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关系到我国的涉外经济的风险,乃至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诸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就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予以系统剖析,以展示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前景。 一、我国的外汇供求状况,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础因素。1994年1月1日,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做出了改革的重大举措,即取消官方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银行间的外汇市场的供求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依据。当外汇供给大于需求时,人民  相似文献   

2.
对自2005年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人民币升值现状及人民币升值对棉纺织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宣布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前提。货币自由兑换能促进外汇市场的完善,能促进国内外价格体系的接轨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但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必须在有条件、有速度、有阶段的前提下,选择良好的时机。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的升值意味着人民币的贬值,而美元的波动又取决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最终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通过VE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数量与收入传导渠道是存在的,但利率与通货膨胀渠道不明显。通过控制本国货币供应量和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带来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的并轨,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人民币对美元从年初的8.7265升至年末的8.4462,升值3.2%。长期以来,我国外汇供求关系一直比较紧张。199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1993年初采取了限价措施,造  相似文献   

6.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套期工具是管理汇率风险的重要方法。使用套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7.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金融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 ,伴随着资本流动的加快和汇率波动的频繁 ,金融危机时有发生。而历次金融危机都与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国际资本流动密切相关 ,这使得汇率制度的选择成为各国政府无法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其实质是“有管理而无浮动”的固定汇率制 ,面对“入世”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 ,目前的汇率制度将受到严峻挑战。本文从现行汇率制度的缺陷入手 ,以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为理论分析框架 ,着重对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尽管在现阶段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降低了经济、社会成本以及汇率风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侵蚀",汇率制度内在不稳定性更趋明显,以及易于诱发潜在的金融危机和成就国际社会的口实等问题,因此,权衡利弊,我认为目前重归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是我国当前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揭示了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在实践中却已演化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分析了这种汇率制度在现实中存在的若干缺陷:外汇供求不反映市场参与者的意图,维持汇率的成本较高,影响汇率形成的因素单一,外汇市场上交易主体缺乏、交易币种少,汇率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善以及对货币政策有一定制约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汇率的弹性、改革结售汇制度、将现行的钉住美元改为钉住货币篮子制度以及建立有效的利率与汇率的传导机制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汇率机制也因此面临挑战.本文从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入手,阐述影响汇率机制选择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简要回顾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过程,对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及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应当在稳定中逐步调整,并对完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提出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于1994年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外汇市场供求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与我国外汇储备额的快速增长表明:人民币长期呈现升值走势或面临升值压力。人民币长期呈现升值走势和我国外汇储备额快速增长是外汇市场供过于求所致,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及其变化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及外汇储备额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以1996年到2014年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出口退税与汇率和外汇储备的VEC模型,采用协整检验验证出口退税与人民币汇率及我国外汇储备之间的关系,以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出口退税对人民币汇率及外汇储备的影响程度进行估计,得出如下结论:不增加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出口退税额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出口退税额增加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额的增加;出口退税额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则导致外汇储备减少。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内外存在的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心理预期,本文试从人民币的形成机制和我国现阶段外汇管理方式入手,通过对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国际其它主要因素的分析,指出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实质和实行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不可取性,认为在近期中国政府应该而且也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中远期,随着中国外汇管理方式的调整,人民币汇率将变得更加灵活自如。  相似文献   

13.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一国若能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该国的货币就可被列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1994年,我国进行了步伐较大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的并轨。即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新的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实现了可自由兑换,但有一部分项目如中国居民因私出国旅游或出国求学等仍不可自由兑换。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新汇制还未能使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及其消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升值压力源于中国内外经济失衡、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工资不能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上升,人民币大幅升值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分析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竞争性要素市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更灵活和更加适应市场供求变化,才能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升值压力源于中国内外经济失衡、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工资不能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上升,人民币大幅升值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分析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竞争性要素市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更灵活和更加适应市场供求变化,才能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目前正在向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迈进。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一项长远目标,它带给我国的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在逐步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只有正确分析当前宏观经济状况,才能为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但实际运作并未真正实现管理浮动。其原因在于银行结售汇制和外汇银行周转头寸限额管理的外汇制度 ,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汇率制度安排及实行稳定的汇率政策。我国以目前这种名义上管理浮动 ,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参与国际竞争不符合 WTO的要求 ,因此应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外汇市场 ,改革汇率制定方法 ,建立适应 WTO要求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赵家和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第十九条中明确地提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这段话对...  相似文献   

19.
从1998年开始,人民币兑美元的基准汇率基本保持不变,人民币汇率从有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变为事实上的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几年来,中美经济基本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不适宜性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汇率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机制新解:政府行为与非对称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国情的基本状况决定了应实行目前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汇率政策,在外汇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汇率政策目标实现较为有效的工具则为政府的市场干预行为。而形成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原因本质上并非经济基本因素所致,而是供求机制中的非对称性使然。因此,改进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对称性,应是释减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