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了2000年人口普查直接登记的总人口124261万人,以及详细的各种结构数据,为深入分析中国人口问题提供了方便。本文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其他有关统计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总人口,生育,死亡以及长表代表性几个方面对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客观地评价了普查数据的质量,也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1982年我国统计部门正式开展人口总量、出生、死亡的统计和调查以来,进行了多项人口统计和调查活动,主要包括从1982年开始的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简称“人变”调查),1985年和1987年部分省、市的妇女生育力调查、1987年1%简易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调查为国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人口统计方法制度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完善和规范。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控制人口调查中的误差、获取高质量的出生、死亡数据的难度日益增加。在1990年人口普查登记结束后长达两个多月之久的专项复查过程中,虽然各级统计部门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措施,卓有成效地发现和解决了部分数据的质量问题,但是即便如此,出生、死亡的漏报和错报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那么,造成调查中出生、死亡数字漏、错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今后人口统计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出生、死亡数字的漏、错报降低到最小限度?本文结合笔者人口调查的经验,对以上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历史数据、行政记录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生育、死亡、总规模、教育以及长表的代表性等多方面对六普的主要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普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客观地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普查登记的分年龄数据准确性差异较大,0~9岁低年龄人口存在漏报,20~45岁人口有重有漏,其余年龄组完整性较高;分性别数据与历史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妇女生育水平明显偏低;死亡人口数据漏报较为严重;分教育数据与教育部门的行政记录吻合度较高;长表的主要数据结构代表性较好。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的漏登率大幅降低,普查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每个年龄组的死亡人口都来自两个出生同年群。例如,0岁死亡人口D_0就由当年出生当年死亡人口 D’_0和上年出生今年死亡人口 D”_0组成,即 D_0=D’_0+D”_0。在涉及人口死亡的各种人口指标的计算中,通常由于无法将这两部分死亡人口分开,只好利用一些公式以获得近似的数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了死亡人口的出生年月和死亡年月,为将死亡人口既按死亡年龄又按出生年度汇总提供了可能。本文拟就昆明市对1989年7月至1990年6月(普查时点前一年)死亡人口进行双重分组及初步应用情况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6.
1数据来源与评价80年代,中国分别于1982和1990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同时在1987年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普查提供了详细的死亡数据,使我们能够对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的分析将主要使用从这三次普查得到的数据。但在应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们必须对从这些普查得到的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基本上不经调整可以直接应用于分析研究(游允中,1984;蒋正华等,1984)。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7.
我国1987年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向我们提供了1986年中和1987年中分性别分年龄组的人口数以及1986全年和1987年上半年分性别分年龄组的死亡人口数。根据这些数据,应能编制出1986年和1987年的生命表。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一些年龄组中调查到的死亡人口数过少,使得计算出来的死亡率曲线出现了较大的随机波动,用这样的死亡率编制出的生命表肯定是不可靠的。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1953—1964年,1964—1982年生命表指标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表在人口数量关系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命表上的各指标不仅综合地反映了一个人口的死亡水平和模式,它还是进行人口动态模拟与预测的基本数据之一。因此,估算和编制人口在各个时期的生命表,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国的死亡登记制度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很不完善,人们一直无法得到50—70年代的较准确的分年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市道外区自1953年建立人口、出生、死亡登记制度迄今40余年,积累了一批较完整、可靠的原始资料。本文取1953~1954年、1963~1964年、1973~1974年、1983~1984年和1993~1994年5个阶段分年份的资料,对哈尔滨市道外区婴儿死亡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降低婴儿死亡率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夏乐平 《人口研究》2005,29(4):2-15
本文研究中国从1979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生育趋势。为此目的,本文对1979~2001年各生育调查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每年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四普、五普的回推数据,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报表中的出生数据和公安部户籍中的出生登记也作为比较对象。鉴于材料中的矛盾,本文就分析教育部部门统计中的各种和出生数据有间接关系的记载、讨论它们内在的口径问题和它们所涉及到的工作程序问题。本文在这一基础上用小学在校学龄儿童年龄分组的数据来估计中国1979~1997年的生育水平和其他资料的可靠性。分析暗示出生数据漏报问题普偏存在,自教育数据算出来的生育数据比许多其他资料高。虽然如此,但自1996年以来比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字低。结果同时表明,中国1992年以来确实达到了低生育水平。根据教育统计资料计算的1997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6左右。  相似文献   

11.
由于缺乏健全的死亡民事登记和医疗登记制度,中国死亡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只能获得人口普查年份的数据,非普查年份数据只能用普查年份数据代替,这种替代法在使用中存在诸多不足,构建模型对非普查年数据进行估计是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经过识别和有效性检验的模型,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和存活人口受教育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利用可得资料对19902010年期间非普查年份数据进行估计,得到更为有效的省级死亡人口受教育水平逐年数据。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中国分省简略生命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时期的选择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为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数据。根据普查资料编制生命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死亡资料直接编制生命表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时期的选择,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我们可以选择两个年度来编制生命表:1989-01-01至1989-12-31和1989-07-01至1990-06-30。但是我们认为这两种选择都有明显的不妥之处。对于第一种时期选择,由于各种分析表明1989年的死亡登记存在着很明显的漏报(张为民,崔红艳.1992;刘金钟,梁振华.1992;张二力,…  相似文献   

13.
人口普查中的事后质量抽样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武洁 《南方人口》2002,17(3):18-24
事后质量抽查是世界各国在人口普查中普遍采取的用来评估人口普查登记质量的调查方法,是评价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从事后质量抽查的作用、抽样设计、调查方法、估计方法、抽查结果以及与以往相比有何改进等方面论述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事后质量抽样调查,并对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漏报率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4.
婴儿死亡率是一个比较单纯、比较敏感反映群体健康状况的指标,同时也可评价医疗卫生、妇幼保健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为了掌握本地区婴儿死亡水平,疾病修点、地区分布,现对广州市人区1993年婴儿死亡情况作一分析。一、原始资料来源及其准确性1.以本市各医疗机构上报的“广州市婴儿(新生儿)死亡登记”为基础,与市殡仪馆及公安局、区卫生局提供的婴儿死亡登记核对补充。2.不排除残废婴儿在家中、医疗机构内、和殡仪馆都未予登记而致的漏报情况,这种情况在城郊区比市四区易发。3可能包括一些户口在外地,但就医时填广州市地址的外来死…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本刊于本期开始连续刊登亓昕等人编制的《我国1995年各省市分性别简略生命表》,将分6期刊发完毕。  生命表是人口学工作者及社会学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工具,它能为社会经济工作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利用原始资料(普查资料或抽样调查资料)编制生命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我国于1995年10月1日进行的1%抽样调查,提供了1994年10月1日至1995年9月30日死亡人口数和同期中点的分年龄人口数。由这些资料,可以编制出1995年各省市分性别简略生命表。  一、编制方法为减少数据的波动性,我…  相似文献   

16.
论文指出,关于1959-1961年人口死亡规模的争议,源于国家统计局1983年公布的历史人口数据的缺陷。论文验证了国家统计局关于数据来源于公安部门的说明,指出1983年公布的数据就是当年的统计数。论文利用公安系统1957年的大规模分年龄人口和分年龄死亡人口的统计,建构了分年龄人口在1953-1964年间的生存率。根据1953年人口普查分年龄人口与生存率,计算了1964年的预期人口,比较了其与1964年人口普查时实际的分年龄人口,证实了当年确实有大量的人口损失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死亡漏报的一种新的估计方法”一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推广,用于计算分年龄组的死亡漏报估计。本文通过对四普死亡报告数据的计算,首次给出了四普死亡报告分三个半年的分年龄组死亡漏报估计值,数据显示婴幼儿组的死亡漏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且距普查时点越远漏报程度越大。对影响死亡漏报因素的分析表明,几种漏报原因在时间、性别和年龄方向上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表明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8.
死亡漏报的一种新的估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漏报已有的多种估计方法均建立在单时期死亡报告数据上,由于无从对比,必须引入如稳定人口等工具建模,通过将死亡报告数与模型死亡数对比来对死亡漏报作出估计。这些方法假设较强、对年龄变化十分敏感。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给出了多时期死亡报告数据,为建立新的死亡漏报估计方法提供了条件。建立这类方法的一般思路,基于三个时期数据的死亡漏报估计方法,对中国四普死亡报告数据的应用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显示,这类方法假设较弱(分年龄死亡率在短时期内不变),估计较为直接(不需调查之外的其他数据)。此方法可进一步推广,给出分年龄的死亡漏报估计。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导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相似文献   

20.
1990年婴儿死亡率的调整及生命表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0%抽样汇总表和1%磁带公布以后,我们对数据质量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项目的质量是较高的,但是,死亡数据却呈现出明显的偏低现象。特别是婴儿死亡率,更令人生疑。本文试图对1990年普查的婴儿死亡率做一评价,并利用1981年生命表调整1990年婴儿死亡率,进而编制出经过调整的1990年全国生命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