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徐晓斌 《西北人口》2012,33(4):115-119
改革开放至今,山东省的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人口再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健康、合理、良性互动的发展时期。但是,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与城镇分布矛盾等问题依然制约人口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人口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山东省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要素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人口集聚为城镇化提供重要动力,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人口要素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系统。本文构建关联协调度模型分析近15年来我国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集聚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由不协调逐步转向协调发展,即初期在传统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而在后期的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开始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收入结构可以有效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隐患,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继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对学术界有代表性观点的分析和评价,认为通过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并提出了该联动发展模式的政策模型基本框架,研究了影响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及推进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通过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艰巨 ,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发展的息息相关 ;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化与城镇化 ,以及二者的互动发展 ;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城镇化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转移至今不顺利、难彻底、欠稳定,隐性户籍墙是其深层次原因。文章利用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2009年的武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对隐性户籍墙这一韧性社会屏蔽制度给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国路径中出现代际分化的两代农民工流动打算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当前形势下,推进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结合可行而且必要,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与微观个体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通过对2010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转变为非农户口;如果要求其交回承包地,则只有10%左右愿意转为非农户口。(2)为了孩子的教育与升学是少数农民工愿意转户的主要原因。(3)想保留承包地是大多数农民工不愿转户的主要原因。(4)在转为非农户口这一问题上,80前与80后农民工不存在显著区别。由此作者认为,推进城镇化的优选之路是常住化城镇化而非户籍化城镇化;要在不强迫改变农民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市民;应给予进城的80前与80后同等重要的政策关注。深层城镇化的政策配置重点,应是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配置的均等化,而不是强化户籍的制度区隔功能。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武汉城市圈和中国东部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体系及工业化进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中的优势与劣势。研究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的基石,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需要培育地区创新创业精神,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8.
才凤伟 《西北人口》2014,(4):112-117
基于对创业风险的不同认知和自身实际,部分农民工开始以创业作为城镇化背景下在城市中的生存策略。研究发现,农民工的自我特质在是否创业以及创业能否持续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中,高强度的成就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居安思危的心态和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成为创业成功必备的素质。与城市里普通创业者不同,成功之后的农民工创业者面临未来是留守城市还是返乡创业的难题。在此差异化的选择再次显现,从而使原初作为生存策略的创业分化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流动理论揭示了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差距的机制。城乡差距与农民工问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理论与发展经验的分异表征劳动力自由流动拉平地区差距命题成立的条件性。农民工身份地位历经政府强制性限制、民间默认、政府认可的制度演进,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角色优势凸显。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同步的。在城乡空间大循环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城市沉淀。在乡村内部通过农民工回乡创业促就业,共同构成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双循环机制。农民工身份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河南省舞钢市委、市政府切实把解决当前人口计生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探索了一条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强化"三个意识"为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强化责任意识。成立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  相似文献   

11.
简新华  黄锟 《人口研究》2007,31(6):37-44
调查表明,当前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拖欠问题有所缓解,政府给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有所加强,但是农民工收入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也远远没有实现,所以必须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相关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互动论视角下的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珍  雷洪 《南方人口》2011,26(3):25-34
本文利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武汉市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200个城市农民工,主要从符号化和典型化互动、日常生活规范互动、权力结构互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最后得出前两种互动影响着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容量的农民工深度城市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安  王崇举  石智雷 《西北人口》2010,31(6):82-86,92
从城市容量角度关注农民工城市化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本文从城市容量出发结合人口城市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城市容量是一个以人口负荷量为主体,包含自然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的三维系统,并建构了人口城市化与城市容量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认为,在现阶段,城市的自然容量和经济容量有助于人口城市化,而城市的社会容量则因无法满足农民工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而延缓着这一过程,也使农民工"半城市化"成为长期现象。因此,作出农民工城市化进程包括两个阶段、四种身份和八个特征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认为,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的关键须从城市的社会容量着手,系统地考虑三维容量之间的相互嵌入和协调扩张,并提出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民工“过渡性”特点的刘易斯转折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仪  刘晋 《西北人口》2011,32(1):23-26
本文以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农民工的过渡性特点出发,利用改造后的刘易斯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力转移现状,解释了民工潮和民工荒交替发生的原因,结论认为当前农民工的工资上涨是在剩余劳动力数量依然庞大和工资水平极低的背景下发生的,从而认为我国的刘易斯转折点还没有到来,应把关注重点放在如何尽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上来。  相似文献   

15.
论文尝试从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对“离土不离乡农民工”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原始数据对离土不离乡农民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有10539万离土不离乡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52.69%;平均年龄为38.01岁;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63;82.58%已婚;96.38%是汉族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96年;职业和行业分布极不均衡;每周平均工作48.05小时;在各省(区、市)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的乡村适应困境与未来发展走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晓红 《西北人口》2010,31(5):19-22,28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乡村适应困境主要包括乡村经济适应、政治适应、文化适应、社会适应和自身婚姻选择方面的障碍。由此,新生代农民工难以顺利回归乡村,出现了乡村建设的"荒凉化"、带来乡镇扩张的"无序化",理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logit统计模型,在广东省农民工入户政策的改革背景下,分析上层农民工群体的入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入户意愿是农民工个体权利的合理化表达,其背后隐藏的是经济诉求、生活保障、权益表达等劳动力再生产的综合需求。是否拥有责任田、在本城市工作年限、是否有亲戚在工作地、对城市的归属感和生活的安定感是影响上层农民工入户意愿的主要因素,而受教育年限、收入和工作级别等因素对他们入户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的适应性与中国半城市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刚 《西北人口》2011,(6):31-35,40
目前,中国正在面临着无法忽视的半城市化问题。半城市化是中国由典型的"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向"纯粹的城乡一体化"转变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根据"脱离-嵌入"理论可知,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的经济活动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基本完成了"脱离—嵌入"过程。但是在城乡管理制度、城乡文化、生活习惯、社会认同、社会心理等方面尚未完成"脱离-嵌入"过程,导致了半城市化的出现。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缩短中国由"半城市化"向"纯粹城乡一体化"转变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影响因变量"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共9个变量,通过交叉分析和统计检验,筛选出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家庭收入水平5个变量进入Logistic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是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农村的学校教育状况对农民的后续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累积效应。性别差异表明,女性虽有较强的培训意愿,但受制于其他因素,仍比男性更难做出参加培训的决策。婚姻状况对因变量影响显著,表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决策更多地基于家庭的考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职业类型对因变量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