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3.
刘景春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2)
本文从考证“与”字入手,认为“与”是一个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其含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使”或“让”,故《鸿门宴》中“与樊哙……步走”句既不能解释为“(沛公)和樊哙……徒步逃跑”,也不能解释为“党与(随从)樊哙……徒步逃跑”,而应当解释为“(沛公)让樊哙……跑步跟随”。 相似文献
4.
纪晓云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6):173-175,193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在选材取向?结构安排和作者态度几方面都存在着“实”与“虚”的对照。作者乔叟主要取材于客观现实中可见可感的人与物,以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为描写对象,这些材料属于“实”的内容。读者既可以了解逝去的时代,又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及周围众人的影子,极易产生共鸣,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吸引力。同时,原文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豪迈精神又是其作者的主观心境,相对较个性化,属于“虚”的因素。作者描绘的人物虽多,但起组织作用的只有两人——“我”和酒店老板。香客是“实”的组件,两位组织者是“虚”的聚合力,“虚”的力量使“实”的组件结为整体。作者乔叟对原文中的人物没有明确的评判,却流露出嘲讽或宽容,其态度也是“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5.
6.
孙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5):89-93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威廉·福克纳的著名小说《八月之光》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共同点——都是孤独者。从而揭示了《八月之光》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思想:思想和时代的重负能左右人的命运。人必须走出自我禁锢,自我封闭的圈子,才能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八月之光》中的这一主题与现代社会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霞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14-116
德国作家台奥尔多·冯塔纳的代表作《艾菲·布里斯特》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普鲁士贵族社会的名誉观念为暗线.以女主人公艾菲·布里斯特的婚姻悲剧为结局,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下扼杀人性的虚伪名誉观念和准则。艾菲的婚姻悲剧不过是当时普鲁士贵族社会中虚伪名誉观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白振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98-98
<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十三经注疏>解为:"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日:"无、毋通,禁止词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据此,学人多解为"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等皆持此说.笔者以为这样解释不够妥当,试加以辩说.首先,这种解释与孔子的思想体系不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爱". 相似文献
10.
余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12-18
《草中鸽》是德国作家沃尔夫冈·科本的代表作。对世界与历史的非理性、对存在的荒谬性之反思是贯穿小说的核心主题。本文以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为背景,从荒谬的表现形式与本质、应对荒谬的态度及叙述风格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书中这一主题进行了梳理与剖析,并由此来进一步窥探奠定科本小说基调的认知观与文学观,揭示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1.
孙章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96-97,120
本文简介了阿瑟·米勒及其作品《推销员之死》;分析了美国梦形成的宗教、政治、经济的因素,美国梦的悲剧在威利身上的体现及其成因;揭示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会导致人的精神荒芜,酿成悲剧;启迪人们对人生的价值、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予以关注与思索,以期使人类走向完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杨壹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6):13-21,60
本文将布莱希特与保罗·策兰作对比,认为他们是两种诗人类型,前者强调“说”,即说出所言说之物(Gesagtes),后者主张“不说”,即避开所言说之物:因为构成传统言说方式基础和背景的对应物,在这个时代已被悬置挂空了,而言说的对应物在这种言说里的丧失,让言说成为对真相的一种遮蔽;另一方面,要是把语言当作给出“所言说之物”的工具,就将封闭语言自身,同时也丢失了所言说之物。那么言说,便成为策兰所称的“犯罪”。“避开所言说之物的言说”的诗学主张,给出了诗人介入世界和记忆历史(所言说之物)的可能方式,策兰的诗歌经由这种方式焕发出卓越的语言之力,从而为历史和人类记忆作出了忠实见证。 相似文献
13.
14.
一步上桥就有一步凌空的感觉,思想的网被切断了,一切的负担都卸了,只余下空洞的躯壳,面对那仰首可亲的明月,伸手可触的桥栏,俯首可见的碧水,和碧水中稀疏的朦胧的灯影。 相似文献
15.
翟萍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20-122
威廉·勃特勒·叶芝的诗作《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虽篇幅不长却意象纷披、内涵丰富,本文试图结合弗洛伊德、荣格及弗莱的理论从心理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以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火”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22-26,33
君特·格拉斯的主要作品《铁皮鼓》承袭盛行于17世纪的巴罗克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并以其前所未有的张力和丰富博深的象征意象承载并传达着作者宏大的启蒙精神。本文以此为解码口,详细论述《铁皮鼓》中赋有启蒙精神的象征意象,希望以此能够探寻到作者最深处、最睿智的思想深处,开掘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本源。 相似文献
18.
吴翔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1):91-94
马丁·艾米斯是英国当代的新概念小说家。其小说的新概念主要体现为意义的不确定,主要就是情节不确定,主题不确定,作者创作本意的不确定,因而带来关于小说评价的不确定。马氏的小说语法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反情节,反主题,反作者,和反绝对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治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110-112
结构主义认为应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内在的实体,不受任何外部规定性制约的独立自足的封闭体系,反对用作品以下的任何因素如历史、社会条件、作者生平来解释作品。米兰.昆德拉之小说《慢》充分体现了二元的对立与转化。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