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媒介在主体构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介建构了自由交往的主体。数字艺术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其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基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艺术形式迥然不同。但数字艺术审美主体的自由是以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为前提的,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既是构成数字艺术审美主体自由的契机也是其陷阱。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艺术诠释基于形而上学与逻辑辩证,并以此作为阐释音乐艺术的视角与方法。黑格尔音乐哲学的中心问题围绕“内在”意义与“外在”形式的关系展开,其实质是将二元的主客体消融在内在主体性之中,以主体性的维度探察音乐艺术的本质。音乐作为主体趋向自由的艺术,意义及其感性表达的平衡是理想音乐的自由境界。基于此,通过阐发理想音乐的基本内涵,音乐艺术的自由特性以及感性因素的自由原则,尝试论证黑格尔音乐哲学中音乐与主体的关系问题,由此,音乐即成为主体朝向自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一个充满了游戏精神的诗性主体.游戏一方面呈现自我的生命智慧和自由精神,另一方面隐含着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直觉冲动,再一方面游戏构成主体进行批判和嘲笑的精神工具.庄子的游戏精神包含着生命的本真快乐和文本的审美创造双重功能.庄子的“游戏”和康德、席勒、德里达的“游戏”概念在美学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寄寓着主体的自由意识,蕴藏着对现实的反抗、解构、颠覆、反讽和批判的内涵,同时还包含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潜能.所差异的是,庄子的“游戏”隐含着更多的幽默情怀和快乐趣味,更富于美感和自由创造的张力,因此,也更是一个富于美学和艺术内涵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功能实现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处于严重失效的状态。其文化功能的实现必须要解决最终目标的定位、内容体系的建构以及实现路径的选择三个方面的问题。达成主体的文化自觉,是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精神之魂;在全球化语境下,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必须对话经典,重构戏剧的文化精神;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借助其游戏娱乐的本源状态来形成真正自由的审美体验,促成其文化功能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后印象派在前印象派追求"光学现实主义"影响下,在对色的分解与综合的绘画实践中逐步形成"抽象美",这种依据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觉逻辑所达成的"表现"美,表明了西方绘画首次出现了一个主体创造和主体表现的自足独立的艺术世界,彰显出主体自由意志在艺术创造中取得了胜利,并孕育了后来平面化构图的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6.
自由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戊戌时期起,历经五四运动,直至当下,各大社会思潮都对之有所述说。我们把自由的主线理解为主体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改变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和主体(人)都从本然的状态改变为应然状态,也就是自由的状态。为了成功地做到"两个改变",需要认识论、方法论的辅助和政治哲学的辅助。以此为背景,自由呈现为认识自由、政治自由以及人格自由。而在论述策略上,我们将观念、概念、范畴的研究转化为对于问题、次一级的概念和组成环节的研究。同时我们发现中国现代自由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诠释自由从来不是自由主义的专利。  相似文献   

7.
从本质上说,自由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外部世界的一种和谐状态。研究自由问题,必须涉及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主体自身的存在状况,即自由的内部因素;第二,主体活动的外部环境,即自由的外部因素;第三,主体与外部环境,也即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相互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自由与必然、主体能力与主体权利、主体行为与社会规范以及权力与义务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实际上都是以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关系问题为中轴而展开和具体化的。因此,对于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关系问题的正确理解,不仅是理解自由问题的关键而且是解决自由问题的一般理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当代戏剧纷繁复杂、昙花一现的各种形式也反映了在“现代性”的“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之间,艺术主体心灵的浮游状态。从艺术的主体心理动因角度,对戏剧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现代状态进行史论方面的探讨,可见人类主体心理需求是戏剧艺术形态的内在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9.
艺术崇高是在人的生命抉择和奋斗中 ,通过美感体验展示生命的价值 ,它是艺术主体以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将现实的美和崇高转化为艺术的美和崇高 ,表现为生命艺术化和艺术生命化相统一的活动。艺术崇高的使命在于在主体自由精神的引导下 ,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及生命的无穷的创造欲望 ,以表现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展示对人生命本真的价值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漂泊的诱惑:张雅文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臣 《南都学坛》2002,22(1):69-73
张雅文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和独特经历的作家 ,她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从她长期漂泊的生存状态中得到了体现。漂泊的生存状态直接受东北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进而发展成她的个性特征。追求自由、冒险和侠义的自由人格 ,女性参与文化 ,体现出女性主义理想的当代文化精神是这一特征的主体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幽玄意识的含义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关系。论文认为,幽玄意识就是世界不透明的意识,同时也是人的有限性的意识。在人的有限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真实的审美体验和宗教体验也就是对终极价值(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的反思。在"自由性"上,传统艺术找到了与现代艺术的对接点,实现了传统自由精神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2.
康德对人及人的自由的思考与重视,正是他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命题的大前提。康德哲学美学是主体性学说,在哲学人类学的背景下,美必然以道德为旨归;该命题有着深远的历史思想渊源,在其哲学探索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背景中诞生;同时也与康德推崇卢梭有重要关系,受卢梭影响而对人及人的自由重视;该命题的提出有着它的现实基础,康德感于当时人的生存状况而对人及人的自由思考与重视“,美是道德的象征”就是在意识层面上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朱敦儒是南宋著名词人,从其诗词可以看出:他高度重视休闲的自由之价值,"出红尘"、"胸中无事"、"会良朋、逢美景"的休闲伦理观,展现了对人格美的推崇;他的人格美形态可提炼为"闲旷",并通过旅行、游猎,赏花、种植,弹琴、垂钓,饮食、睡眠等休闲活动选择审美方式,达到了高雅而非高蹈,通俗而不庸俗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4.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真、善、美是辩证的统一。审美教育可以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其形象性、情感性、愉悦 性和自由性的特点,可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呆板的说教。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用 美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力透纸背,表现出多层次的真实意义。在传统的诗歌欣赏和新兴的诗歌隐喻解密的双层面视角下,这首十四行诗以其词语和意义、诗体等表层形式展示内容,以日常语言思维的隐喻方式蕴含深层意义。这一特点充分展示了在传统诗歌格律的约束中,诗人娴熟地表达诗情人生的自由,在优美的格律和简单易懂的日常语言表达中,抒展诗人对于"她"———诗歌女神之情怀:戴镣舞出自白式的十四行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相似文献   

16.
诗歌教学是一个实施语文美育的过程,新课标非常重视诗歌教学美育的功能,注重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领悟,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提升,并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品味体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鉴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象、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美育创新,要以"学会审美"作为美育价值观的核心;发挥美育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多重功效系;系统推进大学美育工程;针对大学生审美特点和审美素质状况,增强美育实效性;构建大学生必备的美学基础知识体系;着力全面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确立"美"的审美标准;加强大学生各类形态审美实践指导;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审美形象塑造等。  相似文献   

18.
每个时代都需要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审美风貌的文学作品.本文试图通过探寻冰心小诗的创作缘起、创作趣味以及创作原则,揭示其小诗独特的审美风貌,从而论述小诗流行以及衰落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9.
晚清词论家陈廷焯的词选思想集中体现在编辑词选和评价词选两方面,这本身就成为其词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云韶集》、《词则》及拟选而未果的古今《二十九家词》,其词选思想在编选实践中逐渐成熟、清晰。通过评价历代词选,更可见出陈氏对历代词选较为完整的理论评价。  相似文献   

20.
修辞格对文章写作与欣赏有巨大的帮助。叠略是一个新的修辞格。其具体运用就是,在句子中或句子间把字形或语义或语音相同且相连可重叠的词语省略去其中一部分,而各种符合逻辑的意思却并未消失,在阅读理解时能分别体会出不同信息,增加欣赏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