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唐诗研究领域,“唐诗与西域文化”的研究意识在20世纪已经完全形成,并在微观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宏观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却难预其流;同时唐代文化研究、文化交流史研究、西域研究等领域的成果则在客观上又为“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因此,“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清代西域行记是汉唐以降西域行记创作的又一次繁荣,对于西域自然、人文的记录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清代西域行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大幅增长,所述行程由过境西域变为以西域为出发地或目的地,其主要创作群体亦由僧侣、使臣转变为西域官员、流人。清代西域行记务实考据之风增强,将“记”与“考”相结合,内容广征博引,体现出学者化倾向;其文体功能亦伴随着作者创作意识变化,体式包容性增强,呈现由“史”到“文”的转变。清代西域行记之学者化与多元化特征,表明西域行记已由扩见广闻、为人立传的史地学之作,转向了科学考察与借记娱情、借行立论相结合的文学之体,于史地学价值外,亦颇具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初西域除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两个势力强大的帝国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地面”,学界对诸“地面”则鲜有涉猎.洪武永乐时期,与明朝关系相对密切的当是在东察合台汗国控制下的土鲁番、哈刺火州、柳城和于阗等.这一时期,瓦刺进入西域,并与东察合台汗国展开了角逐,瓦剌在西域地区的兴衰变化不仅对当时西域局势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以后西域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从“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对西域音乐的批判,可以窥知西域音乐在唐代社会的流行程度,而按时间顺序概括各个时期其流传的不同特点,又可以发现西域音乐在唐代流传的最大特点是“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对那些源自西域音乐的唐乐府曲调的改造上,由此西域音乐完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在唐代乐府文学中绚灿盛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出版的角度,对翻译利用外国探险考察者关于西域的著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尔雅》《后汉书》等史料考证,中国的狮舞源于西域诸国的驯狮,通过朝贡,引入中原,并与中原“百戏”和“拟兽舞”等糅合,形成了中国狮子舞.狮子舞始于汉代,盛兴于唐代,清代宫廷乐中单设狮子舞——《番子乐》.唐代狮子舞的三种固定剧目《上云乐》《凉州乐》《太平乐》中,乐器(筚篥、揩羯鼓、鸡楼鼓等)和曲风、舞姿(胡旋舞)都有明显的“古西域”艺术元素.河南沈丘回族文狮舞,创始于元代,精髓源于汉唐西域“五方狮子舞”,又吸纳了中原南狮的风格,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完善.历经700多年,其舞姿、道具、技艺和乐器(大鼓、铜钹、别里子号)依旧存留着“古西域”风格的文化元素,是完美的中西合璧,充分彰显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曾漫长的交融、演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能海宽是日本藏学研究的一名先驱者,也是最先提出“西藏探险”的日本人。利用第一手日文资料,对能海宽的入藏活动及其对日本藏学方面的贡献进行比较详细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地方之间的关系史,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日本藏学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以法国超级东方学家伯希和为首的西域考古探险团深入我国新疆和甘肃敦煌,发掘到许多珍贵历史文献文物,从敦煌藏经洞中劫掠走大批文化瑰宝.伯希和劫掠的文物和文献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它主宰了法国几代汉学家们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在西方发展起了一门敦煌西域学,造就了法国几代汉学家,推出了一大批传世名著.我们对伯希和劫掠和盗窃我国文献文物的行为要永远严厉谴责,而对于他及其弟子们的研究成果亦应介绍和吸取.  相似文献   

9.
唐代,西域与中原联系紧密,体现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唐代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文章以元稹诗歌为例,将其诗歌中的西域名目分为西域动植物、西域人物、西域乐舞、西域地理4类加以探究.元稹诗歌中的西域名目是西域文化融入唐人生活的具体体现,虽然诗人对社会风俗的胡化感到忧虑,但也由衷赞美、欣赏西域文化之美.这些西域名目使其作品更贴近现实,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唐诗对来自西域的异族女性进行称呼时,大都使用“胡姬”一词,而“姬”字从其作为姓氏本源上来讲,是与古代西北地区的异族有关的;同时,“姬”字所蕴女子貌美而赋才艺之意,恰好能表现出西域各民族擅长歌舞技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日本和福建的关系在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发生了重要转折,日本试图多方面在福建渗透其势力。力量不足时,日本对福建的图谋常受到列强牵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中国与列强争夺的基础,日本又能利用诸如“清末新政”等时机,快速在福建扩张经济文化势力和政治影响力,这也是近代甲午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在中国大陆扩张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从“东洋”、“西洋”的概念变化中 ,来比较中日两国在吸收“西洋文明”中所采取的“中体西用”、“文明开化”的方针和过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压下 ,被迫实行开放政策。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日两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认识。吉田松阴在“取舍”和“聚类”的思想下 ,侧重学习西方军事 ;谭嗣同在“取文”和“去之”的思想下 ,提出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探索两国知识分子的开放思维特征 ,对进一步研究中日现代化道路问题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北边疆是地缘政治学所谓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要冲。其安全与稳定不仅取决于我国及西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内部因素,周边国家政治生态及世界大国的对华战略等外部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及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势力包围、限制甚至分裂中国的意图更加明显。世界大国特别是美国不断强化与日、韩、澳等国军事同盟关系,从东南方向所谓"第一、第二岛链"围堵我国的同时,又以反恐等名义驻军中亚,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对中亚进行渗透,使我国处于腹背受敌态势。从国际视角分析影响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主要国际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自然主义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被先后引入中日两国后 ,产生了不同的命运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日本形成了自然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则没有 ;日本以自然主义取代写实主义 ,中国试图用自然主义补充写实主义 ;对自然主义人性观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虽都偏重于个人的题材 ,但侧重点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认为在加入WTO以前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加入WTO使得这种状态失衡。继而根据非平衡非线性经济学理论,指出这种失衡使得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化具备外部动力学条件与内部动力学条件,西部高新科技产业化应与自身的资源禀赋相结合,通过高新科技产业化实现西部跨越式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印度、日本、中国均为东方国家 ,但各自的社会变革方式却大相径庭 :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了民族独立 ;日本的社会巨变 (明治维新、战后非军事化改造等 ) ,则是以自上而下的革新为特征的 ;而中国近代自上而下的改良却统归失败 !仔细分析三国社会变革方式的不同特点 ,仅从政治的、经济的因素来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而从文化道德方面的因素分析更能令人信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一劳永逸地结束以暴力冲突为社会变革方式的历史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 ,如要避免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社会动荡 ,就必须在道德建设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非暴力因素 ,借鉴日本道德建设中的某些成功经验 ,吸纳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守法因素与沟通对话因素 ,从道德角度构筑起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定基石  相似文献   

18.
西方列强以"万国公法"为理论工具打开日本锁国大门后,日本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便采取了多种手段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其中,多版本的《万国公法》在近代之初的日本纷纷登场,成为日本近代法体系的有机构成。与此同时,其自身伴随着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所表现出的实质意义在于:为日本社会不同时段的需求提供了理论武器。考察近代日本多版本《万国公法》,可以发现日本走上战争道路的法理原因。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岛国,海洋在其国家战略中居于特殊地位。受到西方“海洋国家”理论的影响,日本在二战之后逐渐形成其海上安全政策,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基础。在近年来的南海争端问题上,日本依据它的海上安全政策,以日美同盟为基础,以与东盟国家的密切关系为依托,矛头直指中国,充分重视并介入到南海事务当中,同时策应钓鱼岛争端。  相似文献   

20.
论西部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探讨西部特色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龙头、以特色技术为依托的西部特色经济体系的内容,以及构建这一体系的基本思路,对于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的国民收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