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个性思想的发展过程,围绕“个性自由及其实现”问题展开,经历了五个发展环节:‘‘理性指引”——“意志自由”——“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思维进路为“理性本质、自然本质与现实存在的关系”——“个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现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哲学中的“意志”是存在世界及人的本质所在,“意志”是在根据律之外的、高于人的理性的东西。它决定世界的表象,是世界的推动力量。而这个意志又是自由的、万能的。意志自由不在人的个别行动中,它只存在于存在本身,它要经由人的“自我意识”、“看透个体化原理”之后,归“无”、入“禅”,才能达到那个超验的、绝对的存在本身。而这正是与作为东方智慧的佛教禅宗的自在独立的精神本体相沟通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存在物是人的劳动创造的,“物”或“自然”都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要扬弃和否定“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从“物的层面”揭示“资本社会”的“物化”和“物的依赖性”的本质的“实证科学”的总观点和总方法,它绝对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有“实践的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美学思考的重心是“真善美统一”的人,集中地体现为先于自然和人类社会及人的精神现象而存在的“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就是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它不是消极被动或僵死不动的东西,而是一个有着创造性的、处于运动中的主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灵魂,是真正使人达到无限自由、从而进入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黑格尔美学的这一最高境界主要表现在强调无规定性的自我意志的抽象自由和强调有规定性的意志活动的任性自由及强调抽象自由与任性自由统一的具体自由等方面。这些对于语文教育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自然主义道德观试图由“科学的现象”来解释道德现象与道德关系,把“物理”的价值与“道德”的价值进行还原,其实这种看似“理性”的道德教育观忽视了道德现象及道德关系是人基于自然但却超越自然的本质属性。研究认为,道德如果仅仅是自然现象与关系的存在,那么“自然”与“道德”两个语词的搭配注定产生“自然的不道德”与“不自然的道德”,这样的谬误只能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处于不自由的状态;道德的世界是人的自由之于自然探索的胜利,必然的王国注定需要通向自由的王国,自由才是人的本质追求,也是道德教育的旨归所在。道德教育需要遵循的方法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生命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的本体意义在于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充盈。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7.
唯意志论是一种主张意志高于理性并且是宇宙本体或本质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早在欧洲中世纪,邓斯·斯各脱已开唯意志论的先河。在近代哲学家中,康德有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认为实践理性(本质上就是意志)优于纯粹理性,以为前者能使人们探索到宇宙本体的真相。继康德之后,费希特也曾强调“自我”,认为“自我”是  相似文献   

8.
弥尔顿从人出发认识人与神、灵魂与肉体、男女性别的关系.是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独有的理性与信仰能力.肯定了人自身固有的主动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他的诗作深刻揭示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本质,而成为人之灵魂的伟大史诗.  相似文献   

9.
同为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安·兰德与萨特的哲学思想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可比性。如两者都强调个人意志、生命意志以及自由意志等。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兰德强调“客观”的客观主义哲学与萨特强调“主观”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具体哲学观念上有很大的分歧。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前者强调存在的实体性,意识(理性)反映存在的被动性,后者强调存在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以及意识作为自为存在的主动性;前者强调自由的理性本质、绝对性以及目的性,后者强调自由的非本质性、处境以及非目的性;前者强调自我与他人的无冲突论、人只对自己负责,后者强调人总是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人不光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还要对他人的选择负责。  相似文献   

10.
精神与自由     
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动物”命题把人理解为动物本来就有其局限,而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家进一步将理性视为人的唯一本质则问题更大。从宇宙演化和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本性就在于人类性,其基本含义就是谋求生存得更好,包含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精神需要被开发出来并得到满足,人就具有了精神性,也就获得了超越性和自由。这种精神性才是人类本性之所在,也是人的本然本质和应然本质,它使人成为高于动物的精神物种、自由物种。精神是高级自我意识的产物或体现,主导观念、最高理想和基本信念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精神是人的超越性和自由的根基,自由是精神追求的目的和结果,而精神状况通过自由来展现或彰显。精神所达到的境界决定着人的自由程度,人要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精神之所以能使人自由,是因为只有精神才能使人具有超越性,而具有超越性正是自由之体现。  相似文献   

11.
建立当代新道家学说,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要站在时代的立场,发扬历史上道家思想的优良传统,重构道家思想体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代新道家的宗旨是实现“三回归”,即“回归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朴实”(倡导自然朴实的人性,反对人性的扭曲 )、“回归和谐”(倡导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和谐)。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发扬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的思想和行为要遵循道、理(客观规律)办事,而人的本质在于追求自由创造,自由是对必然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一个人的自由的获得,又在于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没有超越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成为自由自在的人。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是第一个对“意志”作出本体论阐释的哲学家。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意志是“自我”现象的最后本质,它与“我”甚至与我的身体是同一的。意志是表象世界的根据,却又超越于时、空和因果性,存在于“根据律”之外。意志是第一性的,认识是派生的,意志永远高于理性,人只在意志自由的境地里,才能理解、达到意志。而这与东方思想中的梵、佛教精神又是相通融的。意志在自身——客体化——客体化的否定过程中实现着自己,完成对存在世界的决定和推动。  相似文献   

13.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一般认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有两个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康德在对休谟的“因果大原理”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明确区分了“自然”与“自由”,从而为“道德”提供“地盘”;卢梭社会契约论展现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由原则”促成了康德对先验纯粹的“道德法则”与“意志自律”原则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建构。除了休谟和卢梭,莱布尼茨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来源,其理性灵魂单子的“自发性”与“自决性”思想开启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自由”理论---“先验自由”与“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1930年弗莱堡讲座中通过对康德通向自由的两条道路的解释,具体阐述了人的自由的本质是道德自律、纯粹意志,也就是自我负责。康德通向自由的第一条道路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并实现的,对应着自然的因果性,揭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第二条道路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以及《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并完成的,对应着自由的因果性,证明了自由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意志是人的实践本质的内在要素 ,它作为人的生命活动自主性的体现 ,就是能动地不受阻碍地认识和利用事物规律 ,促进于人有益的目的实现。因而意志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意志自由相对性的观点源自对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的区分 ,将自由看作是完全非理性的 ,将意志自由与外部条件混为一体 ,将意志的行动和结果混为一体 ,以及将人的实践本质的意志自由和人在认识活动中的意志自由混为一体的不妥作法。  相似文献   

16.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对自由的现实性与道德法则的可能性的演绎,说明道德法则乃是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基本实践原则.道德法则(实践性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善良意志,即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与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善良意志.联结定言命令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与谓词“其准则总是能把自身视作普遍法则而包括在自身之内的意志”的第三者就是纯粹意志的理念.在实践视角下的自由是理性存在者根据自由理念及与之一致的道德法则理念而行动的能力.人的理知世界的成员身份与纯粹意志使人意识到理性存在者无与伦比的崇高性,纯粹实践理性(亦即自律的能力)就是具有最高的尊严和价值的自在目的,因此,有自由的有限存在者应当遵循定言命令.自由和道德法则理念都指向超验的本体世界,唯有在实践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实在性.康德开辟了独断论形而上学与主观主义怀疑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先验观念论的道路,确立了批判的、建构性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意志自由”历来是哲学、伦理学中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赞成意志自由的哲学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 ,人有意志自由是因为人有理性 ,因此 ,人可以不像动物那样受生理需要 ,欲望和情感等因素的摆布 ,而是能依靠其理性的能力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本文通过对理性与价值的概念 ,以及人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的考察分析 ,指出人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是由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而价值和价值取向又根源于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理性的真正功能在于演绎推理和认识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但理性不产生需要 ,因而从理性中不能产生价值。在人的价值选择中 ,理性只是一种为人的生物性需要服务的功能 ,其作用主要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因此 ,在理解人类行为和价值选择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相当谨慎地看待理性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 ,理性在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中只具有辅助性功能 ,而不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目的论判断力批判”是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就开始构思好的“批判哲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康德限制知识,为信仰留有余地,实际上意味着为“目的论”留下了余地.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者”属于自然,就“自然合目的性”来看,可以说人是一个“目的王国”的成员,是一个“追求幸福者”.然而,人还是“有理性者”,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王国”的成员,而且是“道德王国”的成员,不仅仅是“幸福追求者”,而且更是一个“自由追求者”.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由者,以至善为自己的终极目的.在“目的论”意义上说,“道德一自由”的王国是一个单纯的“目的王国”,它无需靠外在手段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理性”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将属于生物科学。人们将重新思考自然的本质(包括人类自身的本性),重新界定有关平等、民主以及“自由意志”和“进步”的观点。社会分化为“基因富人”和“自然人”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20.
自由理念的"实在性"就康德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而言是自明的,它既不能单独由理念的纯粹形式加以确定,也不能单独由经验对象加以确定;在理性存在的条件下,自由理念的"实在性"地位不仅是先验的,也是实践的,实践的地位带来自由意志决定的自然过程的存在;自由与自然的对立或统一因为回到理性的过程而成为必然,理性存在的事实所确立的既是关于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又是关于自由理念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