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社会互构论"为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形塑社区文化形态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结构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中形成,又在相互选择的结果中不断调整。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已然形成了复合主体,这一主体功能的发挥需要各主体行为的良性互动和关系的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2.
某种意义上,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再次调整、转变和互构过程.从社会互构论视野来看,国家与社会关系有两个建构趋向:国家职能从集权走向放权和社会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同时,当前学界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市民社会问题,以及研究视角和路径等缺乏必要的反思,对其探讨更应关注中国特色的本土实践.  相似文献   

3.
"社会互构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域,着力理解和阐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型塑、同构共生关系."社会互构论"认为,"社会互构"体现了现时代社会现象及过程中蕴涵的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关系机制,"我们身处于社会互构的时代".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社会互构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予了具体思考."社会互构论"主张,社会学理论具有内在的实践性和价值性,真正的社会学必是且只能是实践的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实践领域发生的结构性巨变,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宽阔视野、重大题材和现实养料.这也决定了"社会互构论"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和丰富的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品质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离不开社区文化治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文化治理在行动主体、治理对象、运行机制和治理目标等多方面呈现出新趋势。社会互构论为理解新时代社区文化治理呈现的新趋势提供了理论借鉴。在促进国家、市场和社会的相互型塑、相互建构中推动新时代社区文化治理,有利于满足新时代社区居民品质化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5.
民间借贷关系中隐藏着较高的社会风险,传统路径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主要依靠“政策-法律”的调控和监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故应研究新的防控路径。“二维空间”视域中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新路径是探寻“政策-法律”与市场和民间社会之间的整合、互构,以利于形成高效防控民间借贷社会风险的机制,架构系统性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快速变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呈现出了动态化发展,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逆向冲突也逐渐增多。社会互构论抛开单向影响的思维,将个体和群体、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放在平等互构的层面上,变逆向冲突为正向谐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的互释、互构,在穷人求富和富人求安的心理上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因而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而政府在保障公民社会权以及大力实施社会救助方面的努力为二者的互释、互构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要使二者的结合更加充分有效,还须强化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适当赋权于弱势群体,增强公民社会权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以及继续发挥司法等救济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杭生 《河北学刊》2005,25(2):97-104
东亚通过独具特色的进程形成了与欧美现代化极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东亚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点也许在于一些学者所 说的"文化东亚",即儒教文化影响所产生的文化内聚力和整合力。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 威权机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都有着某种共性。如果用"社会互构论"的眼界和理路,可以将中、日、韩三国 为核心的东亚视为"区域性互构共生体系"或称"东亚互构共生域"。这里的"互构"是从主体行动、权力、权益的自主性和平等性 来检视"东亚互构共生域"前景的。主体的差异性是"社会互构"的基本预设前提,因为差异才可以言互构,越是差异也就越要求 互补,通过求同存异的过程来求得互构共生的最佳值。东亚的兴起本身可以看作是对西方旧式现代性的一个有力挑战。中、日、 韩三国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共同关注,将重建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新型现代性的实践。通 过对三国的共性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创新能力、政党和政府精英的腐败、三国自由贸易的推进,以及经济、 政治、文化领域如何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将对东亚和亚太地区、对国际关系秩序以及全球化进程形成深远的影响。中、日、韩三 国应当尽可能地达到三赢互利,避免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运行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本土社会学的理论话语形态;约20年后,郑杭生又推出了他的《社会互构论》,这一理论以新的理论话语表达了中国社会学对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谐共享社会的期待。本文通过《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及“互构谐变”的理念和原则,向大家阐释其所要表达的化解差异矛盾、增进沟通协商、达成包容谅解、实现互惠共赢,不断从差异走向认同的理论追求。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一个曲折进程———自觉不自觉地处理着与中国社会现实、与中国学术传统,尤其是中国历来的社会思想、与外国社会学和社会思想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问题———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实现自己的创新。为了能展示这一特点,本文想通过以下四个在中国社会学界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论来加以证实,即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动论。  相似文献   

11.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科学发展观要求人本位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外延进一步扩展,将环境的生态价值纳入视野.作为我国刑法体系的基石,社会危害性理论尚不能适应当前社会背景下有效惩治环境犯罪的实践要求.只有实现社会危害性理论由人本位向生态本位的延伸,并以此为指导完善环境刑事立法,才能有效惩治环境犯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出发,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视域为主线,研究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即生产力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生产方式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的发展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生产方式视域以生产力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力视域,人的发展视域以生产方式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方式视域,从而得出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的概念。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准确全面地认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新世纪、新实践和新任务要求中国人重新准确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社会建设理论与社会和谐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仅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了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而且对社会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手段等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科学定位,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社会建设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社会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要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为目标;社会建设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社会建设要以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机制为手段.邓小平的社会建设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指南.它的时代启迪意义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要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要确保民生的不断改善;要确保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4.
社会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此文试图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来解读我国当前的社会平等问题,并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深入探讨,来对我国当前社会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它反映生活,也反映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韩民歌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它的产生和社会地位以及流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更新,尤其是民歌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浓厚的民族音乐特点,突出了形式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消费和谐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当前中国存在的诸多消费不和谐现象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和实现消费和谐,包括实现公平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安全消费、文明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分析社会秩序结构时使用的重要范畴,市民社会理论为社会秩序的建构在国家与家庭之外,引入了一个社会的向度,用市民社会理论对回族宗教组织进行分析,从而为回族聚居区市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一个发展的路径,其前提条件是回族宗教组织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黄桂华 《理论界》2014,(6):47-50
在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和谐共处,既是各国政府倍加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大局的题中之核心要义。通过教育手段促进民族和谐共处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实践表明教育的确对各民族和谐共处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民族和谐共处,不仅需要教育的支撑,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普及化,使民族和谐共处成为贯穿民族文化的一种理念,获得各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留守妻子与社会和谐: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资本存在着性别差异。作为社会行动者的留守妻子,在社会互动中为自身及其家庭创造和积累了更多的社会资本,维持甚至提高了自身及其家庭在乡村社会中的结构位置与网络位置,使半流动家庭作为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一如继往地发挥作用,从而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陈春生  赵丽欣 《河北学刊》2012,32(4):217-22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执政党,所以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一是擅长因势利导,驾驭社会和谐发展;二是优化组织结构,支撑社会和谐发展;三是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是切实维护稳定,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五是善于把握适度,统筹社会和谐发展;六是追求整体平衡,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