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富激励效应与延迟退休问题备受关注。财富激励能否影响延迟退休行为?采用2000—2012年A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与待遇的个人微观数据,利用2005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的自然实验机会,证实了不同参数设定下的养老保险制度均存在负向的财富激励。发现这种负向的财富激励对延迟退休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改革后收入水平分类的数据,进一步发现:受人力资本与收入水平约束,低收入人群更倾向于延迟退休;此外,负向财富激励的减弱更容易促使较高收入女性延迟退休。据此,分析了我国延迟退休的政策方向,并指出须在尽量减弱或消除负向财富激励的同时,对不同收入、性别的群体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及补贴机制。  相似文献   

2.
技术机会管理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进行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设计一套好的技术机会管理机制需要满足三个要求:资源配置的柔性机制,即创新资源的定位和整合要具有动态适应性;信息利用的技术机会成本机制,需要处理好资源稀缺与技术机会选择的关系,注意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关注决策者对技术机会的预测;激励相容的权变机制,要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激励相容并采用权变的激励方式。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是非线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创新是由初始均衡到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演进过程。演进的激励,来自创新主体对新制度安排潜在收益的理性预期。潜在收益的存在与增长,取决于制度环境与制度内部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制度系统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创新主体的行动决策以客观因素的变动为基础,而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将影响并决定主体对制度创新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技术机会管理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进行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设计一套好的技术机会管理机制需要满足三个要求:资源配置的柔性机制,即创新资源的定位和整合要具有动态适应性;信息利用的技术机会成本机制,需要处理好资源稀缺与技术机会选择的关系,注意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关注决策者对技术机会的预测;激励相容的权变机制,要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激励相容并采用权变的激励方式.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是非线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后发优势的演化创新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度创新是实现后发优势的基础。后发优势的思想最早是由才学派演化经济学家凡勃伦所提出,与流行的技术后发优势观不同,他讨论的是落后国家在制度上不模仿发达国家,从而进行制度创新的后发优势。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概念,"新熊彼特"学派演化经济学家区分了技术后发优势的两种机会窗口;追赶和跨越,他们认为,能否抓住这两种机会窗口,使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关键性地取决于技术能力的迅速累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创新。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演化经济学的后发优势理论,并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发展的路径与发达国家存在着重大的差别,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运用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构建国家与国有煤炭企业经理双重任务委托模型,以求国有煤矿安全事故频发诸多原因背后的机理。模型分析指出:在双重任务激励成本相互替代条件下,委托人对煤炭产出量委托任务的强激励会诱使代理人忽视对企业煤炭安全投入委托任务的努力;对任何给定工作的激励不仅取决于该项工作本身的可观测性,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工作的可观测性。该理论为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经理激励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股票期权的优势在于可抑制短期行为 ,降低激励成本 ,削弱企业家产生机制非市场化所带来的缺陷 ,为企业集聚优秀人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度环境。股票期权的激励效率取决于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效率 ,并受政策法规和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阐明,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的基础性原因在于市场兴起。西欧市场兴起带来的盈利机会激励制造商扩大生产规模,引起操作过程精细的分工,促进了技术进步;市场兴起带来的盈利机会也促使一些人结合成新的经济组织,形成相应的规则和制度,组织、制度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统治者则从经济增长中获得了更多税收,于是制定和颁布法律对这些组织、制度创新予以认可和保护,这就出现了政治、法律层面的"制度变革"。技术进步、制度变革都促进了经济增长,带动了欧洲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而这一问题又与高校所实施的薪酬激励制度密切相关。本文首先解读了薪酬激励的概念,对当前山西高校所实施的薪酬激励制度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可以从绩效工资入手进行改革来进一步发挥高校薪酬激励制度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需要一定的制度条件的。恰当的制度环境是创新的基础、动力和前提。制度影响创新主体能力配置方向和创新空间,良好的制度可以降低创新风险,提供激励动力。一个适合创新的制度环境,包括完善的市场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创新与知识产权法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知识产权法制在创新战略中的地位及对创新的作用,指出必须在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突出知识产权的核心地位,通过制度设计,使创新知识由可共享转化为创新者的私有权利,从而鼓励创新。同时,基于知识产权法制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从企业和政府层面提出创新生成的机制,即创新活动应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工作的主要方向是为知识产权法制的实施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创新是国家和企业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技术创新成果要实现权利化、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尤为重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成果处于科技前沿及多样化,使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正面临着重大的影响和挑战.面临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各国加速了对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和修改,使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机遇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对于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市场效率,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及拓展投资管道。由于知识产权是法律所创设、以无形资产为客体的权利,而传统金融法律制度主要以实体资产为客体而构建,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协调。并详细分析了知识产权的权利特性,结合有关案例,探索了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知识产权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激励与保障,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之间互动关联。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从知识产权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分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的系统特性和结构特点,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D),以知识转移与流动、人力资本流动和创新收入增长为基础,分析系统中关键变量的动态变化和因果关系,通过对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模及仿真检测,识别运行创新网络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在创新收入基数较大、企业单个项目研发投入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研发资金投入比例的微小变化会带来创新绩效较为显著的变化;知识产权交易比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高于专利产业化比率;知识产权交易比例对创新网络数量的变动趋势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制度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在构筑国家创新体系和增强创新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权流失严重、政策导向偏差、保护力度弱、产权不清、评价机制不健全、结合不紧密等障碍。要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保护、激励、加速、促进、推动作用,必须实施知识产权检索、激励、评估、保密、经营、研究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分析知识产权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知识化的今天,知识产权的竞争已成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高级别的竞争,知识产权的创造水平和保护水平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持续发展力的根本尺度和标志性依据。指出中国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并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在这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性教育,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和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数据对比和趋势分析,对日本高校知识产权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和研究,并对日本高校知识产权申请、产学研结合、管理体系及从业人员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增强创新能力的角度,结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体系,提出在科学研究、专利申请、知识产权成果的应用及管理、产学研合作机制及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并指出我国高校应该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质量控制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健全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综合竞争力不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仍占少数,自主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现状和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分析,指出了制约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