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以领导和组织全国文艺作家从事抗战文艺运动为基本目标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文协总会与分会之间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抗战文艺》的编辑出版,以及文协的理论批评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文协旨在组织和领导全国抗战文艺运动的历史特征。在抗战初期的历史情境中,文协试图组织和领导全国文艺运动的组织目标迅速获得了全国文艺作家的广泛认同,文协发动和组织的许多活动也因此而演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运动,对抗战时期的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郭国昌 《文史哲》2013,(1):137-154,168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解放区文学迅速走向了体制化,并且形成了规范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文学制度。作为延安文学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解放区文艺社团的转型直接推动了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前,解放区文艺社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但主要是以知识分子作家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型"文艺社团为中心,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启蒙意识和批判精神是"知识分子型"文艺社团的基本理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毛泽东的"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以"乡村剧团"和"文工团"为代表的"工农兵型"文艺社团取代了"知识分子型"文艺社团,成为解放区文艺社团的主体。"工农兵型"文艺社团以"讲话"确立的"工农兵方向"为唯一的社团建构理念,成为解放区后期文学发展中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作为政党意识形态的载体,解放区后期文艺社团具有特殊的社团组织形式,所有的文艺社团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规范下运行的。因此,解放区后期的文学完全被政党意识形态化了,而作为延安文学体制构成要素的文艺社团的转型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政党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解放区文学的体制化过程实质上是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的"讲话"转化为政治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文学社群文化生态与心态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社群(社团和流派),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生态,而并非是单一的纯文学或社会政治的组织行为.同时,文学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作家聚散更有来自心理的因素和其精神的联系,并且这一聚散心理和精神联系直接影响着文学社群生态的平衡.现代中国文学社群作家聚散分合的心态与地域、教育、政治、经济四大现代文化生态形成了整体性互动关系.这是一种社团流派"文化场域"的透视,从而立体地考察作家人与事活动的聚散成因以及作家创作心理的背后表现出的群体文学倾向和文学风格等深层的主客体复杂因素,清理现代文学社群的"生态"与其作家的"心态"关系网络的线索.探寻其内在的生命纽带.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团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团在现代社会中被视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部门"。中国社团发展经历了兴起、衰落、沉寂、复苏四个阶段。当前中国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行政化和营利化倾向问题。文章从宏观的社会结构、中观的社会组织、微观的个人利益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社团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社团流派的研究,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作家群体现象的认知理路.总结60年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之经验,史料基础和观念形态建构的双重重要性,是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整体思考的制高点之所在;反省过去的研究,我们缺乏考察这一现象的整体性理念和思路,即对文学社团流派中"文学、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地域)"等概念的包容性、动态性.研究作家社团流派人与事的关系和纠葛,关键不是规约或简单的判断,而是对占有史料的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社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叶君远 《河北学刊》2006,26(1):148-153
“社”本为土地神,由先秦时期“把社”的群体行为衍化为地方行政单位。以传承道统为目的的“士”人集团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社”命名的白莲社标志着中国古代结社意识的觉醒。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社团出现于唐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学的民间化倾向使“社”的组织具有多样性,文人社团成为文人士大夫优游林下的精神家园,结社与文学发生了密切关系,不仅促进了文学思想的传播,而且形成了风格相近的文学流派。明代的文人社团有了飞速发展,社团组织的数量急剧攀升,并同政治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7.
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初十几年时间里最主要的组织文学生产的平台,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输入与传播,主要也是由身处文学社团之中的理论家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社团,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这一传统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理论生产方式及文学观念通过社团传播这一途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早期形态及理论品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多采取论战性的姿态与论争性的理论形态,许多文章文风生动活泼,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影响力;与此同时,社团传播也使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系统性、学理性及理论深度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金海  张喜田 《学术研究》2005,12(11):122-125
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作家吸收中外文化营养与公共关怀分不开的。传统的载道观使作家关注现实,随时代而变;抒情写志传统使文学社团、流派沿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道路齐头并进;而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也成为这些社团产生与发展的精神酵素,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也使这些文学社团流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团文学流派风格的形成,除了受我们所熟知的时代、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学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社团与社团之间由论争、制衡所形成的"张力场"的影响。总结现代社团文学格局的"张力场"及其相应的文风互动模式,对于揭示现代文学流派风格的形成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论的构型与文学知识的组织、生产和传播的整个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教育制度、传媒机制和社团体制等文学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新文学开创初期,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现代作家群体,以现代文化理念,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现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开启文学的重建。他们努力建立现代的文学观念;积极发起参与系列文化(文学)论争,大力拓宽现代文学空间;他们极为重视新文学的社团建设,无论是在文学组织、文学生产还是创作导向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文体的创建,不仅从理论认识上殷切呼唤,更是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充分展示了新文体的魅力和成就。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个提出“整理旧文学”口号的,我认为是郑振铎。一九二○年秋,郑振铎作为核心人物,在北京开始酝酿组织我国现代第一个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被推选为会章的起草人。该会章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将“整理中国旧文学”与“研究介绍世界文学”、“创造新文学”并列作为工作任务,这在新文学运动史上是首次;在整个新文学社团史上,将这三者同时作为宗旨的,也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作家群体生态与“中国形象”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世界文学的催生下诞生的,异域文化渗透与本土文化承传交互作用下的现代中国作家群体生态赋予"中国形象"以多元化的观照意义。现代中国文学社团或流派的"中国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其他形象、语境中重构而来,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其生态结构的构成创造了一种概念的、空间的、存在的多种形象互动影响的文化对话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金红 《北方论丛》2015,(3):38-43
南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数最多、 活动时间最长、 活动范围最广泛的文学社团. 南社由中国同盟会会员发起, 自成立之初便高举文学与革命的大旗, 为辛亥革命呐喊, 为推翻旧制度、 建立新制度助威. 南社虽然规模大、 成绩丰, 但它实为一个民间性质的组织, 有着民间社团的特性. 然而, 南社的功绩和意义却远远超过任何时代的民间组织. 南社文学也因其特定内涵, 其所承载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其社团所彰显出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价值, 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 南社虽已远去, 但精神犹存. 今天重新探讨南社现象与南社精神, 对于更好地研究南社、 研究文学与革命的关系、 思索未来文学之路, 大有禆益.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社团,它是以"为人生而艺术"的口号凝聚起来的作家群体.然而,其成员的美学理论却在各抒己见中显示出独到的见解,甚至是悖反的倾向.茅盾与王统照的理论就体现出同中有异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杨霞 《江苏社会科学》2006,1(4):231-236
本文试图从明代文人集团与新文学社团的关系,来阐明明代文人集团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与新变因素在新文学社团中的延续、影响和关联,并把形成中国新文学的独特文化、文学性格,文学格局,以及文学制度、文学风貌等激越因素放到这种关系中来考察,从而对新文学的内涵给出更为丰富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国统区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之争,与毛泽东在延安提出的有关理论并无直接关联,这是一场由文协在抗战初期组织和倡导的通俗文艺运动引发的论争,论争双方分别是通俗读物编刊社和新文学同人.论争起源于抗战初期利用旧形式问题引发的分歧,向林冰挪用延安的意识形态话语,把通俗读物编刊社的"旧瓶装新酒"和"民族形式"直接等同起来,导致了论争的复杂化,也造成了研究者长期的误解.今天看来,这场影响深远的论争,本身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而在论争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显然比论争本身更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诞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教育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闻一多、朱自清、冯至、卞之琳等大家任教,穆旦、汪曾祺、杜运燮、郑敏等文学名家的出现,一个个闪亮的名字照耀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发生、发展之路.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已经发掘出来的材料了解到,这些文学大家的任教和文学名家的诞生,与西南联大蓬勃发展的文学社团有着某种重要的关系.但是,苦于诸多原始材料在抗战的烽烟或时间的流逝中被毁,我们只能窥其冰山之一角.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何在民族的空前灾难之前,结成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学社团?如何在大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用各种文学方式去书写、去表达,并逐渐磨砺成一把把文学"宝剑"的过程,只能停留在许多同人的想象和期待之中.说想象之中,是由于要还原或者部分还原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繁琐而艰巨的工作;说期待,是本着对这段历史虔诚的尊敬和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内在要求,我们坚定地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文学社团较为完整的历史面貌、鲜活的文学活动、丰富的文学成果,终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阈之中.  相似文献   

19.
从“社团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看,文学研究会社团的基本姿态是“著作同业公会”。这不仅是它能迅速壮大并推动新文学第一个高潮到来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与创造社论争的起因。这种“公会”式的社团运作,还导致了文学研究会对各种流派和“主义”所采取的兼容包并主义态度,以及对于“为人生”和“为艺术”两不偏袒的折衷主义文学倾向。从而为我们对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认识局限加以了澄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管理体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视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战略思想,从战略高度认识完善中国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社科类社团行业归口管理战略、政府购买项目牵动战略、参与学科建设战略、政策法规支持战略,是确保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科学,管理体制到位,管理体制有效的重要手段.是使社科类社团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要力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