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阅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发现,德里达的语言游戏只是他的解构主义策略,他真实的用意是向一切事情发问,向一切自以为是的东西开刀,彻底颠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理性主义、逻辑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主体中心主义、神学中心主义以及各种变种.他通过频繁借用"幽灵"一词,运用比喻和各种隐喻的手法,一方面充分地展现他灵活生动的文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决心.由此看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饱含着他的政治理想、伦理关怀和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因此,解构主义无疑就是他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当中通过对“幽灵”的解读来阐述他的解构主义的政治 ,本文把“幽灵学”看作他的“文字学”的社会政治表达 ,首先分析“幽灵学”对本体论或存在问题的思考 ,进而阐述幽灵学所指示的政治意义 :对终结论或目的论的批判以及呼唤“没有弥塞亚的弥塞亚政治” ;最后说明德里达一再呼吁继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以及他的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文本解构策略的社会政治表达。与幽灵周旋,与马克思的幽灵周旋,在周旋中阐释自己的政治观。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解读的对象,具有必然性,关注政治,关注滑向边缘的他者,是德里达旨趣所在。德里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建构在理性中心主义上的本体政治的批判,建构一种后现代的政治观——差异政治。差异政治是后现代思...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在世人熟视无睹处从马克思文本中拈出个幽灵学,从神出鬼没的幽灵性来对抗在场形而上学及其种种政治变形。德氏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构马克思主义存在论,使之彻底摆脱传统的阐释模式与政治形式的纠缠,才能真正忠诚于诸多马克思主义精神之一种,即激进批判与解放允诺。然而,德氏的这番解构恐怕并没有解答马克思主义如何道成肉身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借用《哈姆雷特》中的幽灵意象比喻共产主义的当代出场,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退场”后如何看待异质性共产主义思想形态出场的问题.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必将成为全体人类继承的遗产.在后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们必须借助共产主义“幽灵”的出场,才能建构理想的生活.晚期资本主义的诸多矛盾需要凭借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才能得到说明.所以,成为“幽灵”后的共产主义理论形态的当代出场形式,就是随着理论形态的改变继续对现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德里达阐释了冷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的幽灵政治学进路,揭示了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时代价值,彰显了对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制度未来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挖掘出后现代主义拆解话语中以及福山"历史终极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所掩盖的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解放精神。他以《哈姆雷特》的幽灵隐喻马克思的精神,把它视为不断散播其踪迹的幽灵,它延异着、解构着,留下踪迹又不断涂抹,从而是一种真实的在场。这是对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呼唤,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活力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莱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法国哲学家莱维纳斯认为西方哲学的特征在于本体论传统 ,这种传统漠视“他者”的他性 ,而追求同一性 ,其现实的后果导致欧洲现代的种种危机。莱维纳斯强调他者的绝对性 ,认为与他者关系的伦理学先于本体论 ,是第一哲学。而理解伦理学的首要性要从他人之脸入手。作为本体论的哲学正在趋向终结 ,而当我们学会聆听他者的声音时 ,哲学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8.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的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代表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最初的重要成果。写作《博士论文》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黑格尔及其弟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对青年马克思有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自我意识”在当时马克思的哲学里具有“本体”的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自我意识的本体论,即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人,它是以思辨形式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论肯定。  相似文献   

9.
加纳戏剧家阿玛·阿塔·艾杜的漂泊生涯为她关注文化身份提供了必要前提。在其代表作《幽灵的困境》中,艾杜通过塑造美国黑人女性尤拉莉亚来演绎女主人公在重返非洲后所遭遇的重重困境。很显然,戏剧创作是艾杜对后殖民语境中文化冲突、身份定位和身份构建等核心问题深入思考的真实反映。在她看来,重建自我身份需从价值观的定位和态度的转变开始。只有如此,"他者"才能摆脱双重身份所带来的尴尬,从而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回答了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是发展的、异质的、批判的理论,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科学的方法论和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要认真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用中立化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哲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本体论哲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本体论哲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进行了“整体的批判”,这种批判本身说明他的哲学包含本体论的思想和语言,否则他不可能彻底炸毁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殿堂,真正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怪影”。  相似文献   

12.
13.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幽灵性回归,呼吁人们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他所谓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其解构马克思主义、完善自己的解构理论的策略而已。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的角度看,美国主流评论与出版界的商业化运作共同决定了《女勇士》的自传性质.《女勇士》中花木兰的形象反映了第一世界女性主义追求性别平等的旨趣,体现了混合基督教善恶论的美国地缘政治意识,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故事背景则衬托出花木兰东方“他者”形象.在文学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华裔女作家仍处于被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与鲍威尔提出的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案截然不同,根源在于他们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鲍威尔认为实现政治解放就实现了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完全的解放,政治解放虽然使国家摆脱了宗教控制,但它无法解决人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异化问题。所以,马克思批判政治解放和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并进一步批判市民社会,指出解答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无产阶级消除市民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精神。《论犹太人问题》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白鲸》这部探索两性关系的文本,梅尔维尔隐喻性地展示出弱者的反抗和他者的力量,显露了男性性的政治的倾覆与主体权力坍塌的必然悲剧性结局,并象征性地阐发了构建两性和谐关系的必要性:唯有互尊互补方可互惠互利,唯有平等共存才能实现两性的双赢——反之,注定会招致两败俱伤的毁灭性命运。  相似文献   

17.
《道士塔》被选入高中必修课本,是国家话语的一种表现,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文中的叙述者的价值取向和国家价值取向的契合。但是,作为不在场的"他者"———王道士,一直处于被定罪的地位,完全没有为自己辩护的话语权。现代叙事伦理关注的是叙事过程中的生命的感觉,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立性要求相适应的叙事伦理诉求,而宏大叙事的国家伦理的介入为这种诉求增加了难度。现代叙事伦理从个体生命本位出发,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命,在肯定生命的生成性、多样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展开对现代散文叙事的深入反思,对其内在的逻辑进行颠覆性批判,探求个体生命存在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8.
《南京!南京!》和《硫磺岛家书》均采用了"他者视角"编织出人性神话。《南京!南京!》中的"他者视角"是国际化浪潮中电影的价值观与世界接轨的大胆尝试,而《硫磺岛家书》则是直接源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性观。这种普适性的人性视角忽略了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特殊的人性,规避了对沉重的历史真相的阐释,存在对日本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的散文历来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厚的人文情怀著称。在其旅中旅外游记中,作家通过对历史的选择性阐释,重新建构了一个广袤时空下的人文山水。既表现出一个精英文化知识分子对中国当前文明状态的隐忧,又通过对照性比较对当前中华民族的历史前记忆进行了另种导向,重构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潜在地遵循“宗教批判-政治批判-人的解放”的逻辑,通过批判宗教、政治,将其最终归宿点诉诸于批判的终极旨趣,即人的解放问题,更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