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网友问我,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诚实地告诉她,我需要的都是一点点。一点智慧,一点良知,一点声名,一点激情,一点悠闲,一点金钱……"打住,打住"她抗议了,"其他都可以一点点,唯独这钱,是多多益善。谁不想有很多的钱,你别太虚伪了!"  相似文献   

2.
我的老师个子不高,非常活泼,眼睛不大却总是那么炯炯有神。每次看到她和蔼的笑容,都觉得她是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老师甜甜的笑容陪伴我们度过了6个春秋,老师的汗水浇灌着我们这些幼嫩的树苗,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我们茁壮地成长,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即将跨入中学校门的少年。深夜里,人们都已熟睡,您却在教案旁批改着我们的作业,用心感受着我们的成长;假日里,人们都尽情地玩乐,放松着自己疲惫的身体,而你却依旧坐在那桌旁,为我们的新教案而忙碌着。岁月在您的额头上刻下了痕迹。每当我看到您那疲惫的身影,都向对您说一声——“老师…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于1946年11月写的《三函“良友”.二》一文中,曾经动情地谈及自己对友谊的看法:你看,我三岁丧父,家里连黄豆都没有过一升。现在,我已经四十六岁了,还活着呢。奇怪吗?一点也不我有朋友我有位好母亲,但是除了我的吃穿而外,她并没给我什么更大的帮助。她给了我生命,给了我  相似文献   

4.
这伸来的手     
沐浴着晨曦,我去上学。夜里下过雨,路又湿又滑,道旁的叶子上还积着许多晶莹的水滴。我小心翼翼地走着。忽然间,前方一个一瘸一拐地行走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是她?……虽然我们同班,但因为她是女生而没有说过什么话,我加快了步伐——不能跟在女孩子后边走,当然并非因为她速度慢,所有的男孩子都会这样的。这是一种潜意识在驱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如果在一个陌生城市遇到熟悉的人,你会有怎样感觉?没错,惊喜、亲切,会很信任他。那麽如果发现一家和家门口相同的店铺呢?感觉应该也是一样的——亲切并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信任感。 事实是,我们在一个陌生城市乃至陌生国度遇到熟人的概率几乎是零,而见到一家熟悉店铺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大——飞速发展的连锁业使人们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发现熟悉的“身影”甚至家乡的味道。记得一位作家曾撰文感叹,无论她走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只要在某个街角发现星巴克那熟悉的灯火和熟悉的香味,便有了家的感觉。没错,对於消费者来讲,连锁的魅力也许就是这种熟…  相似文献   

6.
婚姻禅     
黄凤婷 《社区》2012,(8):63
与茵一次闲聊之中得知,她结婚五年来没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反正,我成天上夜班,打扮得再漂亮也没人注意到!""你真节约!不过女人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哦!"我笑着说。一次,和老公一起去银行取钱,取完钱后,老公发动摩托车,我站在一旁,忽然看见对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仔细一看,原来是茵,她正在吃力地踏着自行车,身子努力向前倾,她身后,坐  相似文献   

7.
教皇开车     
在将教皇的所有行李都整整齐齐地放到车上后,司机注意到教皇还在路边站着,一点也没有想上车的意思。司机满怀虔诚地来到教皇面前,小心翼翼地问道:“教皇阁下,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出发了吗?”“好吧。”教皇答道。“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梵蒂冈,他们从来都不让我自己驾车,今天,你能让我亲自驾车吗?”  相似文献   

8.
杂处生花     
玫瑰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周围都是一些杂乱的野草。但她知道自己是玫瑰。一株可以绽放出灿烂花朵的玫瑰。于是,她努力地生长着。但周围的野草却开始嘲笑她:“你明明是一株杂草,那么费力地生长干嘛?怎么,还想开花呀!哈哈哈……”嘲笑的声音淹没了玫瑰,她咬了咬牙,坚定地说:“我一定可以开花!”过了许久,玫瑰都没有开花,野草们笑得更欢了:“喂,你什么时候开花啊?你看你身上的刺,丑死了。你的花是什么颜色的,一定是黑色的吧!哈哈哈……”玫瑰在嘲笑中有些动摇了,她想:我这么努力地生长干嘛?就连那些野草都瞧不起我,更何况别人?算了吧,或许我生在杂…  相似文献   

9.
朋友问我,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说,我需要的都是一点点。一点智慧,一点良知,一点声名,一点激情,一点悠闲,一点金钱……“打住,打住!”她抗议了,“其他都可以一点点,唯独这钱,是多多益善。谁不想有很多的钱,  相似文献   

10.
我爱上课了     
姚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上课时,她总是把我们从愁眉苦脸的悬崖中带到快乐的顶点。我爱听语文课了。因为她总是在语文课中让我们活学活用,还加入许多成语典故、传说、中外名人故事,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再加上她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们仿佛进入到了书本中的“又一村”。有一次在课堂上讲“争先恐后”这个词的意思时,他突然问:“10+10=?”这时,同学们刷、刷、刷地都把手举高了,还惟恐老师不叫自己,拼命地举高,小声地叫道“我!我!”。老师突然笑了,然后用体会的目光看着我们,说:“同学们,现在知道‘争先恐后’的意思了吧?”我也爱上数学课了。她用做…  相似文献   

11.
毕宁宁 《社区》2005,(13):56-57
姐姐毕淑敏成了名人,在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她的文章,在电视屏幕上也不乏她的身影,朋友们都在赞叹她的成功,我从心里为有这样一位姐姐感到自豪。我们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的家庭,三个孩子中姐姐是老大,我是老二,家中唯一的男孩儿是我们的弟弟。在姐姐不满10岁那年,父亲被一纸调令从总参某部调往新疆军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几天之后,爸爸就离别妻儿老小,只身奔赴了边疆,抚育三个孩子的重担一下就落在了妈妈一个人的肩上。当时妈妈的工作单位离我们家骑车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中午不能回来,于是姐姐就带着我和弟弟在食堂吃饭。也正是从那…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思考鲁迅,走近鲁迅,我们发现了什么?鲁迅精神有哪些成分已经化入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鲁迅研究还存在着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发生了各执己见的论争,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一些人人为地制造文学热点,这是一种商业习气。进入新世纪,鲁迅的身影离开我们远了,其精神却离我们更近了。下面三篇文章是三位鲁迅研究者面对现实问题,以务真求实态度的笔谈。主要思考了鲁迅在21世纪的价值问题。《学术新论坛》是我刊推出的一个不定期的栏目,主要发表各类学科中见解独到、观点新颖、标新立异、有理论深度的探讨争鸣性文章。文章3000字左右,欢迎校内外作者提供稿件和选题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朋友     
我有一位真真正正的好朋友,她能在思想上给我启发,行动上给我引导;学习上给我帮助。她是严冬里的一盆火;她是我痛苦时一声亲切的问候;她是我深陷泥沼中时的一只援助之手。她虽然比我小一点,但却很懂事,每当我心情不好,闷闷不乐的时候,她总能首先看出我的心思,从而和我谈心,我就会把自己遇到的不快,一股脑儿地说给她听。她每次都耐心地听我诉苦,还与我一起分担,同时引导我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也会不时的给我安慰,使我感到了无比温暖。在学习上,她的成绩比我好,尤其是数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可以不摆“架子”。我有弄不明白的题目,就经常拿去…  相似文献   

14.
嗯?她……     
李纳米 《新少年》2012,(11):32-33
"我决定:推荐我们班的陈小丽为本学期的市级三好学生!"班主任王老师郑重宣布。嗯?她?不会吧!是陈小丽?她这学期刚刚转来呀!怎么不是我?难道我比她差?论成绩,这次考试,我总分第一,她才第五:论资质,我都在学校上五年学了,她才刚转来,估计学校还没熟悉吧?论上课的积极性,我上课每次回答问题都会举手。而她呢?就没有举过一次手,也没主动回答过一  相似文献   

15.
刘莎对黑色情有独钟。什么色彩都敌不过黑色的魅力。刘莎两次和我约见,都是一袭黑。她说黑,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深刻。恰恰相反,刘莎和我说话的时候,情绪是躁动的、不确定的。有时你只能听懂她的一句话或两句话,你并不知道她在这段话里想表述的清晰含义。这就加大了我的采访难度,因为她说后面这句话时很可能就把前面那句话推倒。幸亏她的三本著作放在我的面前,这是恒一的。不过还是有问题,她说话一付狠狠的样子,一点不给人面子,那天约会当场吓走了一个朋友。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却是善良多情而纯真。哪一个是她的真实呢?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志愿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我抱着到美国学习志愿者管理的目的,参观了华盛顿、凤凰城和哥伦布3个城市,访问了众多的非营利组织和考察了他们进行的志愿者服务项目。给我的深刻印象是,美国志愿者身影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有的做公园导游、博物馆的咨询、音乐会的领位,有的活跃在医院、学校、社区,甚至在警察局、消防局都能见到志愿者们的身影。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我不停地在探究: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志愿者?人们为什么来做志愿者呢?太阳城:志愿者之城——志愿者管理推动社区发展在美国,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关系最为密切,志愿者不仅仅提供服务,志愿服务还被看…  相似文献   

17.
烘焙大战     
烘焙这事,流行日久。大概是十年前吧,从我身边最小资的Z开始,动不动就烤个小饼干、小蛋糕什么的给我们一帮朋友分食。我们哄抢的时候,她总是在旁边微笑着接受赞美,自己一点也不吃。有时候,我吃得太多,会不好意思,也分给她一块,她总是坚决地拒绝。问她为什么,她就狡黠地笑,说我自己知道那里头都放了什么。她当然不会给我们投毒,她的意思是她放了大量的奶油和糖,多到她都下不去手的地步。  相似文献   

18.
去年9月15日,我从上海登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在美2个月的讲学中,我经历了许多奇闻轶事,其中有几个小插曲一直萦绕在脑际,令我久久不能忘怀。产房内外Mike与Laurel Lee夫妇曾两次访问中国,几年前我们就已相识。到Oregon的第一天正好是周末,前往机场接我的房东Dennis Hagen便径直把我送到了Mike与Laurel家。与Mike和Laurel一阵寒喧后,Laurel便认真而又兴奋地告诉我,明天她的另一个孙女要出世,她将很高兴地带我去看她的媳妇Tina生孩子。刚下飞机,我的情绪根本还没调整过来,很惊讶地问道:"你是说我能到产房去,是吗?"她满脸笑容地说:"Ofcourse,you can."站在一旁的Tina,挺着大肚子,怀里还抱着个1岁多的女孩,一副悠然的样子,没有一点第二天将会分娩的征兆。我很纳闷,她们怎么知道第二天就会生孩子,而且肯定是女孩呢?但初来乍到,我不好意思当面多问。  相似文献   

19.
大辫子老师     
每当走廊里那柔和的月光洒满墙壁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大辫子老师的身影。忘不了,是的,永远忘不了。大辫子老师姓徐,中等个,圆圆的脸,总微笑着。与众不同的是她身后拖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我们班的同学都亲切地叫她大辫子老师,她好像很开心我们这样叫她。  相似文献   

20.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鲁尼兹小心翼翼地驾车赶往医院,看望因高烧住院的儿子。车开出不远,鲁尼兹便看到在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鲁尼兹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请问,需要我的帮助吗?他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