝 ,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此问题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北京大学知识分子在中国20世纪初的非基督教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视北京大学学者中的“非主流”观点。虽然北京大学大部分知识分子的观点和反基督教的主流舆论相吻合,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表现出了高度的理智和宽容,警醒“用宗教式的狂热来进行反宗教运动”属于过激行为。这种众口一声中的少数派声音的存在,反映了一个文化的成熟、城府和健康。在今天中华民族力图重振文化大国形象的努力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Christianity had two traditions of interpreti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e older tradition viewed disability as the result of sin. This tradition punished, separated, and restricte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t barred them from full participation in the Church and its rituals. However, as Christianity developed, a second tradition emerged that saw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s needing compassion and that God accepted everyone. The second tradition saw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s represent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faithful to do charitable works. Christianity led the movement to provide assistance to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until government later began to supplant its efforts.  相似文献   

19.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7,23(5):21-26
人类政治活动的直接目标,即是平衡主体之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所谓正义或者公正,正是对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理性平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正义观,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形态:(1)奠立于古代"自然法"基础上的古希腊的理性"正义论";(2)奠立于基督教神学教义基础之上的中世纪"神学正义观";(3)奠立于社会"公意"基础之上的西方近代"契约正义观";(4)奠立于对人性之两面性整合与超越的哲学预设基础之上的"权利正义观";(5)奠立于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信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正义观";(6)奠立于自由主义基础之上的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诺齐克的"资格正义论"以及麦金太尔的后现代主义的"实用理性正义论"。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 suggests a number of corollaries between practices of contemplative Christianity and concepts found in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The act of looking upon the suffering of another – so central to both contemplative Christianity and psychotherapy – is compared to the monastic spiritual practice of lectio divina, the meditative reading of sacred texts. The practice of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is conceptualized as a vocation to the contemplative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