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6):121-124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文本移植选择活动,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能否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本文从译者适应选择和翻译生态和谐视角出发,以当下汉语文化典籍外译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可持续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系统,一方面有助于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在域外顺利"落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对外传播助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与笔译相比,口译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久经沙场的口译员由于原语和译语在表达及文化上存在着差异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全部在极短的时间内用流畅的语言转换成对等的译语。本文以张建威先生翻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1996年第8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致辞为例,利用可接受理论分析口译译文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7):112-115
中医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民族性、完整性以及中医典籍言简意丰的语言风格使其英译之路困难重重。而中医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和日益提升的国际认可度见证了大量中医典籍英译本的问世。本文以目的论的"文内连贯"为审视视角,以语篇的衔接性和语言形式的可接受度为切入点,对《黄帝内经.素问》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照分析,旨在探讨"文内连贯"对中医典籍英译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5.
张林杰 《学习与探索》2007,12(5):181-184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8):140-143
久远的成书年代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使《黄帝内经·素问》及其英译本在中医对外推介的进程中备受关注和争议。译文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而受众是决定译文目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译者在中医典籍英译中要将信息性维持在合理程度,以保证预期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进而顺利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以新文化运动为界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打成两截,在翻译领域也把继承了苏曼殊等人的清末译诗范式的旧体译诗归为近代的产物而予以轻忽。故而它们不单在现代外诗汉译史中鲜见讨论,在文献整理时罕有罗列,甚至在后出选本译序中也很少得到回顾。本文尝试在新旧诗体论争的语境中,考察旧体译诗在"五四"以后的存在空间、形态及原因,探讨它们在传达西方诗"义旨"与"风格"上取得的效果,并重新认识它们在现代西诗汉译史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向世界准确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高等教育担负着以人力资本为导向,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中译外翻译人才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对中译外人力资本的培养工作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了当前中译外人才严重匮乏与队伍的"断层"状况,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在文化上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影响了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基于此,应加强中译外人力资本培养,建立良好的中译外生态环境,为使中国文化更大规模地走出去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献所见变文与变相之关系[俄]孟列夫文杨富学译众所周知,所谓的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与后来的文学,如戏曲、小说、口头文学等都有着很密切的直接地或间接联系。这些变文的写本初次发现于1900年,随后有不少的研究著作相继发表,逐步证明了...  相似文献   

11.
在古希腊,尤其是在古雅典中寻找现代民主的根源已是习以为常.当然,雅典的直接民主与现代的代议制民主之间的差别是要考虑的.同样,对于雅典男性的自由公民--且不论奴隶、外乡人和女人--民主参与国家事务的限制也是要关注的.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美国学者约翰·梅杰领衔翻译出版了国外第一个英语全译本The Huainanzi;同年,中国学者翟江月携手牟爱鹏也合译出版了国内第一个英语全译本Huai Nan Zi。两译本之差距在于各自副文本层面的诸多不同。由此推之,国内策划出版典籍译本确需采他者所长,尽可能地提供种类较为齐全、内容较为适当、篇幅较为适度的副文本,从而为预期读者构建阅读中国典籍所缺少但也是必须具备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有效提升译介效果,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系统结构的进化和人文因素的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哲学着重的是由信息的集散形成的社会系统的权力结构 ,它按 O→A→ M→ W这个公式进化。只有在 M型和 W型结构的社会系统内人文因素才能增长和表现出来 ,其典型就是古典时期的雅典、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现代民主国家和未来的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14.
何欢欢 《南亚研究》2013,(4):145-157
“原人”思想是吠檀多派直接继承吠陀、奥义书学说的最佳体现之一,但由于留存文献极少,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翻译并解读梵本《中观心论》第八《入抉择吠檀多之真实品》及其藏译古注《思择焰》中有关原人思想的集中论述,分析了早期吠檀多派有关原人的定义、特性以及意义等,同时考察了早期吠檀多派原人思想的文献依据与学说渊源,借以提供研究早期吠檀多哲学的新资料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是孕育、生成、发展海洋文化的物质基础;海洋文化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源;海洋文化产业有待精心打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又好又快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强有力的支撑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视为现代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佛教典籍的翻译绵延近千年,其间译人以百计①,译经15000卷以上②。然最著名者当推三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真谛,西印度人,梁武帝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来华,旋遇侯景之乱,“棲遑靡托,飘寄投委,无心寄宁,”几次束装西归不成,晚年在广州厌世欲自杀,真谛是诸多来华外国译人中命运最惨的。玄奘不顾政府禁令,捐身西行求法,一路“积雪晨风,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拔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唐太宗御制“三藏圣教序”生动地描述了玄奘旅途的艰难,比起真谛和玄奘,鸠摩罗什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更富于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7.
江户时代的日本文艺典籍《翰墨城》收载的一片"古笔切",乃初唐文学家王勃佚文《诗序切》。历来将这片"古笔切"称之为《诗序切》,盖缘于正仓院传存的王勃佚文名为"诗序残卷"。但是本文认为,这片题为《诗序切》的作品并不是诗序,而是为哀悼死者撰写的墓志铭或神道碑中铭文的一部分。文中的主人公,很可能是一位因违背皇命而死去(或被处死)的境遇悲惨的人物。此文换韵处夹注"其一"的分章字样,这种体裁始见于北魏的碑文,它的普遍化是在王勃所生活的初唐时期,因此这片"古笔切"传为王勃的作品,并不是没有根据的。由此可见,日本传存的大量珍贵的汉文典籍资料,尚有待于各领域专家的整理与解明。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不少学者感叹,中国的当代文论如果离开了外国文论的思想资源,几乎会陷入失语症的窘境,故而有必要考虑中国文论的外译问题.中国文论的外译以及中国文论之走向世界,目前能够提上议事日程的主要是已经非常成熟、称得上博大精深的古代文论;而古代文论的外译并不能代替当代中国文论本身的创新,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现象、文学批评现象和文学理论问题,因此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论.具体说来,每个时代文论的创新或贡献主要在于是否能提出自己原创性的关键概念、关键命题以及建立在这些概念、命题之上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入中论颂 (印 )月称论师著 法尊法师译台北方广文化事业公司 1 994释量论颂 (印 )法称论师著 法尊法师译台北方广文化事业公司 1 994现证庄严论颂 (印 )弥勒菩萨著 能海上师译台北方广文化事业公司 1 994印度佛学研究吴汝钧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 994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吴汝钧著台北文津出版社 1 994奥秘的出理学 :性、爱 梦、静心和祈祷 (印 )奥修著 郭宝莲译台北探索文化事业公司 1 995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冉云华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 995印度佛教的探讨林崇安著台北慧炬出版社 1 995印度哲学史杨惠南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 995印度思…  相似文献   

20.
马玉梅  刘静静 《社科纵横》2011,(10):170-171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图式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等领域。本文以邓球柏所采用的《论语》版本中“仁”的英译为蓝本,尝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利用图式理论来分析对比《论语》两个英译本中“仁”的翻译,探讨图式理论对于中国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进而提升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