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突发事件与首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阐述了首都北京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形态特点 ,在剖析北京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现状、问题与根源的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北京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尽快建立首都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容易滋生和集中的地方,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各地政府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方面取得较大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构成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基本要件。应急避难场所提供了灾害后,城市开展救援和城市居民进行自救的一个基本场所,因此,应急避难场所在当下城市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显得意义十分重大。文章以广州为例,结合广州特大城市的基本特征,探讨大城市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特定案例的实践状况开探求大城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资借鉴的普遍性经验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处于发展的初期,还存在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相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的角色特点有关。这就使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这种类型服务中心的不同主体的联动策略做出更精细考量,减少不同主体间的交易成本,以更有效体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建设新能源城市是近年来国内外应对能源安全及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建设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城市,就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持。我国新能源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炒概念"等多个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标准等基础理论的支持。加强新能源城市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新能源城市理论体系的路径与方法,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8.
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新思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经济区域.在本世纪初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这一区域的竞争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区内能否实现有效的联动发展.为此,实事求是地评估长三角联动的进程,深入细致地分析长三角联动的机理,积极大胆地探索长三角联动的思路,审时度势地提出长三角联动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中的社会资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害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在近期的灾害研究中,研究者开始引入"社会资本"这一社会结构性资源的概念,分析社会资本在灾害中的角色和作用.本文对相关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的综述表明,微观层面上的社会资本(个人通过社会网络可获得的资源)可帮助受灾者获取有关灾害的信息,得到救援、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等实质性资源;而表现为公众自愿组成的公民组织、人际信任以及合作与利他的社会规范的宏观社会资本则可以促使受灾社区及居民的团结合作,更积极地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来.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构建公共危机社会应急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公共危机和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世界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应急机制,已成为当今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管理职能。公共部门作为公共危机的责任承担者,在面临危机的紧急状态下必须依托公共危机社会应急机制这个组织载体的功能,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还要通过建立规范的应急管理操作模式、应急机制网络体系以及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对人类的危害,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应对是一个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经历的从单灾种灾害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到现代城市突发事件综合应对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并探讨在未来以防范和控制不确定性公共风险为目标的城市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的社会参与、风险评估、公共沟通和法制保障等前瞻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船舶溢油应急反应资金保障制度的缺失,直接影响到船舶溢油应急反应工作的开展和溢油应急反应能力的提高。本文在构建船舶溢油应急反应资金保障制度设想的同时,包括资金的来源、适用范围、资金的管理、申请及支付程序等,也考虑了船舶溢油应急反应专项基金与船舶油污责任强制保证制度、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等制度的衔接。 相似文献
13.
Cheryl Regehr PhD Albert R. Roberts PhD Ted Bober MSW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2013,39(3):5-1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ir role in ameliorating the impact of disaster and have begun to develop models for systematizing interventions. As many have noted, however, these models are largely based on clinical wisdom due to the dearth of empirical data on disaster and it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one model of disaster intervention, the Triple ABCD Model, and provides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determining possible hazards and risks to both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Key factors considered are intentionality, predictability, time frame, degree of threat, location, extent of disruption and destruction, and timeli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outside resource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include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both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factors in assessing risk and resilience; the need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to exercise both clinical and community building skills when responding to disast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that include emergency planning and response with a focus on supporting the public at both an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level. 相似文献
14.
把南宁市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是南宁市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通过对南宁市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借鉴吸收国内发达城市的经验,提出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思路:首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整个南宁市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推进南宁市贸易、金融的国际化;最后,需要强化国际化意识,明确南宁市国际化的运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政治制度创新,建立有效运行的政治体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效运行的政治体制应包括先进的思想观念;权力的协调、制约、监督机制和行为的激励机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等。 相似文献
16.
人本目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它明确了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主要推动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但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经济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自然灾害如何在短期内影响公众的政治信任,其作用机制如何?本文使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后收集的调查数据,试图通过自然实验设计来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上,外生的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在结构上,地震对公众政治信任的边际增长效应呈现差序性特征,即对区县政府政治信任的正向作用最强,而对中央政府政治信任的强化作用最弱。在此过程中,国家主导的媒体宣传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即公众接收官方媒体信息的频率越高,其政治信任在短时间内提升的幅度越大。研究表明,灾后短期内的政府动员与鼓舞性的媒体议程设置是提升公众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从长远来看,切实加强政府的长效治理能力建设始终是巩固政治合法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Chen Zh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3,34(4):120-132
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处于建构城市意义、城市秩序的关键期。城市是一个空间有机 体,是人类文明要素的空间化有机聚集;城市意义是城市有机体的伦理纽带,一个没 有意义归属的城市将充满风险、冲突频发。在建构城市物质形态的同时,使城市整合 为一个有秩序的意义共同体,是实现城市可持续繁荣的内在要求。重构城市空间,从 城市物性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整合性与互动性出发,建构合理的“空间—伦 理生态”,是建构城市秩序的重要现实路径;以社区、社会组织等为载体,合理推进 以意义为纽带的集体行动,是建构城市秩序的重要伦理选择。 关键词: 城市本性?城市意义?城市秩序?空间生产?城市正义 Rapidly urbanizing China is at a critical perio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meaning and order. The city as an organic compound of space represent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in space of the elements of civilization, while its meaning provides the ethical ties that link these elements to form an organic whole. A city without a locus of meaning will be buffeted by risks and confrontations.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urban prosperity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as an ordered community of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as its physical forms take shape. An important practical path to achieving this aim is restructuring city space in a rational “spatial‐ethical ecology” based on integrity and interaction of physic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urban space, by means of collective action knitted together by meaning and carried out by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政府作为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应着力解决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深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