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六朝山水画论有重传神的说法,但是通过对六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研究,不难发现,从顾恺之开始,人物画论中"以形传神"的说法便已隐含着对写形的关注,绘画评论中对写形的论述也很多,山水诗文领域亦有"文贵形似"的形似论,这都说明六朝并未形成鲜明的形神对举、重神轻形的思维模式;形神关系尚处于争论探索阶段。该时期山水画论的写形指向确实存在,写形并非作为传神的工具,而具有与传神共存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2.
形与神是每个中国画家十分关注的极为重要的两个问题,因此古人提出"以形写神"理论,荀子提出的"形具而神生"最终确立了"形神说"的学术位置。不求形似是与追求神似相对而言的,怎样用形来传神,并且神可以从形当中解放出来、改造、甚至变形,而不受形的制约。面对当代美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相互交融,"形神说"具有了新的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离形得似”与“以形写神”(上篇)相对应,构成了中国艺术形神论中的有神论一派。对此,较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的是庄子,到唐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与充实。“离形得似”的审美内涵有三:一是反对把形似作为神似的基础,不认为形似与神似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是主张由内而外,以神写形,追求“不似似之”的变形效果。二是在艺术形象创造上强调以“真”为核心,侧重于主体内在精神的对象化。这在今天仍有其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有“以形写神”的传统,儒释道心性论、形神观和言意观为此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形写神具有五层美学蕴涵:穷形尽相与艺术家的体物工夫有关,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物象的观照;传神写照是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有赖于审美情感的介入,需要创造意识发挥作用;随物赋形是对艺术形式法则的概括,落实在艺术家展现创造力的“写”的过程中;形神两忘指向心物交融、物我不二的审美境界,有意无意之间方为传神之妙;游戏笔墨是活泼自在、任运自然的审美情趣,在禅宗思想滋养下,艺术创造成为彰显自性的方式。以形写神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蕴涵和人文价值亟待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7.
“以形写神”(出自东晋顾恺之画学)和“离形得似”(出自晚唐司空图诗学)是代表中国美学形神论两大主流的艺术命题,前者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美学形神论诞生而后者的问世昭示着中国美学形神论成熟。关于顾恺之“以形写神”说的“承前”意义,笔者已有专论,可供参阅。本文拟从“启后”角度对司空图“离形得似”说的历史影响作一审视。“离形得似”的美学形神观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无论就其历史延续性还是就其影响覆盖面而言,它都堪称传统美学形神论发展史上一重大转折标志,又可谓横越于诸多艺术门类的重要创作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武术实践还是从武术理论的角度看,“形神”在武术套路中所占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阐述了“以形写神”、“以形写形”、“写意传神”是武术套路“形神论”的三种美学特征和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9.
王蕊 《南都学坛》2003,23(3):11-12
南阳汉画像砖石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达着汉代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对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 ,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艺术创作表现上 ,以“满”传神 ,以“动”传神 ,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神写形 ,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说“形似”     
形神关系是艺术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艺术理论,往往有重神轻形的倾向,因而“形似”的价值与地位向遭贬抑。本文认为,“形似”技法的产生与有意追求是人脑精细化、观察深刻化的结果,是艺术上的进步。只有经过“神—形—神”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国的艺术才能得到升华,到达其辉煌鼎盛期。“形似”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更促使了山水诗的产生,并使中国诗歌最终能达到“无物不可写,无情不可寄”的地步。因而,“形似”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