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孟克  孙婷 《阅江学刊》2012,(6):59-64
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发挥大学的文化创新职能。大学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是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是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进程中,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包括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将文化传承创新拓展为大学的第四职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3):163-168
本文从甘肃兰州的部分大学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对大学文化和大学文化的载体论述为基础,对当前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尤其是新校区大学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文化载体建设的新思路。并把大学文化分为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和行为层面的文化四个部分,逐一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论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大学文化载体建设对策措施,即从物质文化入手,建设能承载一流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从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角度,挖掘和凝练能代表自己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依据新形势、新要求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引领,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3.
潘静  张春平 《社科纵横》2015,(1):161-165
中国百年大学的文化研究正备受重视,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共同体,中国百年大学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面临相同的文化困境,需要寻找相近的文化出路。适应性是文化的根本属性,也是百年大学文化的建设路径。文化的适应性可以通过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四种方式来实现,并将导致矛盾共存、适应融合和优化替代三种适应性结果。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区建设的文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中科 《社科纵横》2006,21(4):147-148
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大学则不断地拓展学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校区应运而生。大学校区建设既要保留传统文化又要创新大学文化,因此大学校区的建设不能缺少文化的理念。本文着重阐述大学校区要结合区域文化和现代大学校区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学校区的文化理念。本文还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论析了大学发展中校区建设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文化、环保、时尚”的大学校区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5.
马寒 《创新》2011,5(5):124-126,128
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发展的文化土壤,是大学间相互区分的基本标识。建设和发展优秀大学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存在的主题性、结构性、组织性、建设性等难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损伤了大学文化在引领大学发展进程中的前沿地位和应有价值。以和谐理论指引大学文化建设、消弥矛盾与冲突,将是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必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法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文化已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软环境。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大学文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建设的方法性问题,它主要包括:大学文化建设现状的辨识与凝练、大学文化建设目标的确定、大学文化建设内容与任务的描述、大学文化建设途径的把握,以及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洪才 《阅江学刊》2012,4(5):24-30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本质上是一次系统的文化创新,它以现代大学精神确立为起点,以现代大学办学模式的形成为归宿。现代大学精神只能从大学文化传统中寻找。大学办学模式虽历经变化,但大学内在精神始终未变,它一直坚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原则。我国大学制度建设必须约束政府对大学的干预,引入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加以平衡,从而重新确立大学的内外部关系模式,实现大学治理。  相似文献   

8.
张发钦  林宁 《社科纵横》2009,24(2):144-146,149
大学文化与政治文明在精神内涵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大学文化不仅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还为政治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当前大学文化的庸俗化、趋同化及简单化等状况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努力培育大学精神文化、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文化、积极坚实大学物质文化,自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钱耕耘 《唐都学刊》2012,28(3):120-124
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精神,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与校园文化"两促进"机制,利用网络资源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特点突出、个性鲜明的生态环境,以便更好地把文化强国战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张换成 《社科纵横》2011,26(1):169-170,173
文化教学在我国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以来,一直是外语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从文化教学的本质着手,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目前文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高教领域,MOOCs是世界网络课程新潮流,它与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联系以及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网络课程使大学的课程教学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其追求的目标是推动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转型,新一代学习科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推动网络课程进入新阶段的两大杠杆;二是深化大规模网络课程需要破解三大难题,高校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激烈的竞争将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开发团队,网络课程的成功之道是必须实现教育创新专家的学习智慧、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专家的IT的智慧、互联网课程运营专家的准商业智慧三者之间的结合;三是多年来在网络课程教学创新中的实践探索为深化教学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大学信息化的时代使命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新的学习文化,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包括创意文化资源推动型创新模式、科技推动型创新模式、产业融合型创新模式和政府推动型创新模式。21世纪以来,数字化已经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出版正在改变传媒产业结构。从数字出版现状来看,我国的传媒文化产业类企业的创新模式略显单一,存在创新瓶颈,文化创新亟需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与文化资源的结合,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融合趋势。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四种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都具有增长效应,充分利用四种创新模式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3.
吴立保  王骥 《阅江学刊》2012,4(5):31-36
文化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中国大学模式的构建是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中摆脱依附、寻求自主发展和独立发展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文化选择的时代特征。在建设高教强国的背景下提出建构中国大学模式的命题,表明了中国大学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选择的视角思考中国大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传承近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立足中国模式,以文化包容的心态融合世界大学的共同精神,遵循世界大学发展的普适规律并形成中国大学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程 《求是学刊》2002,29(5):39-44
在 2 1世纪已经来到的时候 ,文化哲学的研究者在新的世纪应该有更新的思考和学术作为。为此作者提出文化哲学在新世纪的学术使命。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从学科的对象比较与方法比较的角度 ,阐述文化哲学的学科定义和特征 ,认为文化哲学是哲学而不是文化学 ,认为文化哲学研究是哲学的事业。文章的第二部分认为 ,文化的根本特质是“生活”。作为人类的全部生活样式系统 ,文化具有自己的自足性特色和规定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 ,哲学并不一定都是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意识形式。所以 ,哲学是文化的派生物、附着物。探讨哲学的文化属性 ,是研究哲学的真正基础工作。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和理念———的文化性质。指出哲学理念实际上是文化理念 ,哲学的抽象实际上是文化的“合象”。文化哲学应该研究文化间的哲学冲突与融会的可能性。这一迫切的崭新事业 ,首先要求建构中国文化的当代基本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提高质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核心任务;全局性与综合性: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途径选择;文化改造: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国际化;分类发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特色办学;大学章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内部治理;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2011建设高教强省:综合改革"学术研讨会关注的六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都有不同的侧重。优质与卓越应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质量要求。这是高等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优质与卓越需要着力打造文化实力,包括改变精英文化式微的社会大环境,引导大学形成学术自律的规范与传统以及营造崇尚学术的氛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