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4.
5.
关于简本《五行》的作者,学界大都认为是子思所做,通过与《中庸》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内外关系中都有两个指向,即:由内而外的指向和由外而内的指向。但《中庸》以由内而外的指向为主,简本《五行》以由外而内的指向为主。在最高境界方面,《中庸》将"圣"作为最高境界,简本《五行》中"德"是最高境界,而"圣"只是五行之一。简本《五行》第一章中五行的次序是仁、义、礼、智、圣,这与《中庸》的五行次序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简本《五行》整体思想的次序是圣、智、仁、义、礼,与《中庸》的五行次序有很大不同,故简本《五行》第一章所言的五行,是对子思所作《五行》的引文,而简本《五行》第一章之后的作者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元末农民起义军早期将领赵均用之死,史载为续继祖所杀,六百余年来均无异辞,似成定论。据我查证,实是讹传,兹叙拙见如下: (一)赵均用非续继祖所杀赵均用,原名赵君用,淮北肖县(今安徽风阳)人。元末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在颍上起义,各地纷起响应。当年八月,赵均用联合芝麻李、彭大在淮北起事,仅八人就一举夺取徐州,队伍迅速发展至近万人,共推芝麻李为首领,活动在淮 相似文献
7.
8.
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之蜀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与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并非一事。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夏文化地望在东南地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末考古学界在中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试图用考古手段证实夏文化的存在,这一努力虽然收到了不少成果,发现了重要的考古遗址,但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似乎进展甚微.其因何在?本文认为,将文献中记载的夏文化活动中心区域认定在豫西、晋南一带,理由并不充分,而据此在豫西、晋南一带作重点考察,就限制了考古学界对夏文化认识的视野.欲打开探索夏文化的新途,唯有跳出豫西、晋南这一框框,重新探讨夏文化的活动区域.一、夏文化的内涵夏文化的内涵,大致有广、狭两种涵义.狭义的夏文化,当指从夏禹至夏桀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指夏代的文化.据《竹书纪年》说夏代"有王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三统历》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13.
《九歌·山鬼》是祭祀山中女神的歌辞,向来学者之间似无甚异议。但是什么山的女神?人们为什么祭祀她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山鬼》所祀是云梦女神。诗中写的山间景象很阴湿黯黮:住的是些浓荫密布,不见天日的幽篁;走的是艰险崎岖的山路;山上爬满了葛藤,树木在冷风中摇响;白天满是云雨,晚上惟听猿声。但住在那里的女神 相似文献
14.
15.
莱国姓氏与地望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 关于莱国的姓氏问题,历代史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路史·国名纪》谓莱为商后之国;郑氏《通志·氏族略》说莱为“不得姓之国”;马氏《文献通考》云“莱姓未详”;而而顾氏《春秋大事表》则列莱为“姜姓”。近人多宗姜姓说,其主要理由是以《左传》襄公二年“夏,齐姜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偪之”这条材料为依据,认为“莱亦姜姓,故使与诸姜、宗妇送葬。”①然孔颖达疏云:“《世族谱》不知莱国之姓。齐侯召莱子者,不为其姓姜也。以其比邻小国,意陵蔑之,故召之,欲使从送葬诸姜、宗妇来向鲁耳。莱子以其轻侮,故不肯会。”孔氏所见是正确的。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齐之灭莱,已是蓄谋已久,齐侯召莱子送葬,与其姜姓与否并不相干,而完 相似文献
16.
17.
《全元文》所收赵孟頫文辨误四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淑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1):105-109
《全元文》所收赵孟頫文有四百余篇,为迄今所收赵文数量之最,但笔者通过考证发现,至大三年《书道德经跋》、至治元年《题王摩诘高本辋川图》、至大四年《题仲穆茅山西墅图》、元贞四年《跋宋徽宗摹唐人明皇训子图》等四篇系为伪文。 相似文献
18.
19.
《魏书》、《晋书》中多次出现的木根山与东木根山两个地名,涉及铁弗匈奴和拓跋鲜卑的早期活动。一般认为,东木根山一名源于河套中的木根山。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考察推断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的桌子山即为拓跋代魏之际的木根山。 相似文献
20.
<正> 沈德符(宇景倩,1578—1642)《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金瓶梅》条载: 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予恨未得见。丙午,遇中郎京邸,问:“曾有全帙否?”曰:“第睹数卷,甚奇快。今惟麻城刘延白承禧家有全本,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又三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吴友冯犹龙见之惊喜,怂恿书坊以重价购刻,马仲良时榷吴关,亦劝予应梓人之求,可以疗饥。予曰:“此等书必遂有人板行,但一刻则家传户到,坏人心术,他日阎罗究诘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