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金梅 《社科纵横》2005,20(3):134-135
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汉魏六朝、唐朝中晚期。长期以来,诗歌界之所以有“中国无情诗”这一说法,主要原因在于中西诗观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这新旧世纪更替之际,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整体的回溯与反思是很重要的,因为要将一个怎样的历史学带入21世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之丰厚遗产的整理、研究和承继的工作做得如何。这是由于21世纪中国历史学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  相似文献   

3.
佚名 《东西南北》2009,(2):26-27
有这样一些女人,谈过几次恋爱,受过几次小伤,一副阅尽世间沧桑的模样,常常说,男人,不都是这样吗?那老到的口吻,仿佛把全世纪的男人都看透一样。可是,这算是把男人当数学题吗,举一就能反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黄远生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先声,在总结辛亥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提倡新文学入手,“以浅近文艺普遍四周”,使中国人的思想与现代思潮接触,改造旧有中国思想的主张。这成为一种新的信仰,为当时许多人所信奉,与此相联系,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也启迪了文学革命的先驱陈独秀、胡适等人,身在异邦的胡适通过《甲寅》以及在美国发行的报刊等,接触到了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受其启发,文学革命思想潜滋暗长,他的20年不谈政治,专谈文化,注重形式革命,以及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倡导的旨在普及行远的白话文学正宗说等“文学革命八事”的理论基础,与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不信教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不信教吗?[法〕A.佩雷菲特从17世纪的不信教者,到18世纪的哲学家和19世纪的自由思想家,300年来欧洲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人不信教。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论证这一传统的断言,或者说传说正确与否,但不打算分析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作者认为,随着...  相似文献   

6.
当“希望工程”还在加大实施的力度 ,当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刚铸起中华民族自强的基础时 ,社会却急呼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这呼吁的背后 ,人们是否应当深思 :孩子们“负重”成长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是怎样形成的?“增负”的动力来自哪里?“增负”的内动力 ,源自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进入20世纪的中国 ,其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了。在20世纪上半叶 ,中国社会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变迁 ;在20世纪下半叶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中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加速发展的态势 ,它一方面向世界昭示东方“睡…  相似文献   

7.
史娟红 《生存》2020,(13):0196-0196
“美人”“佳人”“伊人”之类的意向常 被解读成男子爱慕追求的对象,殊不知中国古代 诗人常常借男女爱情来表达各种复杂的关系,如 果结合时代背景或生平经历来看,许多的爱情诗 其实却是政治诗。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生产力的巨大跨越、建立公有制度、将计划运用于国民经济管理、高举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旗帜,是社会主义在20世纪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四大贡献。但是,20世纪社会主义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特别是一些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者思想方法论的错误和重大的知识缺陷,导致了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人类文明主流的偏离。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光辉结晶;它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在中国大地上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而进行的一场新的深刻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追寻诗意的栖居——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比较(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诗学命题。本文分析了海德格尔提出这一命题的思想和艺术意义。诗在海德格尔那里不是文学的,而是生存的,诗是存在之歌吟。从这一意义出发,海德格尔认为诗是人类生存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诗意的,而诗是以语言的方式确立存在的。思与诗的结合是20世纪世界的最大理论收获。诗意的生存是海德格尔为人类指示的道路,这对普遍走向现代化的世界具有重要意味。  相似文献   

10.
时至今日,20世纪仅剩一年的光景,世界跨进21世纪只是一步之遥。当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我们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和姿态,用什么笔墨和内容去书写它呢?这是每个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要想在下一个世纪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程金城文学与哲学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是20世纪一个世界性的重要文化精神现象。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西方现代主义各种文艺的兴起和嬗变,无不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转向作为直接动因。中国传统文学渗透着东方哲学精神,这是...  相似文献   

12.
谈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张晋兰,于丽萍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已开始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人才的素质和规格要求。认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是“想像力、创造力、开拓精神”。那么中国21世纪的人才必备的素质与规格是什么呢?一、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现代汉语学术诞生与发育的世纪,在过去的百年间,现代中国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派别,其中,本土色彩最浓的应推以熊十力、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学——这一学派因其主张中国文化是所谓“内在超越”而可以称之为“内在超越”之路的中国哲学学派;实际上...  相似文献   

14.
应当重视20世纪中国发展学说史的研究缪青一、波澜壮阔的百年变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都不能不承认20世纪在中国5000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是变迁最为丰富、发展最为壮阔的时代。从经济发展来看,20世纪的中国呈现了从缓慢增长到经济振兴,进...  相似文献   

15.
中西跨文化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发生了急遽的变化, 人类对文化多元化的研究和探讨蓬勃发展。作者通过对中国跨文化研究50 年来历程的回顾,认为跨文化研究是促进异质文化间对话和沟通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 必将在21 世纪文化研究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世纪末的深处, 展望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的千年, 系统整理已然逝去的20世纪后半叶中国跨文化研究的成果, 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把握其跳动的脉搏,显然是面向新世纪的一项十分必要而极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中国传统哲学之困境与前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在20世纪面临内与外、知识分子层面与社会大众层面双重困境,而导致这种困境的深层原因则在于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创造力的衰竭。20世纪中国的哲学家曾从“改造”、“拯救”、“创新”三个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走出困境作出了努力,但均未成功。鉴于此,作者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未能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并对中国哲学之未来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谈政治文化对政治活动的影响贾建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这种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反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弗兰茨·博厄斯开始系统探讨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问题,他提出并创立的“...  相似文献   

18.
论19世纪中国史学变革之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史学变革趋势,主要谈的是史学分期和走向问题。探讨19世纪中国史学的分期,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与揭示19世纪中国史学变革的始末原委及其规律,也就是要展现19世纪中国史学变革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欲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构成史学变革之三个最核心的方面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不少学者都在思考两个问题:1.怎样评价20世纪?2.21世纪将是什么样子?我在这个世纪生活了整整70年,自然对20世纪有个看法,也对21世纪经济学的主题感兴趣。本文便是有感而发,希望引起更多的人来探讨以上这两大问题。这种瞻前顾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一回顾20世纪,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的特征:各国、各民族、各阶级几乎全力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此,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数以百计的局部战争,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乃至两大政治集团之间,殊死搏斗了几十年,付出了多…  相似文献   

20.
刘士林 《求是学刊》2003,30(1):83-89
2 0世纪中国文明所遭遇的巨患奇劫 ,在直接摧毁了中国旧日世家赖以寄身的社会土壤的同时也以更大的力量唤醒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而 2 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 ,无疑是在这场民族的大病痛中所孕育和化生的一颗真珠。在 2 0世纪的中国学人之诗中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礼之精神 ,直接记载下这些大师巨子们真实的心路历程 ,同时也把他们关于中国现代命运的理性思考表达出来。对于中国现代学人来说 ,如果说他们智者之识主要表现在其学术研究中 ,那么在其学人之诗中则特别容易见出他们的仁者之心 ,这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种族、政见和个人恩怨的大关怀与大悲伤。这也就是学人之诗给中国现代思想史所提供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