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及其彰显的小说文体个性,一再标示着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缘起与走向,不断呈现出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生成之际新旧夹缠的复杂情形。困扰中国传统小说的问题在"小说界革命"之际并未真正消退,而且以改换问题的方式继续发生或隐或显的影响。近代"新小说"理论带来的文学重构首先在于重建政治理想、呼唤历史转型,而非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历史语境中确立文学自身的话语本性。按照"新小说"理论家们的设计,获得解放后的小说并非成为了一种自足参与意义重建活动的独立叙事形式,其叙事对象、叙事题旨、叙事策略以及叙事功能实际上都要受到特定的规约,而规约的主要原则便是小说功能与民族国家历史叙事之间的直接对应。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派小说现代意识独特的深层蕴意。他们的现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和运用,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孟祥栋 《理论界》2012,(2):101-105
近代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本文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小说主张背后的思维理念为例,论证其貌似"现代"的小说理论所受到的各种精神资源与现实处境的制约。小说倡导理论背后的道德拯救逻辑起点,导致近现代小说创作的功利化倾向,这对整个五四文学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猛将之一,做出了大量的新文学实绩,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个性.作为成长于20世纪初的一代学者,外来影响作为"他者之镜"、"他山之石"在郑振铎文学史观的构成中起了很大作用,启蒙意识、民族意识、世界意识、文学本体意识、研究者主体意识成为其文学史观的主要特质,也使其文学史著作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1930—1940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在叙事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恋物的列举式修辞、物质人化和人的物化修辞策略、物质细节的表意功能与情节推动力。现代市民小说以一种空间化、恋物化特征标志了现代市民新的思维模式的诞生,也标志着现代市民深层价值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现代转型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在外来小说影响下,清末民初小说家不断改进自己的修辞方式和技巧,从诸多方面突破了以章回体小说为代表的传统小说修辞模式。在这一进程中,苏曼殊的小说创作显示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他在小说文本构成及诗性修辞方面的探索,成为五四后抒情小说创作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京派乡土小说的浪漫寻梦与田园诗抒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帆 《河北学刊》2007,27(2):132-137
乌托邦式的审美理想决定了京派作家的文化价值立场,从反现代文明和反现代文化的角度出发,最终又部分复归于现代文化批判的视角.所以,京派乡土小说在其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中呈现出的是"半叙景物,半涉人世"的书写状态,而风景画、风俗画与风情画的描写则成为他们田园诗的乡土抒情体式和小说修辞.  相似文献   

8.
晚清狭邪小说尽管饱受诟病,却成功扮演了中国都市文学始作俑者。其一,晚清狭邪小说有着鲜明的都市性主题和表征;其二,晚清狭邪小说整体上建构了完整的都市形象体系,展现了人与城、私人性与公共性、性别与政治等深层现代关系;其三,晚清狭邪小说充满浓郁的现代性隐忧情绪和批判意识,这种情绪和意识一直贯穿在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中。因此,可以说,晚清狭邪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都市想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四世同堂>是一部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国民意识的历史形成的作品.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本位的,人民从根本上缺乏"国民"或"公民"意识.民族战争的爆发,不但打破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传统秩序,而且改变了中国人的家、国想象及自我意识.小说通过对以小羊圈胡同为中心的北平市民沦陷期生活的描写,在揭示传统家族社会受到的现代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反思中国现代国民意识的构成,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文本.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郑振铎的文物研究、创作研究而言,郑振铎的小说研究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本文试图以郑振铎的战斗精神为切入点,知人论世,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对小说研究的影响,分析郑振铎的小说研究特色,认为郑振铎从事文学研究有着强烈的唤醒民众的目的,肯定了郑振铎对小说界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6):148-157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论文,提出和阐述了"把法律作为修辞"的理论。但这一理论的学术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命题的基本阐释,证明其理论合理性的论证中。循理论应用的思路,辩明"把法律作为修辞"的法律修辞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以"法律解释、法律逻辑与法律修辞构成了法律方法的基础理论"为理论前提,具体阐述法律修辞与法律解释、法律修辞与法律逻辑的关系。阐明法律修辞与法律解释作为方法论领域的共享与理论目标与研究对象上的区别;以把法律作为修辞为视角,探究法律逻辑对于裁判听众说服的意义。通过对基本方法论的论证,阐述把法律作为修辞理论的方法论可能与意义,以期助力法律修辞理论在中国法治建设语境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付建舟 《中州学刊》2005,(6):221-224
晚清小说处于从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嬗变的过程之中,就叙事特征而言,有限叙事、元叙事、内在结构论说化和作为修辞的叙事是最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晚清小说对传统和外来叙事方式的吸收与借鉴,以及晚清小说家主体意识的逐渐加强,小说的叙事趋于丰富多彩,强化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具备虚构意识了,但志人轶事小说至南朝梁代的殷芸《小说》方才有虚构意识。殷芸《小说》是南朝梁殷芸所撰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也是第一部以"小说"体裁的名称作为作品专名的小说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殷芸在《小说》中通过对志怪和志人的虚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发展现状,其"小说"思想成为志人轶事虚构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域外题材历史小说是指中国现代作家以外国历史为题材的"创作小说",此类小说除了与以中国历史为写作对象的历史小说一样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外,还具有空间上的隔膜性。由于这类小说数量较少,以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理论和研究领域并未将其纳入。从类型学与阐释学理论入手对这类小说创作加以综合研究,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和理论视野的一种开拓。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的以往研究主要集中讨论鲁迅如何通过该作品描绘中国人的国民性以及阿Q个性特点分析等。本文关注的重点有二:其一,借助西方经典叙事学的"叙事"、"叙述者"概念,分析作品中叙述者的身份、功能及参与叙事程度,阐述鲁迅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确立该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其二,本文依据修辞性叙事理论中的读者建构理论,探讨处于特定场合、特定语境下作者、读者、叙述者、受述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论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修辞交流,以实现对该作品叙事策略较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现代文坛涌现一批富有"内倾型"人格质素的作家,其主观幻想和孤寂善感的特点决定了话语风格趋向个性化和诗意性,在文学创作上多表现为日记、书信、童话、诗歌等极具个性色彩的抒情型文体形式。五四时期日记的"私语"体式、书信的"倾诉"体式、童话的"想象"体式和诗歌的"抒情"体式正是这种"内倾型"人格质素的外化。它们在与五四小说的互渗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叙述修辞,如复合叙述视点、感伤氛围渲染和自然意象叙事。该叙述修辞映现了这一时期创作主体独特的生命情怀,即自由自适的心性、青春的忧郁以及超越现实的姿态,烛照出五四时期创作主体普遍诉求的存在维度——"诗性"之维,标识着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发展变迁的本质性和规律化内容。  相似文献   

17.
陈卫星 《天府新论》2009,(1):141-143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它给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深得人心的现代小说观念是中国小说理论史构建者以简驭繁的法宝.但这样的研究带有很明显的"先入之见",不可能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情况.抛弃成见,对历史有"同情之了解",依据史实和史料说话,以"真实"为小说理论研究遵循的准则,是构建较好的中国小说理论史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传记与中国现代小说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互渗融合始于五四时期。此一时期的传记体小说在叙事上较少受制于现实的束缚,更多地倾向于诗意想象与生命抒怀,传主的"情绪性"通常遮蔽了传记的"历史感",凸显了对于现实生存的形而上的诗意化诉求。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传记体小说在文体特征上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在社会历史的坐标系上以审美形式诠释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身份"书写,它不仅仅是自我发展的生命确证,而且更是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性选择问题,意味着对特定时空里的承诺、责任和义务的担当,从而确立书写主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种合乎某种"价值观"的身份想象图景便是30年代传记体小说的主要叙述修辞。  相似文献   

19.
时间的运行是不可遏止的,它总是在匆匆地留下什么,又悄悄地抹去什么.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若以"五四"前夕对"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批评为始点,已走过一段不短的路程了.但是从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发掘、剖析,做一番归纳、综合的工作,似乎尚未有人涉足,以至渐渐有了代远言湮之危险.的确,要从卷帙浩繁的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中抽绎出某种序列与纲目,不但需要广博的阅读层面,丰赡的资料积累,而且还应有高屋建瓴、控捉自如的气度与学识,这对有意问津者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正因如此,当我面对许怀中先生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时,心中难免生起一种对开拓者的胆识与才学的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后,伴随现代小说观念的转型,自然描写作为现代小说重要的理论要素被提到写作与批评的日程上来,这种追求显著地改变了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自然描写对现代小说叙事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散文化特征,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散文画"特征,小说叙事以"自然"为结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