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范新尚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2.
刘财富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95-98
1904年英印政府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主要是与清朝忽视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与沙俄侵略西藏对英印政府构成威胁,特别是和寇松之英印政府的“前进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3.
陈崇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2):53-59
自英国侵藏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西藏社会经济表现出丰殖民地化的特点.从商业外贸领域看,其中的标志之一,就是外商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的一系列特权;之二就是英国、印度商品的对藏倾销和对西藏经济的控制;之三是英国、印度对西藏原料的掠夺和造成西藏的白银大量外流;之四就是印度卢比伴随商业资本的入侵对西藏金融货币造成的危害之五就是促使西藏出现了带有买办色彩的巨商.英国经济侵略的另一危害.就是使一部分西藏上层贵族对清朝中央政府产生了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4.
陈友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1):97-102
文章主要由近年来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所引发的思考相对于探寻古代学者和作家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和接受,我们更应当重视现当代学者和作家对古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和创作上的接受;应当重视生活环境、社会思潮、学术理念以及政治人物在历代接受中的作用,尤其是时代风尚、政治人物的偏好以及所引起的学界趋奉方面研究;要重视海外作家学者对中国古典作家作品的接受研究,尤其是学者们对中外作家或研究方法间进行的比较研究;应当重视非纸质文字乃至非文学资料在历代接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守藏之史"与老子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震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50-53
根据西周金文和周代文化考古的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可发现老子在西周担任过柱下史职务,就是御史,后改任收藏史,负责盟誓、法律法规的管理工作,都是司法职事.晚年,他著《老子》一书,其中充满了批判精神,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律哲学和思想.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天下有道,法制理想是善政爱政,提倡做人、为政都要"正",认为战争和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不公平.老子很多的法哲学见识,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彭金宁刘光祥 罗开平吕俊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61-66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及油苗样品实测数据,运用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和甾萜烷生物标志等技术,对凯里地区油苗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油源分析,探讨了凯里地区油气成藏史。研究认为:虎47 井原油、洛棉上青山下奥陶统红花园组油苗、凯棠翁二段油砂、沥青砂的源岩为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炉山大风洞二叠系油苗主体为自生自储,并渗混有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烃源岩生成烃的信息。加里东晚期构造运动使烃类大量排出,而且形成适时的圈闭捕获油气成藏。尽管后期沉积盖层的叠加,下寒武统烃源岩在三叠世末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至燕山期构造隆升前,红花园储层经历的最高温度仍小于175 ℃(Ro<1.3%),油相对得以保存。晚燕山期以来的逆冲推覆作用导致深、浅构造不协调,部分二叠系烃源岩再次深埋,与下古生界混源。 相似文献
7.
黄震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50-53
根据西周金文和周代文化考古的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可发现老子在西周担任过柱下史职务,就是御史,后改任收藏史,负责盟誓、法律法规的管理工作,都是司法职事。晚年,他著《老子》一书,其中充满了批判精神,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律哲学和思想。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天下有道,法制理想是善政爱政,提倡做人、为政都要“正”,认为战争和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不公平。老子很多的法哲学见识,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建党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2):46-49
毛泽东科学地学习与研究中国近代史,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体现出勤奋、求实、创新、虚心的治史精神,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从现实革命与政治实践的需要出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矛盾、动力、过程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研究,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科学论断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之一。同时,显著的政治烙印是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特点。我们对待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也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态度。 相似文献
9.
邓文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
本文论述了中外语言学史研究的意义、现状与发展趋势 ,指出开展中外语言学史的研究已成了当前国内外的紧迫任务 ,并说明了撰写和出版全面介绍中外语言学史的著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还探讨了中外语言学史研究的内容、任务和方法以及中国语言学史和国外语言学史的分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大庆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5):105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近代史研究所与中华书局今天联合举办《中华民国史》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暨出版座谈会。金冲及、章百家、李文海、步平、张海鹏、耿云志、杨天石等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这一民国史研 相似文献
11.
李富森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888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武装入侵我国西藏的战争。英国发动侵藏战争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在这次战争中,尽管西藏人民英勇抗战,但由于各种因素,最终还是以失败结束。战争之后,英国对西藏疯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及各种资源。这次战争给中国及西藏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宽熙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5):694-699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份代表性成果.该书为中国古典小说正名添价,是第一部中国小说史.它对后来学者的影响很大.但同时具反讽意味的是,这种巨大影响又束缚了鲁迅之后的中国小说史家.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客观地思考鲁迅成就的一体两面.<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与缺陷俱在,这些连同它们的意义,将在此一并给出. 相似文献
13.
14.
胡永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4)
为研究PPT演示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效应,探讨教学风格、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在该模式中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对照组教师为无典型性教学风格,实验组1教师为严谨逻辑型,实验组2教师为创新探索型.结果表明:教学风格能够提高正向效能、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降低负向效能;实验组教学风格、正向效能、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相互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与负向效能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实验组教学风格、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对学习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5.
疏志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61-67
从修辞史与修辞学史及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如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等研究的比较以及从修辞史自身的"史学"价值角度看,研究修辞史很有必要也非常迫切.汉语修辞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切可以接触、辨认的汉语修辞文本--包括所有汉语文献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语料,也包括现代互联网上的各种汉语语料资源.修辞史的研究任务就是在历史中探询、揭示、描述各种修辞现象的生灭规律,寻找它们的内在有机联系和演变轨迹,建构完整的修辞史理论体系.在运用归纳法、比较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应注意借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阐释论等现代理论方法.要努力挖掘汉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丰富的修辞遗产,充分利用自己的话语"解释权"来研究汉语修辞史. 相似文献
16.
17.
崔淑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4):31-36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黑格尔历史哲学从三个方面不断地遭到解构。首先是意志哲学对理性的反叛,意志取代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理性;其次是方法论上的批判,客观主义及科学方法成为讨论历史认识问题的主要方法;再次是叙事主义的转向,历史叙事的“诗学”成为研讨的中心问题。然而三大解构再次证明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包桂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7-70
面对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实证化而导致对资本主义批判力极度弱化的现实,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以及超越黑格尔的哲学革命,阐明自然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致力于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启蒙,仍然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极为重要的历史课题。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否定辩证法的批判精神,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无愧于与时俱进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称号,尽管他们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方向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西藏通史研究的断代史思考——兼论元、明、清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政权同步、政治同声、经济同气”的史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历史的分期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分期存在一种趋同的周期,其原因有体制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和经济的因素等。在元、明、清时期表现为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政权同步、政治同声、经济同气”的特征。本文对此作了分析探讨,认为将西藏历史的各个阶段纳入中国通史的研究范畴,以更加广大的视角来观察西藏历史的种种问题,有利于藏学和西藏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