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舆情研究与民意研究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舆情研究与民意研究的主要差别有三点,即前者在研究“社情民意”时,其研究对象更为宽泛;前者在研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时,着重研究民众的社会政治心理活动,着眼于调查和分析普通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各种具体问题,显得更加专门化;前者与舆情信息工作直接和密切结合,形成了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撑。文章强调指出,舆情研究的许多新发展有其客观的社会背景,它丰富和壮大了对民众意愿尤其是民众政治意愿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与民意研究形成了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之势。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近年来,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舆情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及不良行为的发生,进而破坏政治生活秩序,并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本文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为切入点,研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危害,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危险"与"机会"并存,当上帝把所有窗户关掉时,一定在某处给你开了另一道门,关键就是看你能不能找到那扇门。要应对舆情危机,首先要弄清楚舆情究竟是什么?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西方社会,“民意调查”一般包括对民意、舆情、舆论的调查。从汉语表述方面来看,如果说民意调查主要是对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调查,舆论是与新闻媒体相关联的社会调查,那么,舆情研究则倾向于对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研究。从汉语词义衍变与语用辨析的角度,对与民意调查有关的舆情、民意、舆论三个概念进行区分,并介绍部分西方国家政府的民意调查机构和机制,以及西方民意调查的主要方式方法;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各类民意调查机构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概括。规范引导民意调查,关注重视舆情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舆情研究在当今中国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马克思主义舆情观做了简单梳理,重点研究了舆论引导的两面理论,即“预防接种理论”的观点,阐明了它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探讨了它在建设和谐的多元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日益普及,为政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宽广、便利的平台,对政府的舆情引导、信息管理,媒体责任道德及民众的信息甄别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政治谣言的泛滥,对社会政治文化、民众政治心理、社会政治稳定甚至国家政治安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通过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公民和媒体联手,提升自身公信力、疏通官民沟通渠道、完善监管与法律体系、重塑媒体责任、引领公民政治参与素质提高,使网络更好更多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信访的政治:民众表达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平衡机制来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有序运转,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民众诉求表达方式的信访,在实际运作中充当着国家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从而构建了国家与民众之间互动的场域,民众的表达与国家的治理便转化为一种宏大的政治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揭示这种内涵对于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网络舆情也迅猛发展,各种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负面舆情也日益增多。如果对这些负面舆情不及时、有效地加以管理与引导,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危机,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形象,增加政府管理难度。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与政府、网络媒体及网民3方均有关:首先,是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网络舆情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不健全有关;其次,是与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快捷性和难控性有关;再次,是与网民参与的主动性、网民舆情的主观性、网民素质的差异性有关。要有效遏制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首先,政府要加强沟通交流,保障民众话语权;完善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管理;建立舆情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危机舆情;加强舆情应对体系建设。其次,网络媒体应增强危机预警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和协调监督作用。最后,网民应将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新闻传播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响水县"化工厂爆炸传言"事件,是涉及重大舆情的社会心理事件。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善后,有着很深的社会心理学背景。因此,以"心理契约"为理论基础,探讨重大工程项目周边民众心理契约的特征、功能及其管理对策,有助于构建民众危机心理预防路径,协调项目建设中政府与民众关系,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因周边民众对特殊重大工程项目的非理性认知以及对政府行为不满而引发的社会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影响,高校日益成为舆情多发区.加强高校舆情研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正确引导舆情,对保持校园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文章从舆情研究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高校舆情发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认为高校舆情构成要素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同时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形成社会认同的社会政治态度和思想行为方面形成了有效契合,为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发挥舆情疏导功能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2004年舆情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舆情研究是新兴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标志着党在提升执政能力的过程中,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目前,对国内的舆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而对舆情理论的研究尚显不足。对2004年我国舆情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多视角的舆情现实问题研究进行了讨论,勾画出当前舆情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网络意见领袖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网民对其信任程度是影响舆情引导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多项Logistic模型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信任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实诚的损失、平台把关或审查制度、权威性、信息互动、阅读信息、法律约束以及查看微博等因素影响网民对网络意见领袖的信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相似文献   

14.
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并做好积极有效的引导,是切实做好高校舆情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鉴于高校网络舆论具有互动引导性、前沿包容性、易感可塑性、快速广覆性、载体多样性等主要特征,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论需坚持思想主导、及时有效、前瞻预判、协同聚合等原则,还要从内容、阵地、渠道、队伍和联动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充分把握高校舆论的主导权、话语权,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微博2007年进入中国,到2010年,已经具备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功能,并成功地将数字媒体由舆情的发酵地转变为舆情的发源地。从2010年起,新闻媒体纷纷开设微博,争发微博,微博有成为媒体竞争的前沿阵地的趋势。以往的关于媒体管理的一些规则和底线,也正在被记者微博所突破。舆情事态的进程和舆论引导的格局都因微博的兴起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北大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舆论焦点、负面舆论大大增多、校园舆情更加复杂等舆论环境的变化趋势,针对高校如何应对舆论环境变化、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提出了对策:高校要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需从加强自身建设和搞好对外宣传两方面来塑造自身形象;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发挥校园媒体优势,掌握舆论主动权,努力提供校园舆论发展的“参考系”;客观审视来自外界的负面舆论,积极回应舆论环境并与其良性互动;规范网络舆论行为,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互联网的崛起为民众的内隐情绪和态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表达途径。与此同时,在网络舆情信息交流过程中,集体心理的存在使网民个体的舆情表达受到群体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扭曲。通过对群体压力、群体极化、集体无意识、群体互动等研究,展示了网络舆情形成和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以“邓玉娇案”为视角,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从舆论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良性互动,进而指出二者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尊重舆论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使得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在各自领域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民意对司法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民意与司法的关系应该是在保证司法独立的情况下,吸纳民意。吸纳民意应该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即通过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吸纳民意,通过增强立法的透明度表达民意,而不是由公众或媒体直接给予司法压力。  相似文献   

20.
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意在特定条件下得以介入司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司法公正。法律的精神与民意的价值是一致的,依法裁判符合民意期待;但当法律精神与积极民意明显相左或缺乏有效的法律精神可资遵从时,以认真、审慎的态度依据承载积极民意的非规范性法源裁判,有其必要性。民意本身并不足以干预司法,只有为权力因素所吸收的民意才能影响刑事司法活动。在司法尚难有效独立的现状下,在刑事司法中考量民意,使司法与权力、民意之间构成三方制衡态势,或属相对合理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