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民创业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农民增收的瓶颈,并提出农民创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利用SWOT分析法,就农民创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阐述.得出当前农民创业的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并对加大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提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新经济时代掀起了一阵创业热潮。这些新创企业不仅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而且还能大幅度地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创业型经济发展遇到了诸多挑战:创业金融支持短缺;创业教育落后,创业文化缺乏;缺乏系统的创业服务;创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因此,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加大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强创业教育发展,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扩大资源获取渠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创业风险的规避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创业型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红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2):115-119
创业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型经济面临着高水平的创业活动少、创业环境条件差、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有限、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匮乏的严峻挑战。为打造创业型经济,中国应加大投入支持以创新为导向的机会型创业、提高创业的金融支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和培训及完善创业的法制环境和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6.
宋景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是农民,对农民进行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区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更加健康。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民的分类进行研究,提出农民工群体中可以分化出与大众化农民不同的具备特殊人力资本的异质型农民。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研究了有利于异质型农民分化的制度环境形成的因素。文末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案例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以系统论为基础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由目标系统、主体系统、资源系统、执行系统、文化系统五个部分构成,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耦合性与有序性、开放性与内生性、共生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平衡性等多样化特征。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应坚持以战略规划为主导核心,以教育教学与实践实训为培养之翼,以组织建构、保障服务、评价反馈为驱动引擎,形成以"一心二翼,三轮驱动"为基本思路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化建设是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引擎"。创业型大学的文化建设,应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展开,并给予对策性探讨。 相似文献
9.
东西部农民创业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我国农村20多年来农民创业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东西部农民创业的差异,西部农民创业主要体现在以种养加为起点和重点、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异地创业并带有明显的兼业特征;分析了其成因差异,主要有农民创业观念的差异、西部城镇化进程缓慢、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技术与资金制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促进西部农民创业的引导措施,包括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观念、兴办个体私营企业、提高农民创业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创业融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创业型大学的人力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效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欧洲五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转型和内部改革,造就了创业型的发展模式。它使大学从一个培养人才和生产科研成果的社会次要支撑机构向领导性的社会主要机构转变。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是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理念。人力资源建设在促进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我们可以借鉴欧洲五所大学的成功经验,认清我国高校在人力资源建设上与创业型大学要求存在的差距,进行人力资源建设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政策与市场的推动下,以改造传统农业为目标的企业式家庭农场应运而生。企业型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如下特征:高资本技术要素、大规模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管理及企业化的市场销售和风险规避方式,这完全符合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期许,因而常常被树为典型。但是,因为在发展中要求较高的环境、面临较大的风险,企业式家庭农场只能是少数精英农户的选择,大多数小农无法走通此路。因此政府不应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完全寄托于企业式家庭农场身上,大量存在的小农、中农等多元经营方式作为现代农业基础,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通过分析江西农民现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出江西培养新农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念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59-6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靠农民来完成。农民的文化素质、法治意识、劳动技能、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性和农民素质的现状,要求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一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选择正确的途径,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对新型农民进行了定义,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这有赖于农村教育体系,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农村劳动力是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两个主体,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紧密围绕这两个主体。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人。因此,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还是社会现代化的形成基础。同样,农民现代化也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形成基础。研究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离不开对农民现代化的研究。尤其是在农民人数众多的中国,研究农民现代化问题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武伟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11-13
农民在我国社会群体中占很大的比例,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民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农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农民实现现代化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是农村人才队伍的先导.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农业政策及相关变量对江西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以江西省为例,研究农业政策变量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得出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时农业收入有明显影响,但要改变它们却比较困难,所以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关键是要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相似文献
19.
党双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5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城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提取农村发展资源的结果.治理"三农"问题,必须实施以加快城市化为主的空间政策,推动人口从山区向平原、农村向城市、内地向沿海集中,实现人口与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竞争力;实施以加快产业化为主的产业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并为农村人口实现空间迁徙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现代化之显态表征的文化产业即文化的产业化,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与信息为主的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等活动,其经济价值源自文化价值。文化产业在学理上经历了从一种批判性的概念到一种客观的中性的历史文化现象递嬗的过程,但其本质特征依然可概括为包容性、博弈性、创新性、风险性和霸权性五个方面。西方对文化产业的深度反思给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带来深刻启示。中国文化现代化在竭力研发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时候,必须同时发育公益性文化事业。唯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扶持,互补前行,滥觞于后发外生型社会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才能有实质性进步,我们也才能真正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