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百年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对此,他们可分为人生道路的追索者、民族传统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化人格的体现者和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四个群落。结合具体影片予以阐释,这既是对百年中国电影知识分子形象画廊的一次纵向检视,也是对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所做的横向剖析。 相似文献
2.
苏联电影文学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在人们的影坛记忆里,苏联电影的辉煌和贡献却是抹不去的一页。本文通过对苏联电影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和浓郁的文化性的分析,探讨了苏联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联系以及对中国电影风格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目前新媒介影响下的多媒体影像现状与发展方向,寻找视频影像、新媒体与传统电影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多媒体影像的表现手法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寻找出在传统电影艺术影响下的通过新技术、新媒介展现的新兴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的电影文本谱系,显现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倚重。张艺谋电影的文学化想象,从相反相成的双重视域内展开:一方面,当代小说在内涵、风格和文化品格上为张艺谋电影创作奠定了根基;另一方面,影像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的张艺谋,又以视听造型和大众文化范式为基准对文学原著实施了种种叛逆化话语转换。于张艺谋而言,以文学作为银幕奇观建构的支点业已成为固化的创作模式。张艺谋新世纪执导的系列商业武侠巨制,其得失与毁誉,同样寓示着文学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创作者难以驱遣的"蛊惑"。 相似文献
5.
文学性与当下中国电影的竞争力——以北美电影市场为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在经历1990年代(以国际电影节获奖为标志)与新世纪初期(以古装武侠片全球流行为标志)的两个鼎盛阶段后,2006年以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文学性是当下内容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在资金、技术等硬实力方面难以与好莱坞电影竞争的情况下唯一能倚重的软实力。新世纪大片模式形成以来,中国电影张扬影像意识到了极致,缺乏好故事、不会讲故事的缺陷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短板,此时,重提电影的文学性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古都,每个时代都在这座城市留下片片印迹,而这些与银幕上光影构建的北京相互映对,成为另一种历史,供我们阅读与思考。本文选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分析,在影像的记忆与想象中透视城市化进程中北京的变迁,梳理变革转型中城市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两极交汇的张力——论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叙事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六代电影在叙事风格上呈现为诗意而又残酷、纪实而又魔幻、客观而又热情的两极交汇,这种撕裂感和矛盾性根源于第六代电影人自身文化定位的两难,也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紧张和选择的艰难。 相似文献
8.
电影的审美文化分析就是要探询电影与人的生存的关联,对人的理想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回应。这种关联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探讨社会因素对电影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寻觅电影在社会中是如何贯彻和实现审美原则的,或者说是如何成为审美文化现象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电影进行了审美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再谈<红高粱>已经是一种怀旧,但面对当前令人眼花缭乱却精神萎靡的中国电影,怀旧也许可以重新发现我们渴望却失落了的东西.本文将通过反思电影<红高粱>所经历的"东方主义"理论批评,探讨电影语言所张扬的中国文化精神,梳理传统文化与东方主义这两者在中国电影中纠缠不清的关系,并提出在文化的全球商品化时期,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当代电影与中国美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丹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135-143
中国美学对中国当代电影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美学除“古典”概念外 ,也理应包括近现代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电影中 ,中国传统美学不应是一个被取缔的对象 ,即使是批判传统中的隋性 ,也是为了光大和发展传统。作为舶来品 ,尽管电影中的游戏、娱乐性等使中国电影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但电影中的中国伦理和民俗性审美又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在不可回避的“后现代”中 ,意象或意境论对中国当代电影保持民族的自主性仍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可硬性追求所谓“中国化” ,或为表现意境而生造“意境” ,关键是怎样将高科技、现代性同中国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才是中国当代电影所要解决的难点 ,也是我们摆脱后殖民语境中看人脸色行事的一个根本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西部电影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历史感、文化感和较为深刻的人生意旨与生活哲理,其影片中物象的表意功不可没。生理象征类物象使西部电影在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之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询,也因此影片在人性深度和潜意识领域中总有着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和前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影戏起源、形成的问题上,不少学者都持"一源论",即认为影戏是发源于"一地",是由某一种艺术形式发展演变而来的。事实上,通过考察中国影戏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影响影戏形成的艺术源头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很多种艺术形式,是多种艺术形式"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发源地也不只"一点",而有多个地方。 相似文献
13.
竹是别离文学中的植物意象之一。竹意象负载着离别、无心与无情等象征意义,最终形成湘妃竹与临窗竹等特定意象,成为别离文学中的常见意象。竹意象以株体的分散远离(散生竹)、箨叶的离披掉落、竹竿的空虚无心、竹叶的四季一色以及竹使符的分与合等为特征,进而成为寄托别情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都市电影中,都市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过一些明显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都市电影中,都市仅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存在,并没有成为影响影片叙事进程的力量;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影片中,都市成为影片重要的叙事动力,它在较深层面上影响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入新世纪,都市本身则成了影片最重要的表现对象。这是由于中国都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都市和都市性的不同想象。 相似文献
15.
16.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心,而电影又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试图建立一个以电影作品为核心,以软实力体系和硬实力体系为内在因素,以政治经济总态势为外在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希望这个开放而又动态的生态系统为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强化,乃至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颠覆与建构1990年代以来英文学界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本文试图对20 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这些女性群体包括:新女性传统女性、才女、家庭妇女职业妇女、贞妇烈女、妓女、农村妇女、女勇士、女尼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