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汪洁 《决策咨询通讯》2010,(4):52-54,63
现阶段海南省存在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四种。近年来,海南省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管理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突发公共事件固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政府应积极扮演主导型角色,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可通过事件前的日常管理、事件中的应急处理和事件后的恢复治理,最终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高校同样面临着具有巨大破坏性和难以预料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在介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及特征,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原则及途径后,从信息发布的内容选择;公众舆论导向的引导;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宣传教育等方面阐述建立和完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统计是应急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应急统计工作,及时、全面、准确统计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投入的应急资源以及事件对国民经济运行、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影响等情况,并作出评估分析,是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课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应急统计体制、机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统计体系,实现应急统计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切实提高统计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我国各地方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坏,甚至威胁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正常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凸显出我国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和解析,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探讨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中,社会动员成为影响管理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动员主要有政府动员和民间动员两种,以政府动员为主。这种动员模式导致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高度依赖政府整顿,成本极高,而且很难对不良信息进行管控。为了更好地发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社会动员的作用,应该呼吁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等民间力量的参与。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极易形成网络舆论。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这种主导作用,使其占据网络舆论场的主导地位,值得深思。本文将在界定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性、影响以及网络舆论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初步探究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以期给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大城市要消除隐患、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降低城市运行风险,应当重视并解决大城市的基础空间结构问题。为了空间结构趋于合理,从宏观上应设置兼备多种功能的大城市隔离带,即在将建成的大城市中,从宏观的角度设置若干兼备多种功能的开阔地带,把大城市有序地单元化。它不同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中的应急避难场所,也不同于绿地和公园,具有把城市有序单元化以及缓冲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李倩 《管理科学文摘》2011,(35):150-150
近两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中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在互联网日益成为民众表达利益,宣泄情感,碰撞思想的舆论主渠道的时代,这些事件一方面表明了网络舆论的传播力量必须得到正视和重视,另一方面,则表明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必须采取积极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机制,并对可能的发展作出评价,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的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9.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满足公众知情权,强化行政法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涉及应急制和信息公开法制两个领域,由于目前相关立法还不完善,建议从规范化、救济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层面,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具有海量、分散、多样和复杂等特性。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采集、存储、分析和管理功能可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效率和决策水平。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基于数据挖掘和智能知识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管理研究情况及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共事件信息管理框架,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事件信息收集、处理、知识获取、事件评估、决策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全国突发公共事件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国务院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志着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1月底,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9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了由《应急预案》、25件专项预案和80件部门预案组成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一方面,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种类多、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的时期,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的发布和管理是处置危机的重要一环,而随着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发生了根本改变,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信息发布和管理的方式也应及时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13.
<正>创新应急管理模式在提高了地方政府对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与处理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缩减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极舆论影响,为当地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本文分析了完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总结了当前阶段地方政府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结合旅游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提高地方政府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与管理效果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也是突发事故灾难事件多发的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构建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危机治理机制,提高政府组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15.
刘青 《经营管理者》2013,(24):350-35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各种矛盾相对集中,一些突发事件经常发生。在微博、空间、微信等新媒体不断出现以及快速发展,消弱了传统主流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的重要位置,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凭借其交流的即时性、文本的便捷性和内容的互交性等优势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大显威力。本文从微博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的特点出发,还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了微博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永远存在,重大事件是随机发生的。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医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分析,说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归档与不归档范围。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总体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总体预案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把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设计为6个层次。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们经历了禽流感、松花江水体污染等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此次总体预案的出台,为提高国家整体…  相似文献   

19.
周宇豪 《决策探索》2010,(20):34-35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呈现在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是社会风险和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以及社会公众公民意识的自觉觉醒,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成为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诱因。其中,媒体对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形成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公民社会形成的原因及其重要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公民社会培育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媒体的公共性及其社会责任界定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逐步的加快,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愈加频繁的出现了诸多突发公共事件;要想有效处理这些公共事件,政府就需要通过新闻传播,来和公众有效沟通;通过新闻传播,将政府危机公关有效开展下来,提升公众心目中政府的良好形象。本文简要分析了公共事件中的政府新闻公关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