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通过理想与科学、理想与现实的双重联姻.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其它社会理想的原则性不同,通过理想与革命的双向涵摄,阐释了它们之问的要素关系特质--革命理想主义的生成,凸显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结构特质;并进一步透视了革命理想主义的内涵、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J.Shsan与M.palasinski得到的关于BCK下半格中理想的既约分解与质分解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如下新结论;1.BCK—代数(不要求是下半格)的每个理想均可表示为一些既约理想的交。2.满足理想的降链条件的BCK—代数中,每个理想均有既约分解。3.满足理想的降链条件的BCK—下半格中,每个理想均有极小质分解且这种分解是唯一的。并且,以上结论亦可移植到对偶理想上。  相似文献   

3.
一部人类史,可以说是人类追求分配正义的历史;一部文化史,可以说是人类分配正义的思想史.在历史上有三种分配正义的尺度,即平均主义、功利主义、正义论,把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分配,是人类分配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之有无和高下,是近年间争议较多的热点话题.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通过中外文学史的重大案例考察,阐述谨慎地辨析作家的理想情怀之有无的必要性;追溯莫言、贾平凹等一批“5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历程,揭示其理想初建——迷惘幻灭——理想重建的心灵轨迹;考察莫言作品与演讲中对理想的多重表述,揭示其“生命的英雄主义”、“生命的理想主义”的主导倾向,以及对文学与普世价值、对青年与未来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传统的理想定义的检讨“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则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概念。但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理想下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张岱年先生认为:“人生理想论即是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也有从社会学角度指出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角度认为“理想是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和活动的远景”,“是对于未来事物的系统的想象”;理想是“道德的最高者”;“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是“体现人们关于至善至美的生活和至善至美的人的观念”等等。如把以上诸种理想定义概括起来,也即理想的一般涵义.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向往奋斗追求的目标。其实这种定义  相似文献   

6.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家都很关注的社会伦理同题.目前,在一些教科书和文章中,对理想人格有一种代表性的界说,认为理想人格就是道德理想或典范人物.笔者认为,三者不能等同.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理想人格、道德理想、典范人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原意指演员戴上面具,表现出他(她)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如社会学中的"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心理学中的"人格",是指个性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道德建设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孔子“为政以德”的理论内涵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为政以德”的理论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修己志仁是为政以德的基本前提,阐明了何者可以为政以及为政为何的道德内涵,并为落实这一前提提出了制度设想;二、教民趋善是为政以德的主要手段,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回答教化作为为政的主要手段何以可能的问题,并在如何教化上体现了为君子儒与敬畏圣人相结合、立人达人与勿施于人相结合、见贤思齐与自省自讼相结合、论古说今与诵诗赏乐相结合;三、和而不同是为政以德的理想目标,为政以德将礼作为实现和而不同理想的制度保障,用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指导人们认同这一理想目标,而感叹民众丢失中庸很久了,是为了使全民的道德水准与实现“和而不同”为政理想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的先哲依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心目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向往,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实质上,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独特实践精神,是某一特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完美典型,是某种道德理想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其主要内涵是高尚的德性与良好的德行的统一,亦即知、情、意的统一与真、善、美的统一;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表现的统一.理想人格作为道德理想的体现,构成了人的价值目标,而人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总是与人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与性善说相联系的善性的自我实现、与性恶说相联系的改造本然之性、重视审美活动的作用等,都是中国先哲提出的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并就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群与己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理与欲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上述理论虽然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培养理想人格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所谓理想,就是追求美好未来的一种目标和信念.理想是有层次的.第一,最高理想(长远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笔者试图通过<海星>集散文鲜活而丰厚的意象探索陆蠡早期的心理历程,特别是其中那独特感悟与丰厚意象的完美融合.<海星>集形象而委婉地向读者倾吐了作者青春心曲,人生体验,诸如爱与憎、迷茫与愤懑及理想与追求等,有一颗正直而恳挚的心于其中跳动.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是文化的继承、传播、创造者,高校的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四有”新人的素质;加强青年教师文化教育.是科教兴国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文化教育,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要正确处理理想与功利主义的关系.做到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将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论陶诗的诗学意义——对冲淡诗美范型确立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诗的诗学意义在于陶渊明创造了独特的冲淡诗美范型.这一诗美范型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晚唐司空图对陶诗的研究是关键.司空图之前的评陶、论陶大体属于陶诗风格的体认阶段;司空图依据陶诗以及与陶诗风格相近的王维、韦应物的诗歌,提出"冲淡"的诗美概念,使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想风格范型.司空图之后.苏东坡既评陶又和陶,一方面时陶诗之美有高度的概括和精细的辨析,深化了司空图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陶诗进行全面的赓和,使陶诗所代表的诗学理想落实为一种诗学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余英时提出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两个范式--大观园中的干净世界与大观园外的肮脏世界.余英时认为,只要证明"宝玉园中生活是干净的",那么也就证明了<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为此,余英时以"夜间同房照应宝玉"的晴雯始终与宝玉保持着纯洁的关系这一点,来证明"宝玉园中的生活是干净的"以及大观园这一理想世界是纯洁的.余英时的这一证明有如下三点缺陷:其一,在大观园里"夜间同房照应宝玉"除了晴雯外还有袭人;其二,宝玉曾要求与晴雯同洗鸳鸯浴;其三,在大观园里,既有司棋与其表哥的偷情,又有藕官与菂官的同性恋.可见,余英时对于<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的考证是缺乏材料依据的.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其第一章的核心是理想政治范型建构。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设计的三种政治形态,名、可名、非常名,则是与此三种政治形态对应的政治秩序状态描述或评价;有与无构成"道"——理想政治模型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常有与常无则是对理想政治模型的体悟路径。道与名、无与有、常无与常有是其政治理论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是公正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我们毕业时,有单位、有宿舍,但没有选择的机会;今天,你们没有保障,但有选择的机会。你们中的很多人会感到两难:如果坚持理想,可能生活窘迫;如果迁就现实,可能与理想渐行渐远。未来的日子里,该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找到平衡点、寻找到事业的起点?我想说,即便现实很骨感,仍然要努力实现丰满的理想。我毕业就进了中国新闻社,那里寄予着我的青春与梦想,我也殚精竭虑付出了无数汗水,中新社传统业务有文字通稿、图片通稿,我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黄英>一篇,事属花妖而别有寄托,书生马子才与菊花精陶氏姐弟的冲突和合体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及价值观的冲突和合,反映了士对商的认同,商对士的规训,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观.揭示其中包含的文化内蕴,对探讨明清士人的文化心态及价值观演变,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正> 京派作家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正逐渐地以自己独到的美学理想,独到的一种冲淡、恬静、含蓄、超脱风格的追求,一种沉重的牧歌式的鸣唱,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京派作家中有个刘祖春.刘祖春一九三四年只身进京,一边读书,一边写作,仅两年的时间,商务印书馆就与他签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最后也最为费解的一部长篇小说,集中体现了他多年来对社会人生的思索.作品中裘德、淑等主要人物的人生既是错位的,又是困惑的.他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灵魂与肉体的斗争,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则造成爱情与婚姻的错位,爱情与婚姻的错位又加剧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循环运动,既展示了作品人物的情感世界、宗教生活和现实状况,也表现了作者在婚姻、宗教和生存等人生问题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儒家强调的"为己之学"其实质在于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这对于当前我们改正学风,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思潮;对于端正学风教风,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颇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于引导大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7,(5):25-29
先秦诸子根据自己学派思想而各有理想社会说。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包括理想天人关系、理想帝王、理想政府、普通百姓的理想生活等内涵。庄子及其后学既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说,又因学派内部思想分歧而使他们对理想内容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不过他们都认同"至治之世"天、人关系极其和睦;理想的帝王有的重视内圣,有的兼重外王;他们有的认为政府存在犹如不存在,有的主张无政府;有的认为理想社会里的百姓无知无欲,有的认为有知有欲。论述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同时比较先秦道家其他学派的相关说法,一方面能彰显庄子学派理想社会说的特色,另一方面能看出先秦道家对理想社会说既有共识,又有纷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