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列宁在一九○八年发表的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提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个著名论点,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1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原则。列宁在一系列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中,在哲学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原则作了充分的论述。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列宁关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部优秀的作品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都是艺术家再现生活与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看法的有机统一,是艺术家自身思想观点的曲折反映。《父与子》同样也是如此,其中对高潮与结尾部分的描写与处理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截然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对立人物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与贵族自由主义者巴威尔。这两个人物的对立真实地反映了俄国五、六十年代两大政治集团的对立。对此,列宁曾有过论述,他说:“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者,他们从那时起,并且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契诃夫一生写了七、八百个中、短篇小说和约二十部剧本,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大师。《宝贝儿》就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宝贝儿》写于1899年,它和契诃夫的其他许多作品一样,是俄国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的反映。那时俄国正处在极端反动的沙皇统治时期,资产阶级的民粹派运动已经彻底破产;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正在成长,为将来的斗争积蓄力量。民粹派不了解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进作用,认为主要的革命力量是农民;但他们并不了解农民的实际生活和利益,得不到农民的拥护。于是民粹派的秘密组织“民意党”决定不依靠人民,而用个人的力量来跟沙皇专制政权进行斗争。1881年3月1日,民意党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級作家高尔基誕生九十五周年,今天我們紀念他,就要保卫、繼承和发揚高尔基的革命文学的传统,反对对高尔基文学传統的任何歪曲。高尔基的一生,是伟大的文学家的战斗的一生。高尔基的伟大,正象列宁同志所一再强調的,在于他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活动与人民的革命运动联系起来。高尔基文学活动所包括的时代,恰好是俄国无产阶級觉醒、兴起、战斗,一直到取得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作为无产阶級革命的鼓手,高尔基非常深刻而鮮明地在自己不朽的作品里反映了这一伟大时代的巨大而复杂的变革,并以此为革命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开辟了寬广  相似文献   

6.
一 文艺与时代结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都分。当前,我们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新时期,新事物茁壮成长,旧事物急遽消亡,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推动生活前进、站在时代前列的新人大量涌现。在作家、艺术家面前,一个崭新的时代,崭新的生活出现了。面对如此激奋人心的新世界,重温毛主席关于反映新的时代、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论述,提出深入生活问题,对于作家、艺术家们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是生活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文艺问题上的光辉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了当代作家、艺术家的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即使对高尔基这样伟大的作家,列宁也曾强调他“到农村或外地工厂(或前线),去观察人们怎样以新的方式建设生活。在那里单靠普通的观察就能很容易地把旧事物的腐烂和新事物的萌芽区别开来。”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原理,结合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际,强调了文艺创作和社会生活的依存关系,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只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要求作家、艺术家摆正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文艺和人民的关系,而且从“唯一源泉”这样一个根本点上强调了文艺创作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别无他径。这个光辉思想指导了  相似文献   

7.
一十九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世界资产阶级文学遗产中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从四十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的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到七十年代巴黎公社以前的赫尔岑、岡察洛夫、奥斯特罗夫斯基,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的文艺战线上,都是属于先进的行列,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特别在俄国解放运动的平民知识分子时期,更出现了象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氵曰工)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萨尔蒂柯夫——谢德林这样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以其“散发着阶级斗争的精神”的著作,对农奴制度、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革命理论与实践部分源于他对俄国革命的关注与思考.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密切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以更多笔墨论述俄国革命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在论述苏俄建立后的诸种境况时,中国的政治前途始终是其思考的落脚点.1924年李大钊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零距离感知了苏联建立后的社会状况,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道路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考察李大钊对俄国革命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思考,可以加深我们对早期中共领导人为何选择俄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将外国的革命经验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之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出现了两位伟大作家,一位是有“俄国革命镜子”之称的托尔斯泰,另一位是被奉为现代派鼻祖的陀思妥也夫斯基.两位生于同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以自己天才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罪与罚》、《白痴》、《卡拉玛卓夫兄弟》等伟大作品.他们的出现,是俄国文学的奇迹,亦是世界文学的奇迹.两位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为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形象.在此,笔者拟对陀思妥也夫斯基小说《白痴》中的女主人公娜斯塔西雅和《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斯洛娃进行分析比较,试图由此对两位伟大作家的创作思想进行一次小小的管窥.  相似文献   

10.
夏银平 《兰州学刊》2005,18(4):29-30,33
本论文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恩格斯和俄国民粹主义的关系,认为恩格斯对民粹主义的态度有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认识过程.本文分析了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原因,认为他的思想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革命的需要.恩格斯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态度本质上和马克思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举世闻名的俄国艺术家列甫·托尔斯泰已经逝世七十多年了,但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作品,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用他那枝如椽的大笔,天才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几年俄国社会生活的图画,提出了那个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给我们留下了一分珍贵的文学遗产。不过,人们景仰托尔斯泰,痛惜托尔斯泰,重视对托尔斯泰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真正了解托尔斯泰。人们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这位巨人,正确地估计他的遗产的价值,不是在他以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3-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使世界瞠目并在欧洲掀起“俄国热”的黄金时代,也不是在他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写出最佳代  相似文献   

12.
<正> 杰出的大作家,不论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如何广阔,但必有其最熟悉和最经常表现的一个侧面。他在这方面的艺术表现最能显示出作家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最能闪射出作家自己的艺术光彩。这就是冈察洛夫等俄国作家所一再强调的属于作家个人独有的艺术“领地”与“省区”。由此而决定,在人物塑造上往往会形成作家特有的形象系列。就拿屠格涅夫来说吧,他对废奴前后的俄国社会生活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和表现,但作为他最熟悉的、最经常表现的、成为他介人的艺术“领地”和“省区”的,则是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他塑造了从罗亭到巴札洛夫等一系列的俄国知识分子形象,通过这个形象系列,十分深刻地反映了从贵族革命家到平民革命者的思想演化过程。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俄国革命是农村公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决条件。关于“俄国革命”的性质,学界有不同理解。基于基本理论、历史实际和相关文本分析,本文认为,它不可能是“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只能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不能把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将发生的俄国革命与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一自“五四”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斗争就成了中国革命文艺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时期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还极少,也没有揭示出无产阶级的时代风貌。至三十年代,这种文艺创作状况得到了迅速的改变: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剧增,思想内容也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这在新文艺创作领域,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历史现象。 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创作的活跃景象,在一九二八年以后的革命文艺刊物上有着突出的表现。例如,《太阳月刊》(一九二八年一月至七月)共出版七期,发表作品五十篇,写工人的占十九篇;《新流月报》(一九二九年三月至十二月)共出版四期,发表作品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五篇;《拓荒者》(一九三○年一月至五月)共出版五期,发表作品五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三十七篇。这种创作现象,在某些进步文艺刊物上也有一定的反映。象《文学》的第一期上,发表作品十九篇,写工人的  相似文献   

15.
苏联时期以前的俄国哲学史研究最初是基于纯粹的“个人兴趣”和“学术目的”,后来哲学史视域成了政治斗争的阵地,苏联时期的“俄国哲学史”研究体现了某种特定的“俄国哲学史观”。1947年亚历山大洛夫《西欧哲学史》全苏哲学讨论会成为苏联“哲学史”和“俄国哲学史”研究的转折点,自此后所有作品都遵循以定义开始、引经据典等体例。马斯林主编的《俄国哲学史》成为哲学史观和俄国哲学史观变化的标志之一,该书的框架和内容表明了他们自己的“俄国哲学史观”,虽并不代表现今整个俄国哲学界的观点,但却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审视和解读当今俄国哲学界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的具体参照物。  相似文献   

16.
<正> 文艺作品是客观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的产物。反映论者历来认为文艺作品融合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因素。对作家的主观能动作用,他们作了正确的充分的估计。 从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到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家,向来都非常重视作家的主观能动作用对文艺创作的重要影响。别林斯基认为:“如果他(指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周国长 《云梦学刊》2012,33(4):64-68
亚历山大二世大改革后,俄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各种矛盾显露,“解冻”思潮下革命观念溢觞;革命民粹派组织民意党为实现自身的革命目标,进一步发展了目标高于一切的理念,采取了政治恐怖手段,针对政权的代表沙皇及其高级官僚实施暗杀,以期取得政治自由和改造社会;但暗杀沙皇并未实现其目标,反而促使俄国进入一个“反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上的庸俗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把艺术反映对象看作一种不需要艺术家具备相应审美反映能力的自在之物。因而在创作中,艺术家无须考虑生活现象与自身之间有没有内在适应性,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入自己的作品。近年来,我们的文学在获得长足进展中,也伴随过某些偏差,诸如毫不顾及  相似文献   

19.
关注一个时代的绘画艺术,除直接的绘画作品外,优秀的画学著作也值得注意.古代美术史家不但对当时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记述,为我们留下可供参考的史料,其所做的考察分析,对绘画风格形成和演变所提出的个人见解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圣朝名画评》及《五代名画补遗》写作的时代,正是一个由“唐型文化”转为“宋型文化”的时期,对其写作时代和文化背景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20.
<正> 《蚀》的问世,好象文学之树上绽开了一朵奇异的花,既引起了读者的普遍注意,也招来了评论界的不同评价。意见分歧之大,是文学史上罕见的。建国以后,虽然肯定了《蚀》的成就,但具体评价仍然不同,其中心是作品的真实性和价值的问题。本文仅就此提出一点想法,就教于同行。《蚀》诞生以后,对它议论最多的是关于时代的描写。有人认为它是“真能代表时代”的著作,有人则认为它虽然“具有革命的时代的色彩,然而不是革命的创作”;有人说它写出了历史的真实,有人却说它没有正确地反映现实。随着《蚀》读者范围的扩大,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