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44年圣诞节前夕,德国陆军最高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驱车来到位于齐根贝格附近的希特勒总部并向元首报告,根据东部战线军事情报部门的最新报告,红军打算在1月12日或者1月12日前后从维斯杜拉河防线发起对德国的重大入侵。  相似文献   

2.
一旦输电线被击中,供水就停止了,防空避难所内的厕所很快变得臭不可闻。对一个极其讲究卫生的民族来说,这真是一件令人痛苦不堪的事。  相似文献   

3.
在战争最后几个月,就在德国投降之后,红军除奸部(SMERSH)因“系统的反苏言论和恐怖意图”对[苏联军人]的逮捕令人注目地增加。甚至人民内务委员部一个步枪营的参谋长也因“在部队中系统地进行反革命宣传”而被捕。他“诽谤党和苏联政府的领袖”,赞美德国的生活,并且”中伤苏联报刊”。人民内务委员部部队的一个军事法庭判决他在古拉格劳动营服刑8年。  相似文献   

4.
长篇《第三代》在萧军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问世,就引起文坛的重视。有的评论曾称誉它是“一篇雄浑、沉毅、庄严的史诗”。①这种评语首先是基于作品对历史的广阔而又深刻的反映。小说所提供的生活画面是从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开始的,地点则是  相似文献   

5.
不能记住过去,就不宜生存于未来。这就是我读了美国第一流走红的预言家爱尔文·托福勒先生写的新书(《第三次浪潮》后所得到的阴郁的印象。该书是七十年代初期那本压倒一切的畅销书《令人震惊的将来》的继续研究。它和前书一样作了既使人兴奋,却又是草率从事的分析,并且同样是用玩弄的手法来对待历史和时事。  相似文献   

6.
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68年到1969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一批研究中国的学者,连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朴次茅斯和大西洋英国属地维尔京群岛的圣克鲁瓦,举行了几次以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讨论会。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施坚雅教授以这次讨论会上提出的论文为主,再加上其他的几篇论文,编成《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这样一部中国历史城市研究的巨著,于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以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国学者都纷纷发表评论。在中国,由于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与国际学术界的往来断  相似文献   

7.
外国人看中国是件时髦了十几年的事儿,自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向外国学习或向西方学习便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多少年来,老外眼里的中国人总让人觉得有些“隔”,它们或者戴上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套句“文革”的语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由此而抹煞忽视了中国丰富多样的现实国情;或者以西方学术界现成的理论模式硬套,而很少顾及这一理论模式产生的土壤与中国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8.
人们总是喜欢通过一些情境的重复来达至一种对地方性和历史的认同,这些情境的重复大多被我们称之为"传统".对"传统"的不断重复是帝国统治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时至今日一些"传统"的重复依然在火热的进行当中,并逐渐成为了一股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为什么许多"传统"在现代社会中能够焕发青春,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构成起到了何种作用?王斯福在<帝国的隐喻>[1]中就解答了这样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书的目录如次: 序论:战后日中关系的概观第1章:与台湾的关系第2章:政经分离与政经不可分第3章:日中邦交正常化第4章: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第5章:狂热与摩擦第6章:“成熟的时代”第7章:天安门事件的前前后后附章:日本对新政策的决定过程——组织与过程本书的特点首先在于,正如目录所示,是以战后特别重大的有争议的政治焦点以及贸易关系的变迁为中心对两国关系进行概述的。但是,第二,从重点(也即作者的关心)方面来看,第1—2章的篇幅不到40页,而第3—章则将近130页,特别着重于对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的分  相似文献   

10.
在共产党执政的70年中,苏维埃联邦只有过7位国家领袖,这实在令人惊讶。也许,在读了本书后,你就不会感到那么奇怪了。本书中描述了独裁且僵化的布尔什维克体制,这种体制导致领导人几乎终身任职,只有两个是例外,一个是赫鲁晓夫,他犯了过于危险的大错,得不到支持;另一个是戈尔巴  相似文献   

11.
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构思新颖是《柏林之围》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一是善于选材,角度新巧。和《最后一课》一样,这个短篇也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以反映法国人民的苦难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作者写这个短篇的时候,普法战争刚刚过去不久。这是一场给法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虽然战争是由拿破仑三世与德皇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是自拿破仑三世率军投降,普军逼进法境,法国方面便转为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来,苏美两个幽灵,时出时没,惊扰清梦,令人神思恍惚。八十年代的美国国民情绪,忧虑不安,焦急混乱,充满怀疑和绝望。国民对前途的舆论,已从原先坚信每个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案的想法,下降到害怕国家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不久前,笔者看到了北华大学郑毅教授的新作《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在书末处有这样一段表述与引文:"吉田茂在时任首相期间和退出政坛以后,仍习惯性地、频繁地使用‘支那’一词来称谓中国,以表露其帝国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我校兼职教授高放同志,四月二十四日在我校作了《第三次浪潮》的学术报告,本文是他报告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第三势力史论》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研究的权威人士菊池贵晴的遗作。作者在其晚年化了约10的功夫,致力于“第三势力”——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各小党派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类学学者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于1989年出版,他结合自身人类学考察的成果,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游牧帝国”的理论和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的新的解释模式——“两极世界”模式该书中的一些观点对于中国边疆史研究和游牧文明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拓宽视野的意义,是一种新尝试。但其在史料使用、理论建构、人类学方法论等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学者们客观、辩证地思考与再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45年重庆《新华日报》对《芳草天涯》的批判是由周恩来发动的,此前《新华日报》的整风运动中夏衍受批,可谓是其前奏。该剧之所以在受到批判之后能继续上演,除了跟周恩来的容忍、重庆左翼文艺界对该剧的批判并未达成共识之外,也跟该剧艺术水平较高,能给演出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关。另外,《芳草天涯》不过是中共高层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整顿重庆进步文艺界的引子,胡乔木批判的"非政治倾向"的代表主要应该是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兼及冯雪峰以及乔冠华、陈家康等人。  相似文献   

18.
约翰·达尔文的近作《后帖木儿时代:全球帝国的兴与衰》充分体现了全球史的视野与研究手法。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不仅重视帝国的互动碰撞甚于帝国内部体制分析,而且努力去"欧洲中心论"。为此,他探索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导致今日所知的全球化的全球联结的发展;欧洲及后来的西方在这一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和文化面对欧洲扩张时所表现出的弹性。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历史成了一个全球史。达尔文运用全球史视野来研究帝国历史,得出了四个基本结论:帝国一直是大多数有记载历史的政治组织的"默认模式",是"常态;"拒绝了把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作为欧洲与欧亚大陆其他地方之间关系变化的决定性时刻;当这种变化开始发生时,其原因不应该仅仅从经济领域去寻找,而是应该从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去探求;欧洲崛起的全部后果直到19世纪中叶才感受到,而且欧洲的主导从来就不完全。  相似文献   

19.
日本著名学者家永三良教授为了明确地告诫战后日本年轻的一代要懂得战争的恐怖,写了《太平洋战争》这本著作。他希望这种形式的告诫能有助于防止重新武  相似文献   

20.
如果结合历史背景对《简·爱》进行解读,我们就会发现作品在美丽的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着勃朗特强烈的帝国情结。英国经过海外殖民掠夺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到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经历了空前的繁荣。生长于英国殖民扩张时期的勃朗特,在作品中不时地表达了对英国民族道德价值的赞美之情,同时还伴随着对其他民族的贬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