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颖 《阅江学刊》2011,3(4):127-131
墓地松柏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松柏由贵族专用墓木到民间普及的坟头树,见证了我国封建等级观念的时代变迁。墓地松柏意象中寄托着先民渴慕长生、祖灵尊崇和土地崇拜的意识,是研究古代思想观念、民俗形态的切入点之一。基地松柏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抒情意象,在祭祀、追悼、怀古等文学中往往被借以表达生死之叹、怀亲吊友、历史思索等复杂的情感,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2.
张荣东 《阅江学刊》2010,(1):138-142
屈原是菊花象征意义的开创者,陶渊明是菊花象征意义的奠基者。菊花这一花卉意象因为陶渊明而具有了隐逸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原型之一。菊花因与陶渊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断地被赋予文化内涵,从而上升为人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鹤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历代文人常以鹤为喻,以象征君子与隐士,比附夫妻情笃、父慈子孝以及朋友情深,代表志士的宏大志向与人格追求,使之一成为一种道德伦常的载体,一种积淀民族思维与心理的文化符号.鹤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相沿承袭,并不断演绎与拓展,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星空中组成了一个多彩纷呈的鹤意象群.  相似文献   

4.
动物意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历了从图腾符号向一般符号的衍变,各种文化形式中,都能觅得动物意象的踪迹。在《庄子》中,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是当时生态文化、生存文化、文化自身之发展及《庄子》自身文本创作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存在的具体价值而言,动物意象在《庄子》中承担了说理的工具、情感的媒介、象征的载体等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高天成 《唐都学刊》2004,20(3):10-12
唐代大雁塔是文人士子心目中的圣地,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杨炼、韩东借大雁塔来消解和颠覆诗歌的文化历史内涵,具有鲜明的反叛色彩,而后的于坚却对大雁塔顶礼膜拜,从反叛走向回归,使大雁塔成为一种隐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6.
任灵华 《社科纵横》2008,23(3):110-111
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意象"一方面具有无限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幅度,审美意义具右多层次性;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扬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11,27(2):39-43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源流,在当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又具有了新的理论起点与涵义。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同时又是其在当代我国改革实践中的发展与创新。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实践价值指向便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伦理意蕴的观照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8.
丹顶鹤的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鹤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体育等多个文化领域,创造了灿烂的鹤文化。丹顶鹤高雅、俊秀的形态构成了其独特的外在美。在33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鹤文化大体经历了三个演变过程,即由自然物到人格化的演变;由人格化向神化的演变;由神化到科学的演变。丹顶鹤的文化现象不仅渗透到了众多的文化领域,而且涵盖了华夏各类人群,丹顶鹤成为人们吉祥幸福、健康长寿、爱情忠贞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正>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应用渠道,如装饰家居,作为礼品赠送亲友,作为商业宣传媒介等,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程杰 《阅江学刊》2014,(1):111-128
我国是一个花卉文化极其繁荣灿烂的国度,无论是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极为丰富繁盛。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认识水平着眼,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间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我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广泛的历史基础。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给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对花卉园艺生产促进良多。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构成了花卉文化创造的主力,无论是外延的拓展,还是内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们的奉献,也主要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对花卉观赏的影响从来都是正面、积极的,历史上从未出现其他民族那种基于特定教义对花卉使用的严格限制,西方中世纪普遍禁止那样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花卉文化的民族风格。我国观赏花卉以我国原产的木本和经济应用品种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名花、名树体系。我国人民比较重视自然生长、园艺种植的植物生姿,特别欣赏植物的生机天趣,西方社会那种花环、花冠等采结献赠为礼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多见。在花卉象征上,我国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了“比德”、“写意”传统,即通过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体现了我国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与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义颇有异致。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系统“花语”。  相似文献   

11.
罗祎楠 《社会》2019,39(1):98-128
本文尝试从思想史视角反思质性研究方法,以揭示被结构视角遮蔽的研究过程,从而探讨一种直面内心的反思性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思想史视角强调回到文本去阐释书写者赋予研究方法以意涵的思想过程。本文以“推论”“充分必要性”与“意义”等三种方法论立场中的方法意涵构建过程为例展现这样的思想过程:方法论如何引导了对特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当方法论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时,书写者如何在原有方法论立场中发展对质性方法新的理解以捍卫方法论的合理性;书写者如何在强调与其他立场的区分中发展对方法的理解。本文由此揭示了看似相同的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意涵和实践差异。一种围绕“意涵”展开的方法知识系统将有可能被建立起来。思想史视角为反思性的质性方法知识构建提供了可以付诸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谪仙"成为李白的社会角色既是当时所形成的"谪仙"形象与李白客观条件相契合的结果,更是李白主动投入其中并积极扮演的结果."谪仙"角色为建功立业的仕途雄心提供了合理化、使命化,长安三年和其后的二十余年李自在扮演"谪仙"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实现仕途雄心的机会,成为影响他命运的主要因素,也使得李白这一个体在当时和后世成为一个极具文化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当年 ,几十万个知识青年下乡到北大荒 ,艰苦奋斗的经历和龙江文化的开放性造就了他们特有的文化性格。他们在北大荒度过了用热血和汗水写下的青春年华 ,在那里既有他们对神圣的解构 ,又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知青文化已成为龙江文化的重要内容。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 2 1世纪的一个明显趋势 ,因而必须重视知青文化建设 ,形成黑龙江发展的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李彦宏 《唐都学刊》2002,18(3):94-97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文化史上讨论颇多的基本文化问题之一。矛盾论者割裂了二者关系 ,提出言不尽意、辞不达意的矛盾论题。如果从本体意义上揭示语言与意义的同一性 ,那么就语言存在方式而论 ,语言走向意义不仅可能 ,而且必然  相似文献   

15.
创造有世界意义的哲学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必要条件。哲学为人类提供生存的意义;哲学的文化传统影响科学的发展;哲学是推进社会平等的力量。当代中国从事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实践,也应该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贺苗 《学术交流》2007,(1):29-31
俄耳浦斯和那喀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为人们所熟知的英雄人物,马尔库塞在其著作《爱欲与文明》第八章中重点谈论了这两个神话形象,并赋予他们以新的文化寓意和美学内涵。在马尔库塞看来,俄耳浦斯和那喀索斯是伟大的拒绝者,是爱欲完满实现的原型,他们身上体现着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是马尔库塞以爱欲和感性的解为主要内涵的非压抑性生存方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舒芳 《学术交流》2003,(6):143-147
美的实质就是“德” ,亦即理义 ,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士人对兰的欣赏。与兰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的是士人那敏感而柔韧的灵魂 ,无论是自况、比德 ,还是把兰当成象征物、代言人 ,多少都显示出士人在逆境中的狡黠与幽默。诗人之兰已非自然状态下的一叶一花 ,而是诗人经过提炼加工后艺术地再现 ,带有较强烈的主观成分 ,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8.
付梅 《阅江学刊》2011,3(6):91-99
洛阳自古即为牡丹之乡,至今仍是最为重要的牡丹风景名胜。自大唐牡丹兴起之初.洛阳已与牡丹结下不解之缘。到了北宋,洛阳牡丹更是盛极一时,无论种植规模、盛况持续时间还是社会影响都是其他牡丹景点不可比拟的,于是出现了“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作为一个牡丹观赏名胜,洛阳牡丹的形成有着区位优势与历史际遇相互激发的深广因缘,代表了我国古代牡丹观赏的最高境界。在宋代,洛阳牡丹已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是一个在文学中有着深远影响的审美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