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自然灾害日益严峻的威胁,人类社会正在加大防范措施.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使国际减灾成为人类社会的整体行为.我国政府亦在抓紧实施国家减灾规划,1994年,吉林省政府即制定了扶贫减灾攻坚规划,决定利用5年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解决10个贫困县、114个多灾贫困乡镇、100万灾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使全省扶持多灾贫困区域发展生产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1998年,中国的大洪水在考验了中华民族抗御自然灾害的决心和能力的同时,也从各个方面检验着我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与灾害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和成果。一项受中华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由张书庭研究员承担的研究课题《中国灾害管理》,在结项完成一年后,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大众的关注。《中国灾害管理》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后,又被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列入“中国减灾文库”。该文库是为纪念联合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而编辑的,收入的是我国自然灾害的重要史料和减灾研究的重要科研成果。《中国灾害管理》面向现代…  相似文献   

3.
灾害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课题。自人类的童年时代以至于今,自然的以及人为的、突发性的以及渐发性的灾害几乎如影随形,一直影响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早已力图认识灾害,与之相抗争,寻求防灾、减灾、救灾的有效对策和路径,并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减灾、救灾的思想和经验。古今中外之大量资料,随处可见灾害的肆虐,灾害对人类社会无情的迫压和挑战;当然同时也可以获见人类与灾害抗争的足迹和背影。因此不妨说人类的演化进程同时也是一部与灾害抗争的历史。在此意义上而言,对历史上的灾害予以考察,总…  相似文献   

4.
何文君 《文史哲》2002,3(2):165-168
经济全球化在繁荣和促进全球经济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全球生态资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以及目前国际社会对损害全球生态资源行为进行有效遏制的强制性制度的缺乏,都增大了国际生态合作的难度。加强国际生态合作,需要有一个由人类一致的经济意识、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道德意识构成的国际环境,这却是一个漫长的意识变革过程。鉴此,国际社会将长期面临着国际生态合作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论实践约束意识杨玉各种当代问题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已经明朗,人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人类活动的失控状态是各种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了摆脱人类面前的各种危机,避免令人担优的人类前景,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的安全和幸福,树立实践约束意识已经刻不容缓。一当代历...  相似文献   

6.
四、社会性别意识对新疆女大学生就业·择业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性别意识是国际社会兴起的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它已经纳入联合国的人类发展统计指标,纳入国际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许多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立法之中,成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程度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代价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某一理想目标而作出的牺牲,代价意识则是人们对代价问题所形成的自觉的理性思考。代价问题与代价意识并非同步而生,代价意识通常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较高阶段。代价意识的形成为人类确立起了一种理想目标。我们应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化中吸取积极成分,发挥后发优势和制度优势,减轻必要代价,避免无谓代价  相似文献   

8.
回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十年历程,从理论构想到实践生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理念,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方案,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西方“中心—边缘”模式的现代化具有同质化倾向、强权性缺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同心圆”模式的现代化路径,走出了西方“中心—边缘”模式的实践困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实践活动的效率性是人类实践活动追求的永恒价值目标之一。本文认为,实践活动的效率性评价是对实践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追求实践活动效率的动因是由于人有自觉的时间意识和成本意识。实践效率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所作的综合评价,包括:实践速度、实践效果率和实践效益率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化生产探析齐学栋,崔凤恒抛开概念争论的多义性,在自然向人生成的社会实践的空间扩展和时间演进中,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的文化,就其作为内含于实践活动的人类自我实现的意识与手段,作为外化于对象世界的人类能动创造的本质能力之体现,其意义在于通过主体同外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哲学教科书中,一般只论及到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特性,而很少触及到人类意识的实践性特点;对意识的内在本质的规定,也一般只认为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和客观存在的反映,而往往忽视人类意识的实践本质。其实,现实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或说实践性,恰恰是人类意识最直接、最主导的本质特性之一。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真理意识十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理意识十论董玉整真理意识是人们关于真理的意识,是人们对于真理的态度、观念、信念等等心理品质的集合。真理意识的层次和性质,内在地规定着人们掌握真理、运用和发展真理的进程和状态,内在地规定了真理的现实运动和现实价值。因为,真理意识是真理向实践运动、真理...  相似文献   

13.
白加良  梁晓红 《理论界》2008,(9):101-102
现代西方哲学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意识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从不同的哲学家对意识的探讨来看,始终有那么一种精神贯穿于对人的意识的探讨历史中,这种精神便是人的自觉与他觉的精神。人类的认识从方向的角度来看,无非是自觉与他觉两个角度。本文认为,自觉,即人类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与反思,包括对自己的实践、自己的观念、心理等的认识。他觉即觉他,即对人类自身以外的世界的认识;自觉与他觉发生的前提和能力都来源于需要的实践活动;人的自觉与他觉的能力不断推进,具体表现为人的怀疑批判与建构精神。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发展观的主体新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久强 《学术研究》2002,1(2):31-34
人类要走出困境,需要自觉的主体精神的觉醒,并且要将这种自觉的主体精神具体化为指导人类发展的实践理念,即形成合理的合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观。新的人类文明发展观,是以自觉的主体性为其哲学内核的,它要求主体性的自觉弘扬,要求人类理性的合理运用,要求用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要求以更新了的自觉的人类中心意识、人类主体意识去寻求自由之路。本文从主体发展观、理性发展观、类发展观和新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四个方面来阐述新的发展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发布活动开展,使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特别是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中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成为一场热烈的"学术运动".回顾十年来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出现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学术路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科意识、问题意识、学者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们获得事物的观念,有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实践中先出现了新事物,后形成该事物的观念;一种情况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先基本上有了新事物的观念,而后通过实践,创造出新事物。在人类社会发展低级阶段,前一种情况是人类获得事物的观念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掌握的客观规律不断的增加,理论思维能力的发展,先于新事物出现而形成的观念就日益增多。恩格斯在阐述人类意识发展过程时指出:“最初是对个别实际有用效果的诸条件的意识……”“然而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自然科学之认识自然事物,情况也正是如此。许多科学预见,如勒威耶与亚当斯对海王星的预见,门德列也夫对镓、锗等元素的预见,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原理的预见……等等,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下面我们着重分析海王星发现的历史以说明思维能动性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广泛深入的探讨,说明人类开始普遍、强烈地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界的全方位影响。这种影响中的负面因素构成了自我反省的主要内容,它大致上包括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人口过度增长等几个方面。相应地,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也得到了基本规定,它呼吁节制、全世界的明确意识和共同努力,以及寄希望于发展出种种适应于环境保护要求的高新技术。鉴于近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多数论述大抵局限于在现象层面上展开,笔者以为尝试剥离问题的核心,从而对问题进行思想史根源的挖掘…  相似文献   

18.
论改革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改革实践呼唤着改革意识,改革意识促进着改革的实践。 一 改革需要变革意识。变革意识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宏观上讲,变革意识要求能够主动地意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前进的序列。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不是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从婚恋作品看中国妇女解放的艰难历程李光荣在人类发展史上,妇女的悲剧命运随男权制的确立而出现,同时,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和地位的斗争也随之开始了。历史便出现了这样颇具悖论性的循环:妇女的斗争愈激烈,男权统治就愈加强;而妇女所受的压迫愈深重,反抗也就愈猛...  相似文献   

20.
刘雪松 《北方论丛》2007,(1):128-131
可持续性减灾模式是当下减灾工作发展的需要,可持续性原则在减灾领域中体现为三个维度:地域可持续性、文化可持续性、代际可持续性,由此可持续性减灾模式分为三个系统:自然灾害的生成系统、人类减灾的文化系统、减灾的适应系统,三个系统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下减灾工作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