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和‘国宝’的桂冠摘下来!"北大教授季羡林在新书中称要把自己头上的这几顶帽子退回去。在季羡林之前,有更多的当代名人对加在他们头上的桂冠表示过异议。在否定者的行列中,梁漱溟先生是最彻底的一个,这位被称为是"中国脊梁"的人物在名声之外有着更多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学问在中西之间──季羡林先生对中印文化的研究王邦维季羡林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主要研究领域是梵学、佛教学、以及中亚的古代语言。其学术成就是国际国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在这些方面,羡林先生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时候,又与中国有关。这方面的学问,现...  相似文献   

3.
又见书院     
龚鹏程 《社区》2010,(2):5-6
季羡林、任继愈两先生逝世时,我正在江西湖南道上旅行。有记者来电相告,并邀撰文悼念。以交情泛泛,不敢谬托知己辞之。过两天,则见各报章媒体各式悼忆论评纷纷杂出,令人目不暇给。其中有一文颇奇,被新浪网推荐至首页,说中国若想再出大师就必须恢复书院。听起来好像论据并不充分,但论者会这样说,却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先生在做人处世方面,一向讲究行有格,从不做逾轨、缺德之事,始终严于自警自律。季羡林先生的秘书李玉洁回忆说,好些年前,季先生写过《为胡适说几句话》的文章。当时胡适的问题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她劝季先生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两个主要方面谈季羡林先生的治学态度 :一执着 ,二实事求是。每个方面都结合季羡林治学的事迹来谈 ,其中关于季羡林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言论及有关情况 ,出于作者亲历。作者认为季羡林的治学态度是值得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和我校郁龙余教授为《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一书以“对话”方式所作的卷首语。季先生虽已94高龄,而且住院疗养,但仍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日可写2000字。在这篇《对话》中,他重申了自己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提出了许多新的真知灼见。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当代思想学术重镇的堂正和深厚。本刊征得作者同意,予以全文刊出,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阅读可以改变命运,阅读可以成就人生。季羡林先生说:"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季羡林先生又说:"人类千百年以来,保有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季羡林谈读书治学》,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大师的背影     
《阅读与作文》2009,(9):12-21
2009年7月11日.农历闰五月十九,是中国学术界的哀悼日。这一天,任继愈先生和季羡林先生,一前一后离开了我们。任公逝于4时30分,季老逝于8时50分。  相似文献   

9.
不追名,不逐利,不恃才傲物,是学者季羡林守了一辈子的本分。他最怕的就是别人给他戴"高帽"。他将这些年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三项桂冠一一摘去。  相似文献   

10.
王文宏,教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文宏教授曾师从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和著名文艺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并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文化、传播学、文艺学和禅学。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约300多万字。  相似文献   

11.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简称“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创建于2003年8月,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致力于研究新时代出现的网络文化现象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研究组织。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主任为王文宏教授。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末,笔者曾有幸结识我国学界泰斗、享誉世界的比较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先生对我提出的若干学术问题不吝赐教,先后谈到的问题有:中国人的普希金情结为什么那么浓?如何评价《沙恭达罗》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什么说哥廷根就是德国的佛罗伦萨?德国为欧洲及世界近代文化贡献了什么?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形成的西方文化为何应被看做是进步文化?“传道、授业、解惑”与“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为什么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如何读书和做学问?在季先生看似零碎又不经意的谈吐中,始终贯穿着“东西方文化比较”这条主线。季先生作为一位曾长期接触西方文化但又毕生从事东方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学者,其文化之厚重、思想之深邃、视界之高远、胸襟之博大,尽在其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言谈之中。  相似文献   

13.
巴金先生逝世至今,悼念、赞颂、评价、追怀文章源源不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巴老精神的崇高价值。怎样认识这一珍贵的人生资潭?我们从众多文稿中遴选出本文,摩罗先生对巴老作了独到、准确而深刻的解析,故此文十分适合作为语文课的选文。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朱子读书法、英国科学家波兰尼的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理论及季羡林先生的"三重功能说",结合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阅读对写作迁移教学中,可采取以读品读、以读悟写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冈宁 《社区》2009,(32):12-13
2006年盛夏,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一书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时,我就有一种冲动,一定要再策划一本季老的书。几经琢磨,我发现季老还没有一部完整讲述自己一生经历的书。于是,征得先生同意后,我决定编一部《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  相似文献   

16.
1992年7月26日,我国著名的学者、北京大学前任校长、学部委员季羡林先生到延边大学给广大师生作了一次令人精神振奋的学术讲演。以《佛教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为题的学术讲演充分显示了作为我国一位元老学者的季羡林先生的丰富的学术实践和渊博的学识以及对学术的认真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张风塘 《中华魂》2013,(2):42-43
著名学者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他谁写的书法最好,启功先生幽默地说:“自古以来,中国两种人书法写的最好,一是三岁孩童,二是积学大儒。”启功先生的话道出了书法艺术内含的本质与境界,给人很深的启发与思考。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就是启功先生所说的积学大儒,他的书法艺术,犹如他的国学成就,让人产生无限的仰慕。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 ,是学贯中外、兼容百家的学界泰斗和学术宗师 ,也是山东大学的校友。在山东大学百年校庆期间 ,2 0 0 1年 1 0月 1 5— 1 6日 ,由山大社科处和《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山大校庆活动的季老到会 ,同来自全国的 5 0多位与会学者见面。会议期间 ,围绕着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 ,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有的学者立足于文化战略的角度 ,分析了季老关于东西方文化互动而东方文化将在未来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有的学者则论述了季老的东方文化研…  相似文献   

19.
杨立新 《社区》2013,(14):41-42
看了这个题目,您可别以为我是在制造噱头。贾宝玉是少年书法家,这其实是曹老夫子送给宝玉的一顶桂冠。关于这一点,在《红楼梦》中是有章可寻、有据可考、有案可查的。谓予不信,请看《红楼梦》中的描写。  相似文献   

20.
第三届获奖作品颇具争议,其艺术的功力距离艺术的桂冠,确差一筹.但我们用文化的视野来解读他们,作者文化内蕴的深浅,直接影响着作品艺术魅力的高下;他们也共同关注到了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文化冲突与文化的融合;可以说这届作品构成了一个文化的大观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