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当代社会的变迁与多党合作制度的缘起和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了当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的起源和理论的关系脉络,并从历史的维度和现代化的路径剖析了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当代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过程是造成中国政党由竞争性的体系转变为合作与协商的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以社会变迁的视角说明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不是一个从抽象思维中产生出来的理论概念,应当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探寻其本质。现代化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还需包括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化。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要在社会变革、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经济和政治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做新的探索。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前景,是"世界体系"的扩展或曰"全球化"。全球化的大趋势对国家主权形成冲击,但主权国家仍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基本格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化趋势给中国人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然而,来自国外和内部的各种困难、挑战也将与机遇相伴随。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可能是毫无二致的。那么,中西现代化模式之间存有哪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对此,本文试图从传统社会结构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点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而且在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的特色。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以其对中国国情和世界时局的深刻理解,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思想。本文从现代化的目标模式、逻辑起点、途径、推进时序、主要特色等方面系统地阐释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深刻内涵,以揭示这一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的提出启蒙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命运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应然和实然两个问题:从应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实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实际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由于从西方的经验来看,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启蒙思想的产物,或者说启蒙理想反映着现代性的基本要求,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  相似文献   

6.
一、挑战与回应近代史学者曾习惯应用“西方挑战——中国回应”的模式描述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发展。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这不仅因为汤因比的挑战回应理论不断受到批判审查,而且因为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课题并不能归结为对西方代表的近代文明作外在的回应,而是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解决彼此的冲突。然而,就宏观文化的角度而言,处于前现代的中国文化如何对现代化的西方文化作出创造性的回应,一直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大课题。基本上,根于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顽强的文化认同,与出于对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一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是与对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分不开的。社会现代化是当代世界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一个社会各个领域具备当代最先进的社会特征的过程。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学者们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在对现代化内容的研究中,人们强调得最多的是经济的现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工业化主要被理解为经济与技术发展。有些西方社会学家把社会现代化几乎与经济增长和科技革命等同起来。这虽然有很大片面性,但也不是毫无原因的。因为工业化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动…  相似文献   

8.
西方市民社会孕育的背景--权力高度分散化、多元化、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异质性,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单一化、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同质性,几乎是背道而驰.西方市民社会似乎更多的彰显的是历史的特殊性,但是,历史的发展到底有没有共性?有没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发展的道路可以有千差万别,但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的发展,却是一个不能够逾越的历史趋势.早发的现代化国家都可以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参照物,具有历史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没有固定模式。西方的现代化是内生的,是自我冲突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力推动的,但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现代化的过程都是自我挑战、批判扬弃、吐故纳新、浴火重生的过程;是血与火碰撞、心灵历练和民族意志的展现;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一定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和思想力量下促成的社会发展进程。在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新时代,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现代化的挑战,对比借鉴世界不同文明发展的成就,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国金  张镭 《文史哲》2001,(6):117-120
虽然资本主义的兴起一般被认为是西方法制从传统趱现代的历史转折点,担是毋庸置疑,作为一个伟大历史进程的西方法制现代化并不是突变式的。在这一过程中,伴随中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的变迁而产生的城市及其制度,尤其是欧洲中世纪城市法对当时及以后西方法制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城市制度可以被视为西方近现代法制产生和成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无论是早已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东方国家,都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使得人们对支撑其社会运行的某些深层文化观念发生了怀疑,于是反思传统文化热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提炼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与改造,同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里我们从科学文化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哲学也在进行着痛苦而又意义深远的蜕变,而促成这一蜕变的工具就是自西方引入的现代化成果--科学和逻辑方法,当时的哲学家都纷纷利用这一工具,致力于重释中国哲学和重构哲学体系的工作.冯友兰无疑是赋予中国哲学以现代化形态的一个成功个案,这个成功离不开他的哲学方法论,是冯友兰在学习现代方法(特别是逻辑分析方法)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诸多哲学家建构形上学的合理因素,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的科技如旭日般地照亮世界各地 ,现代化观念成为世界潮流。在中国 ,部分激进主义者高举现代化的旗帜 ,对传统文化遗产作激烈的否定批判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绊脚石。诚然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是必要的 ,然而对现代化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技术、经济和政治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应该揭示自己文化独特的精神特质。一方面 ,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看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植根于民族的传统之中 ,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宜仅仅从一种狭隘的实用角度…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探讨邓小平理论和思想可以是多角度、多视野的,其中从社会角度,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探讨邓小平社会思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一、邓小平社会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的社会思想产生于当代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从全球来看,西方早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曾经带来  相似文献   

15.
影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政治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社会全面现代化的保证.回顾从洋务运动开始近150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对中国现代化的不良影响,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而这一难题又是和传统政治文化的阻力、最优模式的误会、方法的错用、社会稳定的不足、市场经济发育不够、公民文化知识程度的低下等因素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而国家建设是现代国家的形成及其过程。现代化和国家建设是走向现代国家的两个重要条件。对于特定国家而言,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不仅需要国家建设,而且需要实现现代化。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现代化与国家建设的启动时间不同,现代化与国家建设呈现的关系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依附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过程,每一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观诸历史,可以说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教育就开始了其现代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事业,其中经历了挫折与坎坷。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很强的依附性特征。总结经验,明了其依附特征,对于推进21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不无益处。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学计划、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无不受发达国家教育模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依附…  相似文献   

18.
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既是一对范畴,又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原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如西欧诸国,在16至18世纪已经解决了这一课题;在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如西欧以外各国,则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迁.正在着力解决这一课题。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经济伦理对现代商业精神,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有利还是有弊?学术界讨论热烈,各执一辞。现代派认为,现代化就是告别传统,就是对传统的否定,因而现代化不会借助传统的经济伦理;相反,传统的东西只是历史的惰力,只是一种羁绊。传统派认为,各国各民族的现代化,无不具有自身特色,那些经历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国粹,因而对现代化是动力,可以推动现代化事业。我们认为,对于儒家经济伦理所发生的现实作用,不能笼统地、简单地定性为推动或阻碍,也应该贯注“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方法:历史是现实的前提和基础,现实是对历史的扬弃与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儒家经济伦理可以对现代化产生动力,但要通过”转化”。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有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很值得商榷。由洋务运动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似乎由物质层面经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转化,由此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其实不然,因为这一过程大体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这一历史课题的不断深化过程。虽说这一过程与现代化进程有一致之处,但它不是现代化进程本身。现代化进程意味着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或社会…  相似文献   

20.
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每一次剧烈的变革,总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的反思,对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近几年来,在深入开展社会改革中,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对策问题也突出地提出了来,而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却是当前文化反思中的兴奋点。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的冲击和我们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一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