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明 《今日南国》2006,(16):52-54
在中国外交史上,除了像周恩来、陈毅、乔冠华那样优秀的男外交家之外,还有一大批闻名中外的外交官夫人。她们或本身就是外交官员,或身为外交官的夫人,通过自己的各种优势与努力,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萧莎  姚沛 《华人时刊》2008,(6):68-69
我的学术访问进入第二个月,便迎来了剑桥大学本学期的尾声。是的,这个世界顶级学府,一个学期只有八周课时,另留两星期给学生们为考试和期末论文奋斗,便关门谢客放假。我正在考虑如何度过在这里的头一个新年假期,剑桥大学中国学联来了一个通知:"我国驻英大使即将前来访问并发表演讲,报名从速。"这是一个增长见识的好机会,我焉能错过?于是遵从指示给国际学生处发  相似文献   

3.
柴泽民是我国首任驻泰国大使、首任驻美大使,也是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首任会长。如今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已经走过整整20个年头,我们在缅怀柴泽民的同时,不禁赞叹他为中国外交所做出的贡献。在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国际风云中,能够处理好国际事务,增进了解,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文明史上,东亚地区是重要的文明区域,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外交实践,也有极为宝贵的外交思想,形成对外交往的外交圈与文明圈。将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出系统的总结,是今天国家崛起对理论的需求,也反映理论研究服务于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的一面;坚持理论研究以社会发展作为深层次原动力的大方向,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采取继承和发展的态度,以古为今用的态度从容处之,是我们今天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在东亚国家关系面对新的形势的时候,汲取历史上有益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中国外交价值观成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突破某些西方国家国际话语权制约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国外交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思想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国外交价值观的基本脉络是:以"文明多元"为基本出发点,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原则,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实践途径,以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追求目标.中国外交价值观提升了中国的道义感召力,增强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促进更为合理的国际话语体系及国际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的中国外交历程,是中国国际战略角色不断转型并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束缚,放弃了国际体系挑战者的角色,从局外旁观,消极参与转向积极参与,开始了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推动多极化,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来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所作为"将是本世纪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通常认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便开始沦入半殖民地化过程。但这种观点忽视了因西方国家影响引起的变化在中国社会整体中所占的较小比例,也忽视了西方国家现实影响力和潜在影响力的区分。事实上,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中国,继续维持着独立国家的地位。至于用“半殖民地”概念来界定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这一研究路径在近代外交史研究中存在着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8.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中国外交面临着几种战略选择。中国欲加速国际地位的上升,既不能游离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之外,也不能一味地挑战,而只能在参与的情况下审慎地合作,在致力国内经济建设的同时,把中美关系纳入国际关系的整体框架加以筹划  相似文献   

9.
他的任命,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了一个生僻字。他的海归背景与布什家族的特别因缘,令人瞩目。他流畅的英语、儒雅的风度,谦和而稳健的行事风格,让人感到平和亲近。他,就是新中国第10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  相似文献   

10.
正此次中国驻外大使密集到西方主流媒体发声,利用西方媒体的规则和语境揭露日本右翼政府的冒险企图,在中日论战中取得了全面的主动,体现了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新探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以后,中日两国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国际舆论战。几周的时间内,双方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唇枪舌剑,密集交火,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两个东方国家利用西方媒体进行论战,在当代外交史上实为罕见,也体现了中国外交在公共外交时代出现的一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台港地区长期以来对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外交前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会愈以减弱,外交前景暗淡无光;一种则认为中国大陆将成为新的“世界超级大国”,甚至有“中国威胁论”的奇谈怪调。两者都颇有辨析之必要:一方面,50多年来,新中国已经成为对世界政治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国际声望日隆,外交舞台日益开阔;另一方面,不管是从文化渊源、对外政策抑或是国家实力上看,中国都不会致力于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亦难以成为“超级大国”,“中国威胁论”大可休矣。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变化新趋势,提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理念。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正确选择。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是世界不同性质、不同大小国家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和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始终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赋予了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深刻的国际外交价值,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章百家在《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认为,研究外交政策或外交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研究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不过,长期以来我们很少专门讨论这方面的问题。现在开始注重探讨二者间的关系,表明有关研究在向纵深发展。在20世纪,有四重历史任务可为解读中国内政与外交的关系提供一把钥匙。这四重任务是:第一,进行社会革命,改变传统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等级制度;第二,实现现代化,自近代以来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它包括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第三,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第四,实现国家统一,不是复兴传统的专制大帝国,而是完成现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4.
多边能源外交已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趋势,中国多边能源外交发展迟缓,亟待加强。新能源安全观是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的基本指导原则。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经历了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双边能源外交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多边能源外交途径多样,领域宽泛。但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的不足也很明显,在后续发展中须坚持国家利益诉求与国际责任义务相协调,加强能源外交力度,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5.
自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来,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外交充分显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努力实现中国内政外交的建设性互动,寻求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综合平衡,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外交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国际社会、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国际政治问题社会化和国际社会问题政治化、权力政治和权利政治共存竞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国际环境。这种国际环境要求中国的外交必须从外交取向、目标、原则、策略、心态、身份、重点、难点等诸方面,着力处理好与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中关两国之间的崛起和反崛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秩序化、组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其不仅是霸权国家构建和护持霸权的有效工具,也是崛起国家增强实力、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历程,与中国崛起的步调高度一致,国际制度可谓中国的"崛起之翼"。但受制于当前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国际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中国参与国际制度还面临着一些挑战。进入新时代,中国应进一步处理好制度维护和制度改革、制度利用和制度供给、国内制度和国际制度、理论发展和战略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国际制度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全球能源安全治理:风险挑战、国际合作与中国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安全是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议题。目前,全球能源安全治理面临着供应冗余与生产失序、南北差距扩大与运输风险上升、能源消费不振与美国保守主义回潮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国际社会亟需加强应对这些问题的国际合作。然而,目前既有的能源安全治理平台与行动框架呈现出发展不成熟、区域化趋向和偏重消费方的实际不足,导致实践进展迟滞、参与主体有限、运行机制不畅的发展困境。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安全治理,并为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需要在继续维护本国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全球能源安全治理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自我革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关系学科的深入发展、国家实力的日益提高、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中国学者正在逐渐推进中国外交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与中国化。重点考察中国外交研究的三种研究视角,即以结构为中心的分析视角、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视角、以社会为中心的分析视角。然而不少中国学者在具体分析中侧重综合运用此三种研究视角,但是中国外交研究者需要关注不同理论视角在不同问题领域、政策选择以及不同层次的适用性,历史因素、文化与观念等话语,国内结构与国际体系间互动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变的国际体系,加之中国自身的实力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使得国家利益的界定和外交战略的定位十分困难。正确区分中国的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一般利益和无关紧要的利益,是中国外交战略定位的前提。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中国的外交战略定位应该坚持: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以亚太地区大国为基轴,进可由地区政治对国际政治、世界政治发挥有力影响,退可以稳定国内政治,形成国家政治、地区政治、国际政治和世界政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