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学术界不少研究者在研究和探讨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文著中,力图说明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和历史观意义上的一致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或渗透着人道主义,甚至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本文所要质疑的,正是这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这一命题。笔者认为,提出这一命题和其后的论证演绎,既不能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几百年来,“人性论”、“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鼓吹自已代表“全民”的遮羞布,理应受到必要的批判。但是,在“人性”和“人道”的问题上,并不是只有资产阶级的一家之言,更不是所谓马克思主义不讲人道,不谈人性。其实,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真正科学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罢了。从历史上看,关于探索人的本质是什么的人性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早已众说纷纭。我国先秦时期的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的学生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告子》上)。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性三品”,把人性分为三类,即不教而能善的“圣人之性”,虽教也难为善而只能为恶的“斗筲之性”,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旨归。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仅要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还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杰出人物的作用。“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道主义的一个形态,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共同研究视阈和理论重叠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人为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近年来理论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新港》1981年第1期上发表的《关于人道主义》的文章,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人道主义学说,宣扬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这篇文章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根本原则,需要认真加以辨明。  相似文献   

5.
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依据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法共党员,他对于当年苏共领导人“非斯大林化”并求助于人道主义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用人道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与此呼应,阿氏对中国“文革”及其“阶级斗争为纲”是衷心赞成的.他把自己的理论创作自觉地与中国当年的主流思路对苏共求助于人道主义的批判及中国“文革”联系在一起,并为“文革”唱颂歌.阿氏对唯物史观的结构主义阐释,是沿“无主体”哲学思路前推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便从哲学出发点上被略去了.由此出发,阿氏把马克思主义说成“反人道主义”;说“异化”概念不是马克思主义概念,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严重错解.  相似文献   

6.
大致说来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呈现出以下三种主要的学术流派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马克思主义和世俗化的马克思主义。上世纪 80年代初期 ,作为对“文革”悲剧的反省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凸显在中国的哲学舞台上。这一学术流派致力于从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的角度来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 ,以区别于前苏联模式那种从与人相异质的自在概念出发的解读思路。作为一种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路 ,这一学术流派在批判的理论维度上无疑显尽了才能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它却是建立在极其简单和抽象的理论支点之上。它把十年“文…  相似文献   

7.
杜烨能  王刚 《理论界》2023,(5):8-15
天下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在理论维度,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历史维度,是因为两者经过否定环节之后的彼此相通。这种高度契合性集中体现在“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全人类彻底解放”相契合,“兼善天下”的责任担当与“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相契合,“家国天下”的统一体与“真正的共同体”相契合。高度契合性拉近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联系,架构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同马克思主义和平观的桥梁,建立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纽带,从而推进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早年受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影响,自称为“人道主义者”、“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在同人道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马克思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在总结人类知识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他一方面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抽象性、虚伪性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继承、改造、发展了人道主义思想中的民主性精华,成为马克思主义中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人道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此,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以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实际进程来表明,马克思在其历史观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即在其“费尔巴哈派”阶段上,存在着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因素,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占有过主导地位,而在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因素成为“弃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的自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人道主义。一、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方法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两种不同理解,即人道主义的理解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动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是刘永佶教授的新著。此书正如其名所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的视角讲劳动人道主义;讲劳动人道主义意在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一、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作者认为,马克思以后之所以出现众多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的探讨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人、人性、人道主义的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在研究中,不少西方学者把这些问题同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考察。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等同起来,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则宣称马克思主义本来是“真正的人学”,马克思后来抛弃了对人的研究,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的空场”,因而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这些观点从不同方面歪曲了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歪曲了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学说。马克思在探索新世界观的过程中,同时展开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基于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人道派从哲学人本学维度,提出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派从社会学维度,提出生态主义社会主义;分析派和后马克思主义,则分别从经济学与文化学维度,提出了分析的社会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社会主义.各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虽然内容不同,但又具有共同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3.
自从三十年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公开发表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热潮。这种研究,已经不只限于对马克思的有关著作进行解释,许多理论家、哲学家,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理解,补充或修改自己的理论体系,以至出现了所谓“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会合”,形成了号称“人道主义的马克恩主义”的思想流派。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概念,而是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生死攸关的命运。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对此作出了自卫反击,他提出“认识论断裂”策略,断定已经被误解为人道主义的青年马克思思想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以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5.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主义者都以人道主义自居,而萨特则更以马克思主义者自诩。一九五七年后,他著书立说,声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很“接近”,并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会合”,必须用存在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重生”。萨特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抹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内容,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今天是无人地带”,(《给伽罗弟的一封信》)因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贫血症”。他认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这种缺欠,所以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它已经“不再同历史一道生活下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后于实践了,它典型概念的实在内容“是一些过时的知识”。(《辩证理性批判》)他主张只有把消失了的人恢复起来,把“主观性”的因素加入现代马克思主义之中去,才能“补救”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所以能担负这一重任,因为它重新肯定了人的实在性。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块“飞地”。萨特的这些观点,在西方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思想史上发生的一次由黑格尔、特别是马克思开始的“决定性变革”,是为各种人道主义的“一切形式的集体化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萨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人们不讲人道主义,更不敢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道主义,讲了就有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嫌疑。其实,这是一种缺乏分析的“左”的片面性的表现。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人道主义有各式各样,我们应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参阅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讲的人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两者之间不仅有原则的区别,而且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17.
人道主义的内涵是什么?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部分同志认为,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水火不容的。他们对人道主义采取彻底否定、一概抹杀的态度,把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变成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以至于连革命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也不宣传了;另一部分同志又看不到人道主义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一个流派,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归结为或部分归结为人道主义。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人道主义“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尺度的总体化——兼与一种“对立论”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在历史尺度问题上,有这样一种对立论:把生产力与人对立起来,并依此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对立起来。它认为“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作为衡量历史的科学尺度,而人道主义则以人为历史的尺度。”这种对立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怎样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怎样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尺度,怎样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过去的人道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同异及得失,等等.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首先就是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致力于论述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的批判以及他的历史观的主要内容。阿尔都塞把历史规定为一个“无主体的结构和过程” ,并由此把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观点指认为一种具有经验主义特性的“意识形态” ,而马克思主义是与之根本对立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杨耕 《中国社会科学》2023,(4):99-121+206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于芬格尔特等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于米丁等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弗罗洛夫的《哲学导论》力图建构一种苏联式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卢卡奇力图以“总体性”为根本原则重建唯物主义辩证法,哈贝马斯力图以“社会交往”为中轴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力图建构科学性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民主德国的柯辛则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凝聚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理解,并明确提出“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这一命题;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具有“中国内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刘丹岩、高清海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开启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建构原则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