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海东 《社科纵横》2007,22(11):18-20
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是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是列宁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的科学探索。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无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并未明确指出东方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分析中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现状和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条件,我们必将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3.
罗贤娇  王瑜 《创新》2021,15(6):1-11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研究俄国等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时,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这一理论设想付诸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实践探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跨越资本主义不可能一步到位.首先是通过革命跨越作为社会"制度"即上层建筑层面的资本主义;其次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层面跨越资本主义;最后是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资本主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限制,以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从而实现全面跨越.二是在农业生产上采取"迂回过渡"策略,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列宁的探索留下了宝贵启示:"跨越"需要以把握"世界历史"趋势为前提;"跨越"不是要从经济上全面"拒斥"资本主义;既"占有"又"避免"是跨越的基本原则;"跨越"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罗贤娇  王瑜 《创新》2021,15(6):1-11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研究俄国等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时,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这一理论设想付诸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实践探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跨越资本主义不可能一步到位.首先是通过革命跨越作为社会"制度"即上层建筑层面的资本主义;其次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层面跨越资本主义;最后是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资本主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限制,以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从而实现全面跨越.二是在农业生产上采取"迂回过渡"策略,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列宁的探索留下了宝贵启示:"跨越"需要以把握"世界历史"趋势为前提;"跨越"不是要从经济上全面"拒斥"资本主义;既"占有"又"避免"是跨越的基本原则;"跨越"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读《马克思的哲学历程》张正明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曾一度把理论界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社会历史演进过程的研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理论。这就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马克思晚年的"跳越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6.
跨越“卡夫丁峡谷”与中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形态的大转变看,中国道路是指它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大国,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和解放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压迫、颠覆和控制,两者的对立是贯穿中国道路的根本矛盾.考察中国道路问题使用的尺度是“世界历史时代”的时空参照系,要认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过程与具体历史过程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尽管马克思设想的俄国可能在19世纪下半叶整体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条件没有最终形成,但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和时代中心地缘位置的转换不啻为唯物史观时代发展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如何向西方学习、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便迂回地跨越“卡夫丁峡谷”,这是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大主题.被动式的学习和主动式的自组织,两者的周期性复合酿成迂回跨越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张春姣 《学术交流》2003,45(2):10-14
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基本特征的揭示过程中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思想。认为社会历史发展道路 ,既是统一的 ,又是多样的 ,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不仅指出了俄国革命道路 ,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关于社会历史进程问题和社会历史尺度问题 ,马克思亦做了辩证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最有生命活力的学说 ,其根源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求实创新的革命风格。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史 ,其中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极富理论创新精神 ,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回顾这一段历史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基本精神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念和科学态度 ,指导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地推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9.
朱文婷  陈锡喜 《创新》2014,(1):50-55
机遇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有利时期"。由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故而,机遇作为发展的偶然性表征,其整体趋势将受到历史必然规律的制约。马克思重视对机遇概念的思考,在其论著中不断修正个人认知,最终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机遇思想;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环境中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的战略尝试,则是马克思机遇理论在中国的延伸。  相似文献   

10.
孙曰瑶 《学术交流》2001,1(2):62-66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的渐进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俄国社会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时,存在两个时期的认识,早期的观点是基本肯定、重在条件,而在晚期的观点则是基本否定、仍有可能.比较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与邓小平的飞跃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历程的深刻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经济研究为内核心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一生研究活动的主线.马克思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开始,中间经过<资本论>对哲学的升华,一直到晚年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从而完成了划时代的东方社会理论为止,一直在哲学战线上纵横驰骋.这是马克思崭新的哲学思想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他用哲学武器认识历史、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涵盖整个世界的过程.<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历程的一个新的制高点,但它还不是马克思一生哲学思想的顶峰.马克思晚年最重要的题目就是如何把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贯彻到底,探索东方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中的多样化道路问题.<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是开放的,但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后完成.马克思一再说明,不能用西欧的模式来裁剪东方和世界的历史,<资本论>丝毫无意论证全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不问具体情况统统都要纳入资本主义轨道.马克思的这一澄清,为东方国家跳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扫除了思想障碍,提供了理论前提.马克思晚年放缓了<资本论>的写作,其目的也就是为了给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提供史学前提.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宣布新哲学关注现实,注重改变世界,二是它申明自己的实践特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唯物主义学说将从前旧唯物主义内蕴的社会主义和革命原则一下子解放出来,焕发出极大的革命活力.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后,一直是关注现实,以革命为准绳的.马克思以革命为坐标,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实现了理论上的巨大飞跃.哲学研究一直和经济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马克思的哲学传统,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色.经济学一方面是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底蕴,二者存在着共同的内容和范畴,另一方面,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和突破是马克思哲学发展的重要机缘和途径.哲学和经济学的联盟,首先体现在:第一,对经济学的研究为马克思创立和发展辩证法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第二,经济学为马克思哲学提供了实践领域.第三,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它们的许多范畴和概念是共同的.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哲学与经济学的发展总是互为前提,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不仅通过对东方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东方国家由来已久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且借助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考察,确立了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历史现,提出了多角度地考察历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无论怎样理解马克思有关“卡夫丁峡谷”的论述,都不应否认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应掌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片言只语。由于基本历史前提不同,不能用所谓的两条衡量标准来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更不能以所谓“还没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来解释我党的现阶段政策。  相似文献   

13.
黄秋生 《创新》2009,3(1):27-30
通过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潜心研究,马克思借用“卡夫丁峡谷”这一古罗马时代的典故,提出了他晚年的天才设想:俄国等东方国家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和巨大成就,可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跨越“峡谷”内外条件均已具备的情况下,进一步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使马克思晚年设想从纯理论和俄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马克思的具体语境中转入中国现实,实现了设想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张爽 《学习与探索》2006,3(5):14-16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马克思在回答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关于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时提出的。这个设想与马克思对欧洲革命道路的设计师完全不同。当马克思把自己的视线和理论研究重点放在欧洲历史视阈中时,他指出欧洲历史形态的更迭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而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结束,真正的人类历史开始。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欧洲各国正在经历着的社会形态,所以,摆在欧洲人民面前的革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王玲 《学术交流》2001,34(4):6-9
马克思第二种设想的核心思想是俄国和东方各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缩短落后国家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种设想,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系列观点,而且在实践上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华民族“走俄国人的路”,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社会主义又开始了它自身改革的历程,“走自己的路”,在向世界的全面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本文拟就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两位巨人——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作一哲学的审视和反思,以深化我们对唯物史观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进行了新的考察和审视,认为东方社会的土地公有制或国有制、农村公社的占有制和政治关系上的专制制度并不矛盾,三者相辅相成,而土地公有制构成了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东方的国家起源于组织社会公共工程的需要;东方社会停滞性的直接原因是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根本原因是其不同的共同体之间缺乏“外部交换”,国家组织公共工程和农村公社的孤立性形成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从两个方面促使东方社会处于停滞状态;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正确把握较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这种方法本身体现着历史尺度和伦理原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核之一。其理论特色之一是对当令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基于此,他得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判断。其理论特色之二是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为中国社会制度跳越卡夫丁峡谷后在生产力上赶超发达国家找到了改革开放之路。其理论特色之三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提出了开办经济特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以哈尔滨冬季部分空气污染为例,引出现代化的问题所在,并寻求现代性局限的根源,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的相关理念,从而证实了根除环境问题,另一种途径是可能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现代性的负面影响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提出"五位一体",这与建设性后现代的理念不谋而合,建设性后现代的思维模式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积能量,中国的发展呼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国必将跨越现代化的"卡夫丁峡谷"而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在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过程中,必须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跨越的“卡夫丁峡谷”。过好这一关,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减员必须增效,也即除了由于富余人员下岗所减少的人工成本之外,还要形成一种增效机制;二是必须使下岗或减员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