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对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退耕还林(草)是国家和政府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为此,国家和地方开展退耕试点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关系到退耕工程的开展及其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在对陕西省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家、陕西省和安塞县相关政策,就其适宜性作以探讨,并对若干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资源保护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环境失衡的根源在于利益失衡,因此,需对生态保护工程进行制度创新。本文分为四部份:第一部份探讨生态资源的市场化问题;第二部份评析西部地区开发自然资源的三种模式;第三部份用博弈论分析三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当地农户)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草)等生态保护工程中博弈过程;最后,基于上述分析,认为只有把生态保护与对生态保护区民众扶贫相结合,才能可持续保护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学原理.本文针对四川省生态环境特征,对四川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提出了一些生态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根源的分析,指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此次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应有之意,并提出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通过综合治理、减负、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及转移剩余劳动力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草)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博弈的存在:它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农户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以及农户之间的博弈。这三种博弈均陷入困境,而改变博弈结果的方法是制定新规则,以达到新的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6.
西部开发中退耕还林的制度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保护是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 ,西部江河源头实行退耕还林是实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实质性举措。退耕还林不仅涉及西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之间的关系 ,而且涉及中西部同东部之间、西部同全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此 ,必须建立合理规范的法律制度 ,包括资金及技术保障制度、利益补偿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等 ,以保证西部开发中退耕还林措施切实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对西部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中执行力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在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西部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执行的不顺畅所带来的问题也同样制约着退耕还林(草)工作在西部民族地区的继续开展和深入。为此,在现阶段针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在执行退耕还林(草)政策中缺乏执行力的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草)是我国政府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它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分析了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环境外部效应及其功能,进一步提出了实行环境外部效应最大化的几个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试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其预期发挥的功能 ,可划分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经济型”三大类。“生态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先期收购土地 ,统一造林 ,或将已建成的“生态型”林草植被收归国有 ,仿照天保工程有关规定严格抚育管护。“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建设为立体复合型植被类型 ,经济效益上以短养长 ,而在中后期国家应当允许对退耕地新造林分进行适度间伐利用及合理更新。“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注重水土保持整地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自我维持 ,良性发展 ,项目区必须注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工作 ,妥善解决退耕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国家应对非项目区内的受益地区征收生态建设补偿税 ,用于退耕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问题,2000年国家开始在西部地区大规模地退耕还林还草,5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水资源短缺矛盾尖锐,保障农民生计的后续产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要想解决这些矛盾:1.要延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2.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3.保障退耕还林还草由阶段性工作转向制度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耕地保护与非农化配置制度的4个阶段历程,可以发现:我国耕地发展权制度经历了产权从缺失到确定,再到建立起总量控制下的计划命令的配置机制,再到当前朝着经济措施的配置机制转变的发展过程。当前,作为新增耕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机制——浙江指标交易、重庆地票交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机制改进了耕地的空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作为现存耕地的发展权的价值补偿机制——成都耕地保护基金机制改进了耕地的产业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然而,现有制度创新依然存在耕地发展权种类设置不完全、产权归属不明晰、权能实现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该从种类设置、产权归属和权能实现等方面进一步清晰界定耕地发展权,并构建相应的市场交易或财税等配置机制,最终使相关经济主体既有机会在耕地保护中获得补偿,亦可在耕地非农化中获得收益,从而诱使正确的经济行为,实现耕地保护与非农化的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在对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持续性的界定标准,并分析了影响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农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的因素,最后从理论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的退耕还林(草)政策可持续性的指标和标准。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 ,提出了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建议 ,并就农村土地产权的流转 ,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管理 ,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探索农地经营制度的创新,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义。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荆州市农地经营制度创新的作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试析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农户的耕地保护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我国耕地保护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耕地作为一个典型的准公共物品,不仅给农户带来经济收益,而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非生产性功能,表现出强烈的正外部性。正确认识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进而采取相应的内部化措施,将有利于提高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对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涵、表现进行论述,剖析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外部性内化的途径,以期为调动农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推动耕地保护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耕地保护制度中的利益冲突与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耕地保护制度,将“经济人”概念引入耕地保护制度的供给与执行过程,分析各参与主体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反应对制度执行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现行耕地保护制度框架下,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各参与主体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应从创新政府治理结构,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补偿和救济机制等方面来解决耕地保护制度中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7.
土地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明显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外,其理由是农民已获得了土地提供的保障。事实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保障作用一方面在弱化,另一方面也阻滞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有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构建与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替代土地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权属制度的安排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农民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与经营权。然而 ,这种土地制度中的所有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并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 ,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