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巴金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七十多篇,汇集在《复仇集》、《光明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一、二)、《沉落集》、《神·鬼·人)等十三个集子中。这些作品塑造的异族和本族人物形象十分丰富多彩。研究巴金早期的文学创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一时代的广阔社会生活,也有助于了解这位毕生耕耘不辍的文学大师所走过的一段道路。在前辈作家中,描写外国异族生活和人物的,巴金是最多的一位。巴金用许多篇幅来描写各国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斗争,除了因为他极为熟悉西方社会外,是他认为无论中国人或外国人“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青春、活力、自由、幸福、爱情,不仅为他们自己,而且也为别人,为他们所知道、所深爱的人们。失去了这一切以后的悲哀,乃是人类共有的悲哀。”(《复仇集·序》)这便是说,他是为了表现整个人类,并借助外族生活来寄托他对  相似文献   

2.
(一) 田汉是我国五四以来著名的戏剧家,他在剧坛上崭露头角,是从1922年他的《咖啡店之一夜》在《创造》月刊发表后开始的。 田汉(1898·3·19——1968·12·10)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自从十岁那年,祖父同人家定完了卖最后遗产的文契后,”他家就与“咸同以来的大地主的荣誉告别了。”子孙们“从此就打上丁无产阶级的新文印了。”(《上海》),少年的田汉“插秧、打稻,车水、放牛、推车子”(《田汉选集·前记》),贫困的生活培养了他热爱劳动的品质。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反映在他后来的话剧创作中。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省六十年代兴起的一批作家中,黄春明是比较有成绩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在台湾省内赢得较多的读者,而且在日本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黄春明是台湾宜兰人,1989年出生。他在屏东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当过教师,后来在电视台和广告公司任职,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他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作品,最初向《台湾文艺》投稿,后来一直以1966年创刊由尉天騘主编的《文学季刊》为主要阵地,致力于短篇和中篇小说的写作,先后出版了《儿子的大玩偶》(1969)、《莎哟娜啦·再见》(1974)、《锣》(1974)、《小寡妇》(1975)等小说集。其中《莎哟娜啦·再见》一书,在三年多时间里,已经出了十二版,可见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4.
(一)“劳动”的演化最早对劳动进行论述的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是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并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的著名论断。随后,魁奈指出“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增加财富”(《经济表》);理查德·坎蒂隆认为“土地是所有财富产生的源泉,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商业性质概论》);罗伯特·雅克·杜尔阁提出“土地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出任何东西”(《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这些论述都是从财富的角度引入劳动,强调了劳动…  相似文献   

5.
推理小说辨     
推理小说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1841年,第一篇现代侦探故事《魔阁街凶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问世,其后四年,继之以《玛丽·罗洁奇案》(The Mystery of Marie Roget)和《偷去的信》(The Purloined Letter),作者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当时就称之为推理小说(tales of ratiocination)。然而,过了一百年,美国侦探小说家于1945年创立组织,决定每年给最佳作品颁发埃德加·爱伦·坡奖,师承自无可疑,却并不强调推理,取名为美国奇案作家协会(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到底这种从西方传到东方而风靡一时的小说是否以推理为特征,乃至像某些人说的有助于读者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1796)诞生200周年,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1859-1916)诞生一百周年,巴西作家欧克利斯特·达库尼亚(1866-1909)逝世50周年,上海外文学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于6月下旬假科学会堂联合举行纪念会,纪念这三位杰出的作家。参加纪念会的有作家、翻译家和上海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师生等200余人。在纪念会上,方重作了纪念彭斯的报告,介绍了诗人的生平。彭斯是农民出身的苏格兰诗人,具有浓厚的劳动人民的感情,善于运用强有力的人民语言。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对贫苦农民和其他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劳动、困苦以及纯朴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争取自由的理想和愿望。姚以恩介绍了犹太作家肖洛姆·阿  相似文献   

7.
评诺曼·梅勒的《白色黑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诺曼·梅勒生于1925年,是最能反映时代重大问题的美国当代作家。梅勒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他写作小说、散文、政论等,并创造了一种综合历史、小说、独白、论战为一体的新的文学形式。诺曼·梅勒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有《裸者与死者》(1948),描写驻太平洋一个岛上的一支部队,书中反映了大量的政治事件,通过对三个军官的描写讽刺军队里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现象;《北非海岸》(1951),通过对居住在一所公寓里的资本家、“马克思主义者”、托洛茨基分子、好莱坞演员等各种各样的没落人物的描写,反映革命的政治力量的失败;《鹿园》(1955),描写一个好莱坞电影明星、电影剧作家等聚居的场所,揭露、讽刺虚无主义、懦弱无能和欺骗伪善等美国的社会现象;《一场美国梦》(1965),描写一个杀死自己妻子的凶手的荒唐生活,最后逃出法网,通过一系列强烈的凶杀、色情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希泼斯特”的形象;《我们为什么在越南?》(1967),描写一场在北极圈内猎熊的故事,转弯抹角地反映了越南战争。散文作品有《我自己的广告》(1959),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目的是要“在我(他)们的思想意识中闹革命”。在这个文集中有一篇具有关键性的文章,即我们在这里介绍的《白色黑人》。梅勒在这篇文章里评述了美国的存在主义者,即“希泼斯特”。这篇文章之所以被一些批评家称之为“关键性”,因为它不但使我们了解作者本人的思想,并且有助于我们研究、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文学作品的倾向、思潮,乃至语言、风格,有助于了解50-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中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动。梅勒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总统的文件》(1963)、《食人肉者与基督教徒》(1966)、《性的俘虏》(1971)等也都是一些评论文章。诺曼·梅勒的报导文章有关于一次群众游行的《夜晚的军队》(1968)、关于共和党和民主党竞选总统的会议的《迈阿宓和芝加哥之围》(1968)、关于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月球上的一场火灾》(1971)等。  相似文献   

8.
罗洛·梅(Rouo nay)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不仅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而且有大量的哲学心理学著述。他的《自我的追寻》、《焦虑的意义》、《心理指导的艺术》、《心理学与人类困境》、《创造性生活的源泉》、《爱与意志》等书籍,在西方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爱与意志》.罗洛·梅生活在西方世界面临着种种危机的时代.尤其是第二汶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9.
关于阿瑟·密勒,《美国最优秀剧选》的编者约翰·加斯纳认为是和田纳西·威廉士并驾齐驱的剧作家。剧评家理·瓦特则认为,他们俩加上威廉·英兹,是继龙金·奥尼尔以后的三位严肃剧大师,无疑会在世界剧作家的光荣榜上永远留名。这是五十年代的评价。到了六十年代末,另一个《剧选》编者巴恩斯沙为他的《代价》仍是该年代最优秀剧之一,但他的成就将无法驾乎爱德华·阿尔比之上,在某个意义上其历史地位可能还比不上尼·西门。  相似文献   

10.
《庄子》第一篇是《逍遥游》。所谓“逍遥游”,从字义上讲,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是庄子的生活理想(应该说幻想)。但是他仅仅做过芝麻大的小官——蒙邑的漆园吏;(《史记·老子转非列传》)以教授弟子为业,(《庄子·山木·列御寇》)“家贫,衣大布而补之,正(当作(?))縻(麻绳)系履;”(《山木》)曾“往贷粟于监河侯”,碰了一个輭钉子。  相似文献   

11.
杰罗姆·戴维·塞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小说作家,他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至今仍然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CatcherintheRye,1951)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尤其是美国大、中学生读者。这部小说一经出版,立刻畅销美国,引起轰动。塞林格本人也因而名噪一时,被誉为西方文坛的一怪。这部小说在评论界也引起争论,有些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部确定无疑的经典著作,而在另一部分评论家看来,它不过是一部过了时的感伤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篇幅虽不大,只有十几万字,却在美国社…  相似文献   

12.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是从社会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年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劳动社会学的前史,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劳动问题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它是与下列人物的名字密切相关,他们是德国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斯·维贝尔,法国的埃米尔·杜尔克姆和美国的E·W·泰勒。法国学者认为,劳动社会学的  相似文献   

13.
<正> 萧伯纳从幼年时代起就爱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他最初是阅读杂志上连载的莎士比亚戏剧片断,后来阅读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随笔作家)和玛丽·兰姆合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到十岁左右时,他已能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全文,并能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还能背诵《哈姆雷特》悲剧中的许多段落。萧伯纳的语言风格受到莎士比亚戏剧很大的影响。他回忆自己幼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我来说就和母亲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888—1953)的表现主义代表作《毛猿》(1921),具有强烈的反资本主义意识。其剧表现了工人们劳动在远洋邮轮上的内在意识活动。工人们说:“这只臭船就是我们的家。……家就是地狱。……我们生活在地狱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美国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1876年、1884年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塑造了汤姆·索亚和另一个儿童哈克贝利·费恩的形象。在本文中,我想对马克·吐温的这两个儿童形象作一点初浅的分析。(一)一开始,汤姆就带着满嘴果酱出现在读者面前。接踵而来的是汤姆的一系列顽皮行为:他逃学并去游泳和城里的孩子打架;在主日学校里捣蛋……然而汤姆的这些行动却赢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史家之一。关于他著《春秋》之事,屡见于先秦、两汉人的记载。他的治史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史家,司马迁就是其中一个,然而他们毕竟有所差异,今试作比较如下: 一,直。孔子主张“秉笔直书”,他赞美“书法不隐”的董狐,许以为“古之良史”(《左传·宣公二年》)。他的《春秋》也由此而使“乱臣贼子惧”。这一点与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直录”(《汉书·司马迁传》)笔法是一致的。但孔子又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治史风格,以  相似文献   

17.
别林斯基(1811—1848)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曾把他誉为“俄国启蒙主义者的始祖。”别林斯基无论在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方面都在俄国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世影响久远。这就不能不引起普列汉诺夫的极大重视。本文将着重就普列汉诺夫对别林斯基哲学的论述作一些评介,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 (一) 普列汉诺夫论述别林斯基哲学的主要著作有:《别林斯基与合理的现实》(1897)、《维·格·别林斯基》(1898)、《维萨里昂·格里哥也维奇·别林斯基》(1909)、《论别林斯基》(1910)。此外,普列汉诺夫于1897年发表的《维·格·别林斯  相似文献   

18.
<正> 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1937——)出生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安卡拉河畔的一个农村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青年报社工作。作为特派记者,他跑遍了大半个西伯利亚。他熟悉西伯利亚的民族风情,热爱西伯利亚的一草一木,尊重农村中的传统美德。从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社会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些旧式农村日益失去原来的面貌,走向都市化。这就使传统的生产方式、文化道德、价值观念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精神出现了滑坡。于是时代提出的“人和人的品质问题”成为“生活和文学发展的中心问题”(苏联《文学报》,1975年11月5日)。拉斯普京就是在这个时代登上文坛的。他一开始就肩负起了培养人的“善良的、纯洁的、高尚的情感,医治精神上的冷漠”(瓦·拉斯普京《我不能不同马焦拉告别》,见《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北师大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的使命,致力于健全、完善人的精神道德的探索。拉斯普京从开始发表作品到1974年获得国家奖金,前后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他成功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他并不属于文如泉涌的多产作家。至今他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总共有5部中篇小说:《为玛丽娅借钱》、《最后的期限》、《活着,可要记住》、《告  相似文献   

19.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用他的冷峻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己、人与自然搏斗的悲壮画面。无论是倒下去的“海狼”;还是终于找到海边的“那个人”(《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亦或是走向大海的马丁·伊登,他们面对严酷的现实,都高傲地挺起自己的脊梁。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读者仅仅感悟到《热爱生命》等篇什中吟唱的生命不屈之歌,却忽略了马丁·伊登的倔强绝唱。评论界因过分注重用阶级分析的方式来评论人物,因此,只关注了马丁·伊登通过奋斗进入上流社会之后的失望,似乎在马丁·伊登失望之后,再也找不到强者的风采了。…  相似文献   

20.
<正> 《山雨》是王统照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的主要作品。除了《山雨·跋》之外,作者自己很少谈到它的孕育过程,但我们从《山雨》问世以前作者的其他作品,诸如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还是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过程的。这诚如茅盾所说,王统照所以能“走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一《山雨》的背景是紧靠胶济铁路的陈家庄和帝国主义侵占下的T市,内容是写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盘剥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觉醒。作者在探究农民的痛贫根源时,始终沿着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