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社会“微治理”在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上,实现了价值理念和技术性两大层面的创新。“微治理”在价值理念层面上,以社会矛盾预防为主的理念变革为主线,实现了从传统的运动式宏观治理向基层微观治理、从传统的粗放式治理向精细化和精准化治理、从矛盾事后处置向矛盾事前防范、从矛盾治理中“见数字不见人”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四大理念的转变。“微治理”在技术性层面的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党的领导向基层神经末梢延伸是贯穿社会矛盾“微治理”的红线;搭建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微平台”;以网格化平台为抓手,实现社会矛盾治理的早发现和快化解;提升基层群众“微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微技术”实现对社会矛盾识别的预警;把社会矛盾“微治理”与社会治理大范畴有机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2.
宋志坚 《领导文萃》2009,(21):15-20
从“官本位”到“民本位”,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这一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革除从思想观念到制度安排上的种种制约因素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出现了社会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胡锦涛同志指出:“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建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举措     
《领导文萃》2011,(13):140-140
内蒙古:万名干部下基层内蒙古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变“管理群众”为“服务群众”,“见不着干部”为“干部主动上门”,“化解社会矛盾”为“预防矛盾纠纷”,半年内全区信访系统社会矛盾化解率整体突破81.5%。(《领导决策信息》)北京: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2011年起,北京市每年将从市级机关选派500名年轻干部到基层单位锻炼。  相似文献   

5.
制度的设计与运行需要相应的管理机构作保障,而机构的管理水平则对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政府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是其应尽职责这一基本理念出发,客观分析了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调必须对目前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建立"双向系统性"的社会救助新型管理模式,提高我国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水平,推动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信访四题     
随着转型期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人民群众通过信访途径反映困难和问题,寻求救济的情况越来越多,期中有不少是“群体访”和“越级访”,这不仅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利。也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压力.还给信访制度本身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2,(6):14-14
河南省三门峡市立足于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实行信访代理、流动调解、社会矛盾化解专项资金、信访稳定突出问题周会审制度,使大量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全市2011年赴京涉法涉诉“非访”保持“零登记”。  相似文献   

8.
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救济制度,对缓解社会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社会矛盾产生和积累,导致“信访洪峰”在近十年里接连出现,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基层政府是“信访洪峰”冲击的最前沿,所以,做好基层政府的信访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是从北仑这一基层政府的信访问题出发,研究了其当前的形势,分析了信访问题的诸多成因,并对当前环境下改善提高信访工作推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彭春燕 《经营管理者》2013,(25):155-15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这阻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科塞冲突论思想的一系列观点论述了社会冲突的根源、类型及其功能,尤其是关于正功能和安全阀制度的论述对我国处理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科塞的冲突论主要思想作一简要论析,以期更进一步地认识其思想。  相似文献   

10.
谢泳 《领导文萃》2007,(5):35-3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贫富差异、阶层歧视以及官民冲突等等。这都是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符合事实的判断。因为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价值和思想文化多元时代.尊重差异和容忍“异端”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否则,从政府管理方面说,可能会把小事“办”成大事.把本来行政成本极低的事,变成管理成本极高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矛盾凸显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涉及到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从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情民意调查机制、矛盾化解政府治理机制,完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探析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制度是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节收入分配、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美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提出适合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许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在我国。从孔夫子的“大同”与“小康”之说,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再到康有为的“大同”方案、孙中山的“世界大同”;在外国。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新和谐社会”,再到法国无产者的“巴黎公社”。直至马克思设想的自由“联合体”。这一切都蕴涵着人类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与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4.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纯粹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共存;从“权力本位”的法律到“权利本位”的法律;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所有这些重要领域的变化映射了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在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结构调整必然伴随而来。而制度结构在从旧的均衡走向新的均衡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种种冲突。比如,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转化快,相应的行政、法律等制度变革速度也快,因此在转型中取得了优势。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受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影响最深,行政法律制度也相对僵化。尤其是行政机关的“长官意志”、“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权力滥用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实践,也正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要真正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经济发展状况,必须尽快弥补社会公正的缺失,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6.
蔡劲松 《决策与信息》2005,(5):64-64,68
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共识。这就要求在现代中国巨变的过程中,在社会矛盾日益冲突。社会日益分化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要出现一个大的转折,形成社会妥协,达成社会共识。实现和谐发展和共同富裕。因为没有市场经济。中国不能经济繁荣。没有社会和谐,中国不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朱宏 《管理科学文摘》2011,(20):129-130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一个发展上的重要机遇。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医疗、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一切出现在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也必然集中反映到企业里面来,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和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开展。怎样从思想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已成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必然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王爱红 《决策探索》2011,(14):42-4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各种社会主体日趋多样化,各种权力利益相互交叉碰撞,各种矛盾日益凸显,而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救济途径不够完善,法律和社会规范制度客观上相对滞后于社会实践,这就使得问题层出不穷,矛盾日趋增多。旧的矛盾没有及时解决,新的矛盾又接连出现。而由于我们对这些问题化解得不及时、不到位,导致群众自己到处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新农保”),启动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实施效果来看,“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仍存在诸如政策缺乏刚性法律规定、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大、保障水平低、地方财政负担较重等问题。为了进步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应加快立法步伐、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基金保值增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